碳相圖

碳相圖

碳相圖(phase diagram of carbon)是指不同溫度和壓力條件下,碳的各種存在形態之間的界限及互相轉化的簡單圖解。有時簡稱為壓強、溫度圖或P-T圖。碳的熔點很高,蒸汽氣組成也很複雜,液態碳的性能直至20世紀90年代仍有爭議。80年代之後,利用激波、雷射及大電流脈衝放電等加熱加壓技術,拉曼光譜等檢測手段以及深入的理論分析,碳相圖的範圍逐漸擴大,內容也日趨豐富,但要繪製完整的碳相圖,仍困難重重。碳的存在形態除氣態、液態、金剛石、石墨之外,還有炔碳(線狀碳)、紊碳、富勒碳、碳納米管及高壓高溫下極有可能存在的金屬碳如BC-8等。炔碳、富勒碳等這些非經典的碳元素形態,在碳相圖中尚未有明確肯定的位置,只提出了一些推測性的建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碳相圖
  • 外文名:phase diagram of carbon
  • 學科:冶金工程
  • 領域:能源
  • 範圍:冶煉
  • 簡稱:壓強、溫度圖或P-T圖
簡介,“老式”碳相圖,古斯塔森碳相圖,邦笛碳相圖,展望,

簡介

碳相圖(phase diagram of carbon)是指不同溫度和壓力條件下,碳的各種存在形態之間的界限及互相轉化的簡單圖解。有時簡稱為壓強、溫度圖或P-T圖。碳的熔點很高,蒸汽氣組成也很複雜,液態碳的性能直至20世紀90年代仍有爭議。80年代之後,利用激波、雷射及大電流脈衝放電等加熱加壓技術,拉曼光譜等檢測手段以及深入的理論分析,碳相圖的範圍逐漸擴大,內容也日趨豐富,但要繪製完整的碳相圖,仍困難重重。碳的存在形態除氣態、液態、金剛石、石墨之外,還有炔碳(線狀碳)、紊碳、富勒碳、碳納米管及高壓高溫下極有可能存在的金屬碳如BC-8等。炔碳、富勒碳等這些非經典的碳元素形態,在碳相圖中尚未有明確肯定的位置,只提出了一些推測性的建議。

“老式”碳相圖

邦迪於1964年及1980年曾兩次提出這一種P-T圖,涉及的壓強範圍為0-120GPa,溫度範圍為0-4500K,圖上有4種碳相:石墨(Gr)、金剛石(Di)、金屬碳(Me)及液碳(Li)。Gr. Di.Li三相點約為11-12GPa/4000K,Di.Me.Li三相點約為54GPa/2300K。1973年J.A.范·維西屯提出的P-T圖。其中只有Di.Li.Me三種相,壓強範圍比邦笛圖略高,為0-100GPa,圖上只有一個三相點,即Di、Me、Li3相點,約為105GPa/3200K。1979年R.格羅佛提出的P-T圖,圖上也有Gr、Di、Me、Li4種相,壓強範圍與范·維西屯圖相同,溫度範圍則較大,為0-6000K,Di、Me、Gr三相點約為11.2GPa/3800K,Gr、Me、Li三相點約為11GPa/4500K。這幾種早期的P-T圖都比較粗疏,有不少不確之處,只有歷史價值,但表明了科學征程上的艱辛和曲折。1989年邦笛總結了這一漫長的歷史研究情況。認為可用如圖1所示的P-T圖加以概括。這是一幅所謂老式的碳相圖,但比早期出版的手冊和教科書中的P-T圖卻略勝一籌。
圖1圖1
在圖中的D區中進行無擴散相變,把石墨轉化為六方金剛石(朗德石),在相變過程中相鄰碳原子之間的相何關係保持不變,在這樣的情況下,碳原子有規則地進行切變位移,位移的結果產生點陣形變,形成新相。新相承襲母相的原子序態和晶體缺陷,而且相變是可逆的,借用金相學的術語,這樣的相變稱為馬氏體相變。

古斯塔森碳相圖

1986年古斯塔森(P.Gustafson)對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工作,特別對碳的各種熱力學數據,作了十分細緻的整理加工,得出了別具一格的碳相圖(圖2)。
圖2圖2

邦笛碳相圖

1989年邦笛總結了直至1988年3月為止的種種數據,提出了一幅碳相圖(圖3),聲稱這一相圖在當時最為可靠。這一相圖的壓強範圍大為拓寬,為老式圖的4倍,古斯塔森圖的2倍,溫度範圍有所也有所擴大。
圖3圖3

展望

在溫度壓強特別高的區域,缺乏實驗數據,但理論研究頗為活躍。根據計算曾提出高溫高壓區金剛石熔化線及金剛石與理論預測的BC-8等新碳相的分界線。在這一領域、不少工作尚待展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