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調幽蘭

碣石調幽蘭

《碣石調幽蘭》(調,音diào)是中國古琴名曲。該曲琴譜為現存最早的琴曲譜,亦是今天唯一所見的減字譜發明前保存於文字譜上的樂譜。《碣石調·幽蘭》相傳為孔子所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琴曲譜。現存譜式原件是唐人手寫卷子譜,存於日本京都西賀茂的神光院,仍保持早期文字譜的記寫方式。十九世紀末,楊守敬先生在日本訪求古書的時候,發現了這首琴曲。全譜通過詳細的文字記述琴樂的演奏手法,如左右手的指法、弦序、徽位等來記錄琴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碣石調幽蘭
  • 類型:中國古琴名曲
  • 作者:相傳是孔子
  • 藏地:日本京都西賀茂神光院
琴譜介紹,創作背景,說明,譜本,關聯琴曲,

琴譜介紹

此曲傳自南朝梁代隱士丘明(公元494—590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首文字琴曲譜。曲名之前冠以調名,這樣的標題為琴曲中所僅見。據推斷,應是以碣石調錶現“幽蘭”的內容。南北朝時流行碣石舞,碣石調可能是當時碣石舞曲調。“幽蘭”有多種傳本,據《琴操》記載: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因得不到重用,在自衛返魯途中,看到山谷中蘭花盛開卻與雜草為伍,不禁觸景生情,產生了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感慨,因而創作出琴曲《猗蘭》。後世多將此意附會於《幽蘭》一曲,實則《幽蘭》、《猗蘭》音樂上並無相似之處,乃是兩首不同的琴曲。《碣石調·幽蘭》具有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音調特徵,譜序中指出“聲微而志遠”,格調幽怨、壓抑。白居易有詩云:“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靜好,自彈不及聽人彈。”
《碣石調幽蘭》曲調清麗委婉。其譜序說:“其聲微而志遠”,譜末的小注中又說:“此弄宜緩,訊息彈之”。譜中每拍的結尾都用文字註明:“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處,正好四拍。
《碣石調幽蘭》以文字記寫音階及操縵手法,四拍,二百二十四行,每行二十至二十四字不等,共四千九百五十四字,以「耶臥」、「住」、「抑」、「末」、「蹴」、「蹙」、「唈」、「復泛」、「仰泛」、「互泛」、「放」等字記左法指法,「掌」、「半扶」、「打」、「摘」、「劈」、「卻轉」、「轉指」、「齪」、「歷」、「發刺」、「齊撮」等寫右手指法,「縱容」、「節」代表共法,以「豆」代表徽位,「取聲」、「附弦」等記明弦位、徽數,是手法譜一種,譜後所註:「此曲速度不宜快彈,而應緩緩彈奏,說明對蘭花的描寫不應以其外形取悅於人,表達了古代文人雅士孤芳自賞的心理狀態」,則為表現提示。
整首樂曲節奏緩慢,力度也並不強烈,表現了空谷幽蘭那清雅素潔及靜謐悠遠的意境,表達了抑鬱傷感的情緒。南北朝詩人鮑照曾寫過同名琴曲歌詞,見於《樂府詩集》,內容是借幽蘭抒發其懷才不遇的心情,與現存曲調的情緒是一致的。
原卷子譜只序說是梁楨明三年丘公明所傳,未敘曲情。但楊守敬(《古逸叢書》編者)《經籍訪古志》從原譜標題下"又名《猗蘭》"四字,斷此為表現《琴操》所述孔丘自傷不逢時的意境。朱權《神奇秘譜》《猗蘭》的序亦同。
琴家楊時百、盛家倫、查阜西、管平湖等為〈碣石調幽蘭〉進行打譜,並有所得,吳文光譯「幽蘭」為四段,第一段曲調深沉,有壓抑感,節拍較自由:第二與第三段取泛音與按音交替出現旋律,音色變化及對比較大,體現作者內心之深沉感慨:第四段多用清澈泛音演奏,情調明朗,通過蘭花性格,象徵光明將臨。
《古逸業書經籍訪古志》:按蔡邕《琴操》曰:古琴曲有歌詩五曲,又有一十二操,二曰倚蘭操。又稱“倚蘭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歷聘諸侯,諸侯莫能任。自衛至魯、過隱谷之中,見薌蘭獨茂,喟然嘆曰,‘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偷也。’乃止車援琴鼓之。蓋自傷不逢時,託詞於薌蘭雲。”此倚蘭即倚蘭操也。
又唐吳競樂府古題要解載“碣石篇:右晉樂,奏魏武帝詞。首言‘東臨碣石觀滄海,廣大日月出入其中’;二章言‘農工畢而商賈往來’三章言‘鄉土不同,人性各異’;四章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也”。

創作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尊奉為「萬世師表」。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禮崩樂壞,天下無道日久之時。時人感嘆夫子是一隻鳳凰,只可惜遭逢於亂世,夫子卻知其不可而為之。他製法度、定禮樂、振興文教,希望謀求一官半職,來施展自己的抱負,然而卻得不到重用。
蔡邕琴操》云:孔子周遊列國,皆不得重用,歸途中見蘭花盛開於幽谷,於是感慨地說:蘭花原是香花之冠,如今卻與野草雜處,猶如賢德之人與鄙夫為伍一樣。於是創作《幽蘭》一曲,來表達自己的無限感慨。
蘭花是一種非常清雅、高貴的植物,生長在深山幽谷之中。然而識者謂為曠世奇珍,不識者目之為野處雜草。雖然如此,蘭花卻能夠寵辱不驚,依然故我。縱使無緣兼濟天下,也能保有生機盎然的一線命脈,雅潔高貴,不同凡俗。
譜前解題說明此曲傳自南朝梁代(《辭海》作陳、隋間)的丘明(494~590)。曲名之前冠以調名,此標題為琴曲中僅見,應是以碣石調錶現《幽蘭》的內容。丘明先生是會稽人,梁朝末年隱居在九嶷山,擅長彈奏楚地曲調,尤其是《幽蘭》一曲更是精妙絕倫。這首傳世古曲,得到後世之人無限喜愛,白居易在聆聽此曲後,曾留下「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靜好,自彈不及聽人彈」的名句。
南北朝時期流行碣石舞。現存琴譜有可能是當時碣石舞的曲調。
此曲的曲調十分清麗委婉,節奏緩慢悠揚。譜序中說:「其聲微而志遠。」譜末小注說:「此弄宜緩,訊息彈之。」琴曲的開端是深沉憂傷的。二、三段音色變化對比較大,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無限感慨。末尾以清澈的泛音演奏,明朗豁達,透過蘭花性格,象徵光明將臨。雖然作者有著生不逢時的抑鬱傷感,但卻哀而不傷,如入寧靜致遠無人之境,消歸於內心無限的平和與安詳。靜夜細品,別有一番典雅清淨、悠遠曠達的意境。
孔子能夠成為偉立千載的大德宗師,他的胸襟氣魄,是無限遠大的。縱使屢挫屢敗,卻仍能道心彌堅,愈挫愈勇,這無不緣於孔老夫子哀生民之多艱的無盡悲懷。
清代末年,影印本傳回中國國內,近代琴家楊時百等曾試行打譜。
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音樂家協會及民族音樂研究所組織琴家對此進行打譜,並有數位琴家可彈奏此曲。並已試譯為減字譜及現代樂譜(數種版本)。
明清以來刊行的一些琴譜收有《幽蘭》或《倚蘭》,其曲調與《碣石調幽蘭》不同,當為另外傳譜。
這首傳世古曲,得到後世之人無限喜愛,白居易在聆聽此曲後,曾留下“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靜好,自彈不及聽人彈”的名句。

說明

該曲出唐卷,908年之前。此譜是古琴之曲譜,用“文字譜”寫。由於長久流傳,曲譜中個別字已經損壞,因此無法給出準確字詞之處用問號代替。另外,由於該曲譜的特殊性,外行讀起來可能會有生澀、不知所云之感。
唐代抄本唐代抄本

譜本

最早於日本傳鈔唐卷子《碣石調·幽蘭》文字譜,清光緒間黎庶昌在日本影鈔收入《古逸叢書》。為四段中型曲。無詞。此曲自明初以來歷清代共見於二十三種刊本琴譜,稱《猗蘭》或《漪蘭》,其中清代《自遠堂琴譜》仍作《幽蘭》。明譜為十一段大曲,與卷子本迥異,明清兩代的譜亦互異。一八八五年,中國學者楊守敬在日本訪求古書時發現了這首琴曲,其原譜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賀茂的神光院,為唐代人手寫的文字譜卷子,記譜年代大約在武則天時期(684-714),文字所記是左右兩手在琴上演奏的指法,共有漢字4954字。譜前解題,說明此曲傳自南朝梁代隱士丘明。序曰「丘公字明,會稽人也。梁末隱居於九嶷山,妙絕楚調,於《幽蘭》一曲,尤特精絕……隨開皇十年,于丹陽縣卒,年九十七」。卷首和卷尾都標明為《碣石調幽蘭》,「碣石調」是指它的曲調形式,「幽蘭」是指樂曲所描寫的內容。「碣石調」源於相和歌瑟調曲中的《隴西行》,即隴西地方的歌曲。

關聯琴曲

與《碣石調幽蘭》關聯琴曲《幽蘭》在愛古琴歷代琴譜中記載:
曲意/解題
是曲也,孔子所作。時楚昭王聘孔子,孔子適楚,厄於陳蔡之間,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益自慷慨,弦歌不衰。君子修德立道,不以窮困而改節,蘭生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乃託辭於蘭,因而作此曲也。
幽蘭幽蘭
《杏莊太音續譜》
曲意/解題
杏莊老人曰,惟蘭,其色澹,其香淸,開於春,則奴僕𣑯李。開於秋,則伯仲桂菊。世每以比君子,有以也。昔之好德者,故擬是操。
後記
甞觀載記所稱河間雜弄二十一中有幽蘭操,蓋逺引之士抱道不偶,沉晦側微如芳蘭在谷不自顕見,其意自有所屬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