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女屍

碭山女屍

碭山出土一具清代皇宮女屍,屍身材修長,裹“三寸金蓮”小腳,安徽碭山2001年出土的清代女屍屍長1.64米,年齡不過30歲女屍身著龍鳳服,補服上的官識圖為“麒麟白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碭山女屍
  • 年代:清代
  • 身份:皇宮女屍
  • 身形:屍身材修長
  • 屍長:1.64米
  • 年齡:不過30歲
  • 藏於蕭縣博物館
女屍簡介,出土過程,古墓情況,出土器物,墓主概況,墓主身份,女屍謎點,謎案解密,身上真有香囊嗎,年齡到底有多大,生前是否懷有胎兒,為何沒有記載,頸部傷口,是不是“香妃”,出土意義,

女屍簡介

2001年3月24日上午9點,碭山縣文化局局長助理蘇聯營在辦公室接到了一個陌生電話,稱發現了古墓,他叫上碭山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姚百棟等幾個人立刻出發。下午女屍被送到殯儀館冷凍起來。經安徽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有關考古專家對出土的葬具、屍體及有關器物考證分析,初步簽定該古墓為前清古墓,出土器物為國家二級文物!
女屍有著修長的身材、細膩的皮膚、一頭烏黑的亮發、修剪整齊塗著紅色指甲油的一雙纖細的小手,以及那一雙小巧的“三寸金蓮”,女子喉部呈“T”字型的深深刀痕和臀部尾骨的一個肉囊,更使人們大為驚奇。至2001年3月24日上午11點多鐘,碭山縣政府有關部門趕來之前,整個“梨園小區”工地人頭攢動,絡繹不絕。而許多古老的傳說,都是從一些老人們的口中議論出來!
古墓所在地原為亂墳岡,這座古墓是其中一個較大的土堆,據當地年長者說,他們從小常在這大墳上割草、嬉戲,就連他們的祖輩們也不知這是誰家的祖墳,從未見有人燒紙、添墳、祭祀,只是見過早年有兩座雕工精細的大石碑的基座淹沒在亂草叢中。墓碑 是有的,年久失修,人為破壞, 便沒了,再個碭山離單縣很近,以前屬於單縣過。可參考單縣歷史,

出土過程

2001年陽春三月,春和景明時節,在歷史古邑、有“梨都”之譽的安徽省碭山縣,50萬畝梨花已是吐蕊綻放,競相盛開,放眼環顧,整個碭山大地雪堆雲涌,銀波瓊浪,景色蔚為壯觀。
2001年3月23日上午8點,在碭山縣城關西部的一片土地上,已經是機聲隆隆,一派繁忙。這裡是由碭山縣建築公司承建的商品住宅樓建築工地——“梨園小區”,建築公司經理汪洋連日來帶領就近招募來的農民建築工人,日夜苦戰,加班加點,正在進行住宅樓基建工程。
在2號樓的地基上,一台挖掘機正在隆隆作響,進行深挖地槽工作,這台龐大笨拙的挖掘機在駕駛員“老程”熟練的操縱下,長長的鐵臂伸展自如,左旋右轉,一次次把泥土從近4米深的地槽里挖抓上來,送上一邊等待的翻斗運土車。
三月的陽光暖洋洋地照在工人們的身上,建築工人們雖然都在緊張地忙碌著,但在這樣不冷不熱的季節,仍很愜意,幹活之餘,抬頭向北看去,便是一片梨花勝雪、麥苗青綠的美麗世界。
上午9點多鐘,老程忽然發現挖掘機有力的鐵臂伸到4米深的地槽下掘土時,機身吃力地顫抖起來,鐵臂每次也只能挖出少量雜有朽木塊和白石灰樣的黏土來,老程心裡覺得有點奇怪,正在疑惑間,又感到機身猛烈跳了一下,鐵臂處發出一聲悶響。他連忙跳下駕駛室,下來查看,他擔心挖到地下的大石頭,毀了機器。他跳到4米多深的地槽,用腳撥開黏土一看,一塊深紅色的木板露了出來,鋒利的鐵臂竟然也只是砸壞了木板的一點表皮,再看看地槽的兩壁,竟然清晰地看出有三層灰白的黏土層和兩層腐朽的木板。
程師傅連忙爬上來,上午的陽光幾乎刺得他睜不開眼,他忍不住對周圍忙碌的工人們叫了起來:“我好像挖到大棺材了!”這一聲叫喚使周圍正在埋頭幹活的工人們吃了一驚,正好汪洋經理也不知轉到哪裡去了,他們紛紛扔下手裡的活計圍了過來,強烈的好奇心和繁重的勞動正好使他們有一個休息一下的藉口。
出土楠木棺出土楠木棺
在人們的鼓動下,老程又爬進駕駛室,開動挖掘機,繼續開挖起棺材四周的土層來。
通體深紅色的棺材漸漸露了出來,棺材之大之完好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訝得七嘴八舌議論起來。
棺材太大太沉了,工人們便試圖在地槽下打開棺蓋,棺蓋竟如同與整個棺體焊為一體一樣無法撼動。經過人們用繩索、棍棒和挖掘機的合力,最後終於把整個棺材弄到了地面。陽光下的棺材油漆還閃閃發亮,就像剛安葬到4米多深的地下一樣。
周圍的居民也聞訊陸續趕了過來,不大工夫,竟圍了好幾百人。在挖掘機鐵臂的幫助下,人們又砸又撬,終於打開了4個工人也難以抬動的棺蓋,一股濃香瞬間從棺內噴涌而出,一位盛裝白淨的古代女子靜靜地躺在裡面,像睡著了一樣,有許多東西在女子的頭上、手上和衣服上發出亮光。

古墓情況

該墓為一大型雙棺墓,一墓兩棺,均南北向,東為一號主棺,西為二號棺(單棺已朽),兩棺相距1米。一號棺由外槨、中槨、內棺“三套棺”組成。外槨和中槨為柏木製造,外槨已朽壞,呈古銅色,表面經釉狀瓷粉與油漆混合粉刷,光滑細膩,中槨呈朱紅色,長291厘米,寬218厘米,槨板厚17厘米;內棺為楠木質作,棺長214厘米,寬70厘米,高75厘米,棺板均以燕尾槽扣接,整個棺體呈朱紅色,光彩奪目;打開棺蓋時有異香撲鼻而來,棺內布有大量中草藥。外槨和中槨、中槨和內棺之間有糯米汁與生石灰的混合物,堅如磐石,厚度約40厘米。整個葬具造型美觀,完整如新,渾然一體,天衣無縫。

出土器物

經碭山縣城關公安分局追回的隨葬器物有:金簪兩枚、耳環一枚、朝珠下的胸墜一枚、帽花一枚、銅錢數枚,佛珠一串。金簪、耳環、帽花均為赤金鍛造,金簪和帽花均有“元吉”銘文及花紋,細小入微;耳環鍛有“鯉魚跳龍門”圖案,魚身上之魚鱗清晰可見,龍門形象逼真,
出土女屍身上的羅裙出土女屍身上的羅裙

墓主概況

墓主系女性,置於內棺,屍體上蓋羅巾被,下鋪絲棉褥,身著衣物華美如新,雍容典雅。其頭戴黑色女士葬帽,身穿繡有金絲麒麟的官服,繡有龍鳳圖案的真絲偏領大褂。腰系黃色的龍鳳呈祥圖案的羅裙,有呈網狀結構的黃色絲穗下擺,金光閃閃;白色的內衣褲,下身著皂色長褲,腳蹬烏色短筒朝靴。脫去衣帽,該女屍保存完好,肢體勻稱,身材修長,橢圓形瓜子臉,腳長約10厘米,因多年纏裹之故,僅大母趾凸現在外,趾蓋尚存,“三寸金蓮”名副其實。骨盆緊鎖,已經生育,牙齒磨損輕度,推斷年齡不過30歲。屍身長164厘米,毛髮濃密烏黑,髮型圓轉,用兩枚金簪盤於腦後;面部暗灰,神態安詳,呈睡眠狀,皓齒完好;胸腹部塌陷,內臟皆在其中,手臂肌肉豐滿,手指修長,指甲飽滿。可清晰看出塗有紅色指甲油。腿上肌肉也很豐滿,且有彈性,至今關節仍可曲直,全身多處肌肉仍可針劑注射。
出土女屍出土女屍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墓主頸部咽喉處有“T”形劍類銳器致命傷痕,喉管,動脈、靜脈血管全被切斷。更奇怪的是,女屍臀部尾骨處竟長有橢圓形扁平肉囊。
佛珠系檀香精雕細刻而成,形狀各異,清香四溢,其橢圓形珠墜上的佛家圖案工藝考究,可謂巧奪天工

墓主身份

從該古墓出土的葬具(柏木為上等木料,楠木價格昂貴)、器物(隨葬首飾)、墓主衣著(龍鳳圖案衣)及其生理特徵(手掌、指甲等)判斷,該女性生前生活在上層社會、養尊處優、曾受皇封(封建時代只有受過皇封的人才可著龍鳳圖案衣);從出土的器物(“康熙通寶”銅錢)判斷,墓主喪葬時代當為清代康熙晚期。
因該墓主身著銹有金絲麒麟的官服,據《明朝典制》記載,明清官服前胸和後背綴有金絲繡成的擺巾,稱作“補子”,也叫“背胸”,是代表品級的徽識。明洪武二十五年規定,公、侯、附馬、伯常服繡麒麟、白澤,並且規定文官用十種飛鳥代替品級,武官用六種走獸代替,並且規定平民女子首飾不準用金玉、珠翠,只準用銀。清軍入關後,官服和社會制度均沿襲明朝,“補子”則規定一品武官官服用麒麟,由此推斷,墓主生前應有前清皇宮相當級別的身份。
出土女屍身上的補子出土女屍身上的補子

女屍謎點

在我國歷史上,屍體保存數百年而不腐的事例不乏記載。《晉書·愍帝記》中記載:建興三年六月,關中人盜掘漢代霸陵、杜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時,得金玉彩帛不可勝記。據《史記·外戚史家》,薄太后死於公元前155年,建興三年是公元315年,相距470年之久,不但面貌如生,而且衣物尚可使用。而1972年我國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的發掘,發掘出的女屍外形保存完整,皮膚淺褐黃色,潤澤而有彈性,時隔兩千多年的女屍竟然保存如此完好,創造了人類考古史上的奇蹟。因此,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女屍被稱為“濕屍”,被考古界命名為“馬王堆屍”。它是馬王堆創造的神話,也是我國古代人在兩千年前創造的奇蹟。
而據文獻記載,我國古代貴族死後先要用香草熬制的香湯和藥酒給屍體沐浴,使之香美去穢,然後是穿衣入殮,衣物多達十數重,放入漆制精美的重棺,而棺蓋用膠漆密封。
碭山古墓墓主屍體保存完好的原因經蕭縣博物館館長蘇肇平等多次考察論證,認為有如下幾點:
1、葬具好。(柏木、楠木皆為名貴木料)
2、密封嚴。(有三層棺槨,且棺槨之間及外層均有較厚的糯米汁與生石灰混合層,既吸水防潮又消毒殺菌。內棺不用釘封口,而用燕尾槽密封,與外界空氣隔絕)
3、埋葬深。(距地表4米,使屍體處於恆溫、恆濕的環境中,形成一個相對真空帶)
4、屍體可能進行了防腐處理,其表里採用了某些耐腐蝕保屍藥物(初步考證為冰片、燈心草、麝香)
5、下葬時為冬季,這是屍體能保存下來最重要的原因。
6、死前體內水份大量流失(因墓主脖子有足以致命的“T”形傷口,初步斷定為他殺)。

謎案解密

2001年春天,碭山縣某工地意外挖開了一座古墓,一股奇異的香氣撲面而來,棺材裡躺著一個身著清代服裝的美貌女屍!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清朝乾隆皇帝的維吾爾族妃子、自幼體有奇香的“香妃”?
5年過去了,這個謎團始終沒有解開。
2006年底,中央電視台《走近科學》欄目對此進行了調查,並製成6集專題片在央視十套播出。該欄目組披露調查結果:帶有香氣的女屍生前並非“香妃”,而是一位一品誥命夫人

身上真有香囊嗎

女屍被挖掘出來後,人們發現屍體背部長了一個奇怪的東西,是正常人沒有的,難道開棺時所散發出的奇異香味,就是從這裡產生的嗎?這真的會是“香妃”的香囊嗎?
《走近科學》揭秘:通過醫學專家解剖,這個尾椎部位的贅生物其實是一段脫出的直腸黏膜,專家懷疑是脫肛,而不是所謂的香囊。原來,女屍身下鋪墊了大量中藥材,不僅防腐殺菌,而且會釋放出極具芳香的氣息。女屍出土時人們聞到的撲鼻奇香,其實就是防腐藥物的香氣,而並非女屍本身所產生的。

年齡到底有多大

2006年底,曾經還原過馬王堆女屍生前模樣的中國刑警學院刑事樣貌復原專家趙成文教授,為碭山女屍製作了一幅復原畫像:這是一個容貌出眾的女子。
電腦復原圖電腦復原圖
《走近科學》揭秘:通過解剖,醫學專家對女屍的年齡提出了質疑。因為女屍身材高挑、四肢修長,顯然生前並不肥胖,如果是一個年輕的姑娘,那么她的腰腹部應該更加苗條。而如今,即使是在肌肉已經脫水、內臟已經粘結的情況下,她的腰部卻依然比骨盆還寬,符合有過生育經歷的已婚婦女的特徵。年齡應該在40歲左右。

生前是否懷有胎兒

除了“香妃”一說外,還有人認為她是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當地官員獻給皇上的美女,因為懷孕被後宮派來的人所殺。經過5年多的防腐保存,女屍的胸部已經塌陷,腹部卻依然隆起。那么,該女子生前是否真的懷有身孕?
《走近科學》揭秘:經過解剖,女屍的腹中根本沒有胎兒,看到的只是一堆已經像塑膠袋一般的腸子。通過進一步探查,屍體的腹腔中也沒有發現其他異常增生的組織,那么,她的腹部的隆起原因何在呢?醫學專家打開一看竟然是她的腰椎。女屍懷有身孕的可能性被徹底排除,說她與乾隆皇帝有關的傳言也不攻自破!

為何沒有記載

在一個女人不許做官的封建社會,她卻能穿著帶有麒麟補子的服裝下葬,並且服裝織物的紋樣中還帶有大量的龍、鳳這些象徵著皇權的圖案,況且死後屍體能被保存得如此完好,顯然該女子生前地位顯赫,身份非同一般。可奇怪的是,當地的史料卻對她毫無記載。
《走近科學》揭秘:這可能有兩種情況,首先是因為她離鄉多年,當地人對她的身份並不熟悉,而她也僅僅是死後才把屍體運回來埋葬;其次,那個時代是男尊女卑,女子不在縣誌中記載也有可能。

頸部傷口

女屍出土後,醫學專家趕來對屍體進行清理保護時,意外地發現這個女屍的頸部有一個橫向13厘米、縱向9厘米的T形傷口。被如此厚葬的美貌女子,為何身上帶著致命傷口?
《走近科學》揭秘:屍體解剖過程中的一個細節顯示,結腸內還有殘存的消化物,也就是說,這個女子去世前能正常進食,不像是死於某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果是在人活著的時候受的外傷,切口一定會翻開,而女屍頸部的傷口邊緣能夠如此整齊,顯然是在她死後形成的!經過分析,專家認為造成傷口的時間是在出土之後。
屍體解剖過程屍體解剖過程

是不是“香妃”

一具在地下埋藏了上百年的女屍,不但不腐不爛,而且肌膚白皙、富有彈性,四肢的關節都能活動,甚至連嘴唇上的胭脂、指甲上的蔻丹都保持著鮮艷的顏色,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驚訝。這究竟是不是傳說中的“香妃”呢?
《走近科學》揭秘:有關專家經過一系列的調查和論證之後發現,女屍的服裝與皇室無關!進一步辨別女屍的服裝得知,女屍生前應該是一位誥命夫人!
經過央視《走近科學》欄目的深入調查,碭山女屍與乾隆皇帝有關的猜測被徹底排除。

出土意義

碭山古墓完好女屍的出土,引起了中國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安徽省文化局及省文物考古所等單位的重視,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屍體保存成功的實例,也為研究清代歷史、研究清代屍體保存技術,研究皖北、徐淮地區葬式、葬法等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實物資料,因此,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