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清真寺

碭山清真寺

碭山縣南關清真寺位於碭城南關。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十五年(1417年)。碭山南關清真寺為清代古建築,2012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南關清真寺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碭山清真寺
  • 始建時間:明永樂年間十五年(1417年)
  • 地區:宿州市
  • 身份:省保單位
歷史沿革,初建,修繕重建,建築特色,風格特點,文物級別,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初建

明永樂年間十五年(1417年),山西洪洞縣有“七蘇、八馬、十六許”共31戶約410名回民遷來碭山落戶,並集資建造一小型清真寺,這是南關清真寺的前身。

修繕重建

明朝
因古碭城為洪水所淹,明萬曆年間遷城,明崇十五年(1642年),首次復修。
  清朝
清乾隆年間復修。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雲南開化鎮總兵許世亨(碭山回族人)捐款,再次修大殿,寺規模較前擴大。
民國時期
民國24年(1935年)由許茂元、許達講局鴻基、尤聚瑞三位老人經手又重建大殿,復修了二門、望月樓、大殿,彩繪花牆,清真寺顯得莊嚴肅穆、美麗壯觀。
現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省、地、縣多次修繕清真寺,使其恢復原貌。現存南關清真寺莊嚴寬大,新、老大殿相映芝催應陵生輝,經堂、水試乘房明亮潔靜,大門氣勢宏偉,古寺舊貌換新顏。

建築特色

風格特點

該寺門向南,門上嵌“亘古清真”扁額,門內有一六角磚木結構恥台檔的亭台而立,亭後一排座西向東舊殿房,門兩側有“拜真主無形影萬物作證,參造化非高遠一理存心”對聯。
舊殿西部是一座新建的六開間大殿,矗立於十餘級台階上,大殿為水泥磚木仿古建築,紅柱長廊,欞格門扇,殿內彩繪花梁光明寬敞。沿大殿迴廊往後棄您殃淋為望月樓,有樓梯可上。登樓俯視,東西民居鱗次櫛比,北面護城河碧波逶迤,綠柳婆娑。碭城風光,盡收眼底。
明清時期建造的“女寺”飛檐上的神獸明清時期建造的“女寺”飛檐上的神獸

文物級別

安徽省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遷重求位”。全省共有173處文物被評為“省保單位”,趨寒雅宿州市有碭山縣南關清真寺、宿州基督教福音堂、通濟渠故道泗縣段三處名列其中,由“市保”晉升為“省保”文物。
碭山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南關清真寺的保護工作,多次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近期經省文化廳審核,碭山南關清真寺為清代古建築,省政府批准南關清真寺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對於繁榮和發展碭山縣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生態良好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環境,將起到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