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造林

碳匯造林

碳匯造林是指在確定了基線的土地上,以增加碳匯為主要目的,對造林及其林木(分)生長過程實施碳匯計量和監測而開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動。與普通的造林相比,碳匯造林突出森林的碳匯功能,具有碳匯計量與監測等特殊技術要求,強調森林的多重效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碳匯造林
  • 強調:森林的多重效益
  • 具有:碳匯計量與監測等特殊技術要求
  • 目的:以增加碳匯為主要目的
簡介,概念釋義,碳匯林業交易,

簡介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其評估報告中指出,林業具有多種效益,兼具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雙重功能,是未來30年到50年增加碳匯、減少排放成本較低且經濟可行的重要措施。據相關資料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大約可以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我國政府曾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莊嚴承諾: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概念釋義

所謂碳匯(Carbon Sink)主要是指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碳源( Carbon Source) 是指產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來自自然界,也來自人類生產和生活過程。碳源與碳匯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即碳源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氣釋放碳的母體,碳匯是指自然界中碳的暫存體。減少碳源一般通過二氧化碳減排來實現,增加碳匯則主要採用固碳技術。所謂固碳也叫碳封存,指的是增加除大氣之外的碳庫的碳含量的措施,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將二氧化碳長期儲存在開採過的油氣井、煤層和深海里。生物固碳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通過控制碳通量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碳吸收和碳儲存能力,所以其是固定大氣中二氧化碳最便宜且副作用最少的方法。生物固碳技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保護現有碳庫,即通過生態系統管理技術,加強農業和林業的管理,從而保持生態系統的長期固碳能力;二是擴大碳庫來增加固碳,主要是改變土地利用方式,並通過選種、育種和種植技術,增加植物的生產力,增加固碳能力;三是可持續地生產生物產品,如用生物質能替代化石能源等。
碳匯與碳源是兩個相對的概念,《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將碳匯定義為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將碳源定義為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並固定在植被與土壤當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林業碳匯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減少毀林、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承認森林碳匯對減緩氣候變暖的貢獻,並要求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和植被恢復及保護,允許已開發國家通過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開展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將項目產生的碳匯額度用於抵消其國內的減排指標。
據測算,樹木每生長一立方蓄積,約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每營造15畝人工林,可以清除三口之家產生的二氧化碳;每營造11畝人工林,可吸收一輛奧迪轎車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世界各國都在提倡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從一定程度上講,這是一種被動的舉措,有些被迫無奈。相比之下,種植碳匯林,把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則更顯得主動。對一個企業或個人來講,捐資購買碳匯,多種植“碳匯林”是最便捷有效的辦法之一,這樣做既能實現“碳中和”,還能得到生態、社會、經濟上的多重效益。

碳匯林業交易

相比傳統林業,碳匯林業具備“交易”的潛質,蘊藏著巨大商機。
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相對工業,碳匯成本較低,有“綠色黃金”之稱。據預測,2020年,全球碳市場交易額將達3000億美元。
業內專家、學者對林業碳匯前景表示看好。據了解,截至目前,全國已確定7個碳匯試點。去年底,國家林業局在浙江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正式啟動林業碳匯交易試點,阿里巴巴集團以18萬元購買了1萬噸林業碳匯指標,成為國內購買林業碳匯的第一筆交易。
企業和個人捐資碳匯,可以積累碳信用指標,未來國內碳交易市場成熟後,不僅能夠抵減一定量的碳排放,而且還有望進入碳市場進行交易,獲得“博彩”的機會。特別是對於企業,是一種長遠投資,是為企業儲存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碳匯“交易”對於創新林業發展機制,建立森林生態效益市場化的新機制也十分有利。集體林改後,農民獲得了林地和林木所有權,雖然短期內難以從中獲得經濟收益,但如果能使森林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化,就可以彌補森林經營周期長、短期沒有經濟收益的問題。同時,企業通過捐資碳匯幫助農民造林或者搞好森林經營,將來樹的延伸產品價值就可以歸農民所有,企業可以從中積累碳信用指標,為企業未來發展儲存了更大的生存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