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廓鎮

碑廓鎮

碑廓鎮地處兩省(山東、江蘇)三市(日照、臨沂、連雲港)交界,北有聖公山,南有繡針河,坪嵐鐵路、342省道橫穿鎮域中部。現轄64個村,47410人(2017),總面積92.67平方公里,素有“聖公故里"、”田園碑廓“、”石化重鎮“、”木業之都“、“日照糧倉”、“蔬菜之鄉”等美譽。碑廓因東漢兵部尚書馬武的御賜碑閣而得名,“昔仲尼,師項橐”的故事至今在民間廣泛流傳。

2019年1月4日,碑廓鎮入選2018山東特色產業鎮“鄉村振興示範鎮”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碑廓鎮
  • 別名:碑廓方言讀作“beiguo”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碑廓、官田、辛興、大湖、甫田、王家莊、大朱曹和朱曹8個社區。
  • 政府駐地:日照市嵐山區碑廓鎮342省道與巨碑路交匯處
  • 電話區號:0633
  • 郵政區碼:276809
  • 地理位置:嵐山區西部
  • 面積:92.67平方公里 
  • 人口:47410人(2017) 
  • 方言:膠遼官話青萊片
  • 氣候條件:溫帶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聖公山、七合寺、繡針河綠色長廊、山東省軍區軍事工作會議舊址
  • 機場:日照山字河國際機場
  • 火車站:日照站、日照西站、嵐山西站
  • 車牌代碼:魯L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名字來源,所轄村,主要榮譽,自然資源,經濟產業,茶菜之鄉,村屯特色,工業發展,社區建設,歷史文化,人口數據,

鄉鎮概況

碑廓鎮地處兩省(山東、江蘇)三市(日照、臨沂、連雲港)交界,北有聖公山,南有繡針河,坪嵐鐵路、342省道橫穿鎮域中部。現轄64個村,47410人(2017),總面積92.67平方公里,素有“聖公故里"、”田園碑廓“、”石化重鎮“、”木業之都“、“日照糧倉”、“蔬菜之鄉”等美譽。
茶葉茶葉

歷史沿革

地處嵐山西端,鎮政府駐地在碑廓二村。東靠安東衛街道,西和臨沂市臨港經濟開發區(原莒南縣)的坪上、團林、大山鎮接壤,南與江蘇省贛榆縣石橋子鎮為鄰,北連嵐山區巨峰鎮。
1590年(明萬曆十八年),司官莊裡、辛興里、袁家莊裡(現碑廓鎮區域)屬日照縣進賢鄉惇信一隅。清乾隆年間,改鄉、社制,辛興社所屬16個村屬日照南鄉(原進賢鄉)南下隅一牌;碑廓社10個村,司官莊社9個村,袁家莊社8個村屬日照縣南鄉南下二牌。
1912年(民國元年)屬日照縣碑廓區。
1931年(民國20年)碑廓為第四區(包括安東衛)。
1940年3月日照縣抗日民主政府把碑廓區劃為第八區。
1944年初又改為碑廓區。
1945年1月碑廓劃入蘆山縣,10月又歸日照縣。
1950年稱第九區。
1956年1月復改為碑廓區。
1958年1月稱碑廓鄉。
1958年8月設前進(朱曹)、英雄(碑廓)兩處人民公社。
1959年2月合併為碑廓人民公社。
1963年1月設碑廓區,包括辛興、碑廓、大湖、甫田、潘莊、朱曹6處人民公社。
1971年3月又合併為碑廓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改稱碑廓區。
1985年稱碑廓鎮。

名字來源

碑廓因東漢兵部尚書馬武的御賜碑閣而得名,“昔仲尼,師項橐”的故事至今在民間廣泛流傳。

所轄村

全鎮有64個行政村。
碑廓鎮中心碑廓建村於後漢時期。劉秀率兵南征,路經此地收馬武從軍。因馬武作戰非常勇敢,屢立戰功,後官封三軍總督之職。馬武犧牲後,劉秀念其功勳昭著,隨賜金頂玉葬,墓前豎五幢龍頭碑,名曰御碑,墳墓中棺材系棺套榔,叫棺閣,又叫棺廓,並派專人於此地看守。看墳人都用皇家之資,種皇家之地,後人戶增多,就以墳前“碑”為名,以“棺廓”的廓為號,定村名為“碑廓”。1948年分出碑廓一村、二村、三村、四村,碑廓四個村又可統一稱為”碑廓街“。
碑廓一村 2003年有340戶,123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郭、董、王等。
碑廓二村 2003年有317戶,114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李、相、胡等。
碑廓三村 2003年有401戶,1242口人。主要姓氏有牟、王、郭、丁等。
碑廓四村 2003年有310戶,83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郭、馬等。
南張家莊 明洪武年間,張氏由東海縣遷此定居,故名。因該村以北6公里處有一張家莊,1981年更今名。2003年有174戶,576口人。主要姓氏有張、牟等。
南袁家莊 位於碑廓鎮駐地北5公里、聖公山東南2公里處。春秋戰國時期,因袁氏建村,取名袁家莊,1981年更今名。2003年有145戶,450口人。主要姓氏有魏、袁等。
張家店子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北4公里處。建村於宋朝,因此地有一條從嵐山通往沂水的大道,曾有張氏在道旁開店,名曰“張家店”,後形成村莊,故名。2003年有150戶,476口人。主要姓氏有張、趙、王、丁等。
向陽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北4.5公里處。明末,此地有一條由嵐山通往沂水的西北向大路,故定村名西北路。1967年更今名。2003年有140戶,470口人。主要姓氏有張、王、宋、陳等。
北張家莊 位於碑廓鎮駐地北5.5公里處。明朝萬曆年間,張家店子張氏到此定居,取名張家莊。因該村南6公里處有一張家莊,故名。2003年有207戶,720口人。主要姓氏有張、沙、盧、相等。
火石頂子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5.5公里處。清光緒年間,有李姓人家居住,後有袁家莊魏姓人家遷來定居。火石頂因出石英石,石英石可用來取火,又叫“火石”而得名。2003年有75戶,231口人。主要姓氏有魏、李、潘等。
辛莊子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北3公里處。清乾隆年間,袁家莊魏氏到此定居耕種,立村為新庄子,後演寫成辛莊子。2003年有138戶,430口人。主要姓氏魏。
費家湖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3公里。清康熙年間,費氏由秦樓街道費家河遷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260戶,884口人。主要姓氏有劉、丁、費、許等。(糾錯:一、費家河屬於城關街道而非秦樓街道;二、該村費氏遷自東關“橋東頭”今城關五村,近支有去東海縣曲陽鄉曹莊及分支費嶺村。費鴻斗)
大湖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北2.5公里處。元末建村,原名“來康店”。明洪武年間,東海人氏遷此定居,因地處大片平湖而得名。2003年有342戶,1095口人。主要姓氏有魏、於、馬、厲等。
小湖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1公里處。明末建村,原名白家樓。清鹹豐年間,秦氏六世祖秦子俊由濤雒上元遷此定居,隨大湖取名小湖。2003年有330戶,118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徐、秦、王等。
馬家湖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2.5公里處。清康熙年間,南馬家嶺馬文軒來此定居,以燒窯為主,後人戶增多,故名。2003年有90戶,305口人。主要姓氏有馬、郭、趙等。
曹家嶺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北3.5公里處。清乾隆年間,曹氏由日照城遷此定居,坐落嶺上,故名。2003年有73戶,213口人。主要姓氏有曹、相、吳等。
曹家莊 位於碑廓鎮駐地北3.5公里處。清乾隆年間,曹氏由日照城遷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76戶,252口人。主要姓氏有曹、魏、陳等。
石家莊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5公里處。明崇禎年間,石姓人家由日照城遷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140戶,425口人。主要姓氏有石、殷、唐、張等。
西秋齊園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西北5公里處。明洪武年間,王氏由東海縣遷此定居,因此地秋薺(枳)叢生,故名秋薺園,後演變成秋齊園。1959年分村,以村中南北流向小河為界,村莊居河西,稱西秋齊園。2003年有75戶,260口人。主要姓氏有李、劉、張等。
東秋齊園村 1959年,由秋齊園分村,村莊居河東,稱為東秋齊園。2003年有80戶,280口人。主要姓氏有李、劉、張等。
西辛興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西3.5公里處。東漢時期建村,定名為“新興莊”,後改叫“西新興”,演寫成“西辛興”。2003年有357戶,1080口人。主要姓氏有魏、姜、董、王等。
東辛興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西北3公里處。明洪武年間,王氏由東海縣遷此定居,後有喬、李等姓氏相繼遷來,建村“東新興”,後演寫成“東辛興”。2003年有410戶,1230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喬、李等。
下湖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西北約3.5公里處。明洪武年間,胡氏由江蘇東海縣遷此立上胡、下胡二村,下湖因地形地勢得名。2003年有150戶,520口人。主要姓氏有於、李、胡等。
山西頭村 位於碑廓鎮西北端。明洪武年間,胡氏從江蘇東海縣遷此立上胡、下胡二村,上胡因建村於雞冠山西頭而得名。2003年有423戶,1420口人。主要姓氏有胡、朱、張等。
林家莊 位於碑廓鎮駐地西北7.5公里處。建村於漢朝。明洪武十五年,林氏遷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70戶,240口人。主要姓氏有林、於、李等。
林家坊子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西北7公里處。東漢建武年間,林氏建村,因此地有一條嵐山通往沂水的大道,林氏在此道旁開設一店,稱“坊子”,故名。2003年有76戶,280口人。主要姓氏有林、董、張等。
西楊家莊子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西6.5公里處。建村於元朝元統二年,原名雹齊村。清嘉慶年間改稱楊家莊子,因東10公里處有一楊家莊,故名。2003年有183戶,600口人。主要姓氏有楊、李、孫、王等。
衛東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西北5公里處。清初建村,原名鴨子河,又叫扁嘴河。1966年更名衛東村。2003年有130戶,420口人。主要姓氏有徐、李等。
於家莊子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正西6公里處。明初建村,原名蔡家莊,後稱田家莊、田家樓。清嘉慶年間,于氏從莒南縣遷此當佃戶。光緒年間,于姓居多,故更今名。2003年有80戶,260口人。主要姓氏有於、陳、王等。
大朱曹一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以東4公里處。明洪武年間為安東衛屯地,朱、曹兩姓人氏逃荒至此定居,取名朱曹屯。因河南有一村隨朱曹定名,後更名大朱曹村。1948年劃出大朱曹一村。2003年有455戶,1550口人。主要姓氏有蘇、牟、趙、崔、梁等。
大朱曹二村 1948年由朱曹劃出大朱曹二村。2003年有440戶,1490口人。主要姓氏有竇、豐、楊、王等。
和平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5公里處。清光緒年間建村,原名朱曹嶺。1949年值新中國成立,取和平安樂之意,故名。2003年有120戶,392口人。主要姓氏有張、秦、崔等。
付家官莊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5公里處。明洪武年間,付氏從東海縣遷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217戶,607口人。主要姓氏有王、付、胡、賈等。
二朱曹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南5.5公里處。元朝建村,原名佐家宅子。元末明初,戰爭頻繁,瘟疫流行,人剩無幾。明洪武年間,崔氏、于氏遷此定居,隨河北岸朱曹村定今名。2003年有794戶,2320口人。主要姓氏有秦、於、王、孫、崔等。
張家嶺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南6公里處。明嘉靖年間,張氏、于氏分別從日照城和二朱曹村遷此定居,立村於家嶺、張家嶺,1940年並村,稱今名。2003年有160戶,478口人。主要姓氏有丁、孫、於、張等。
郁家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南4公里處。明洪武年間,郁氏從東海縣遷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333戶,1118口人。主要姓氏有魏、郁、宋、張等。
鳳凰嶺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南4.5公里處。清康熙年間,岳家村有岳姓在此看林,稱為岳家村西南嶺,1981年更今名。2003年有110戶,360口人。主要姓氏有岳、張、魏、徐等。
三朱曹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南6.5公里處。明洪武年間建村,原名李家潭崖。嘉靖年間,秦氏一支從朱曹遷來,在其東邊建村,定名。1948年李家潭崖歸三朱曹所轄。2003年有258戶,836口人。主要姓氏有秦、王、馬、譚等。
楊家窪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南6.5公里處。明末清初,此處原屬楊氏養馬場,三面為嶺,地勢低洼,故名。2003年有140戶,430口人。主要姓氏楊。
謝家荒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南6公里處。明末清初,謝氏帶兵丁在此為安東衛營放馬,後衛城失陷,謝氏就地定居,故名。2003年有73戶,263口人。主要姓氏有孫、魏、牟、宋等。
岳家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南4.5公里處。清康熙年間,岳氏由莒南嶽家莊逃荒至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122戶,381口人。主要姓氏有岳、王、張、盧等。
小河口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3公里處。明末,董氏由碑廓集後坦園遷此。2003年有110戶,339口人。主要姓氏有董、丁、陳等。
大河口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3公里處。元朝高氏於河西建村,名高家崖頭。明洪武年間,張氏從江蘇東海遷此,於河東立村張家斗溝。後山洪暴發,河溝淤平,二村合一,以地處兩溝交叉點,定村名河口,明崇禎年間,更今名。2003年有155戶,550口人。主要姓氏有張、曹、陳、唐等。
宋家莊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6.5公里處。清光緒年間,宋氏第十三世祖宋淶清從濤雒遷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137戶,430口人。主要姓氏有宋、張、靳、魏等。
隋家嶺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4.5公里處。明洪武年間,隋氏從東海縣遷此定居,嶺上因其北面有盧家夼子,東面又有吳家夼子,隨定名為隋家夼子,後更今名。2003年有123戶,420口人。主要姓氏有隋、張等。
甫田莊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5公里處。明洪武年間,甫氏、田氏兩姓在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160戶,525口人。主要姓氏有陳、鄭、呂等。
小滕家莊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3.5公里處。明崇禎年間,滕氏由滕家村遷此定居,取名滕家莊。1952年分成兩個村,後面的叫小滕家莊。2003年有74戶,222口人。主要姓氏有滕、熊、陳、李等。
大滕家莊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3.5公里處。1952年從滕家莊分出定今名。2003年有146戶,416口人。主要姓氏有滕、劉、王、趙等。
宋家嶺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8公里處。原屬宋家莊居民點,名叫亂溝,又叫塔山。1953年從宋家莊分出,定名宋家嶺。2003年有112戶,380口人。主要姓氏有宋、呂、張、馬等。
玉峰嶺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8公里處。原屬宋家莊大隊,座落於山嶺,村西有一深溝,名叫山峪。1944年與宋家莊分村時,以秦洪郁、孟伯峰、相同嶺三人名字末字取村名“郁峰嶺”,後演寫成玉峰嶺。2003年有124戶,350口人。主要姓氏有張、孫、相、王等。
王家莊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7公里處。明洪武年間,王氏始祖由東海縣懷堂遷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335戶,1088口人。主要姓氏有王、相等。
丁家莊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7公里處。明初,徐氏由東海縣遷此定居,建村徐家莊。清順治年間,丁氏由丁家樓遷居幽爾崮山前建丁家莊。1942年徐家莊與丁家莊並村,稱今名。2003年有370戶,1200口人。主要姓氏有丁、徐、胡、李等。
中楊家莊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5公里處。明洪武年間,楊氏五世祖由劉家寨逃荒來此定居,定名楊家莊,因西邊有一楊家莊,後更今名。2003年有68戶,202口人。主要姓氏有楊、馬等。
前水溝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方向6公里處。西漢時期,即有人在此居住,此地因柿樹成林,村後有溝,定名柿樹溝。後因山洪沖刷,樹毀溝寬,柿樹溝改為水溝,後改成前水溝。2003年有153戶,456口人,現有人口近六百人。主要姓氏有王、秦、馬,其他有喬、張、李、劉等。
後水溝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北6公里處。明洪武年間,陶、魏兩家逃荒至此,在柿溝北面定居,故隨柿溝起名後柿溝,後演變成後水溝。2003年有238戶,800口人。主要姓氏有陳、張、王、谷等。
王家莊東山村 位於王家莊以北3公里處。明末,王氏始祖遷至王家莊,後由王家莊搬來幾戶在此看山場,一直屬王家莊管轄。因地處王家莊東邊山上,1955年分村,故名。2003年有115戶,405口人。主要姓氏有王、丁、孫、莊等。
西集後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西2公里處。明洪武四年,董氏由海州遷此定居,原名西坦園村。因處碑廓大集後西邊,更今名。2003年有297戶,971口人。主要姓氏有董、孫、胡等。
東集後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西1.5公里處,原名東坦園村。因處碑廓大集後東邊,更今名。2003年有202戶,575口人。主要姓氏有董、王、冷等。
南馬家嶺 位於碑廓鎮駐地西南2.5公里處。明崇禎年間,碑廓街馬氏部分土地分布於繡針河南岸嶺上,祖墳也在此嶺。後馬氏兄弟三人中有二人遷至河南嶺上定居,取名馬家林,後稱馬家嶺。1981年更今名。2003年有200戶,595口人。主要姓氏有馬、賈、徐等。
徐家林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南2公里處。清道光年間,田家寨徐氏的祖墳用於此地,後徐氏兄弟分家,其兩兄弟分得祖墳周圍土地,為耕種方便,便從田家寨遷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74戶,214口人。主要姓氏為徐。
小司官莊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南2公里處。明洪武年間,司偉由東海遷此定居,後來又從大司官莊遷來一部分人,人戶增多,隨大司官莊定今名。2003年有280戶,870口人。主要姓氏有司、邰等。
大司官莊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1公里處。元朝建村,原名申家莊,村內有申、司、邰、史、雷、歐六大家族。元朝期間,申氏、司氏發生毆鬥,官司打到濟南府,司氏打贏,申氏遷出,申家莊更今名。2003年有606戶,1903口人。主要姓氏有牟、司、王、李等。田家寨一村 位於碑廓鎮駐地東南2.5公里。西漢時期建村,原名田家莊,後發展為田家鎮,唐朝時改名田家寨。1948年分劃出田家寨一村。2003年有450戶,1376口人。主要姓氏有魏、張、蘇等。
碑廓鎮
田家寨二村 1948年從田家寨分出。2003年有474戶,147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魏、徐、張、王等。

主要榮譽

碑廓政通人和,民風淳樸,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先後被授予省級“村鎮建設新型鄉鎮”、省級“安全文明鎮”、省級“體育工作先進鎮”、市級“社會文化先進鄉鎮”等稱號。2014年榮獲“全國重點鎮”和“全國文明鎮”榮譽稱號。
礦產礦產

自然資源

碑廓鎮境內有豐富的鐵礦、中砂、花崗石等礦產及地下水資源。全鎮特色農業發展迅速,現已建成茶、菜、桑三個萬畝特色農業園區。擁有日照市最大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和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茶葉蠶繭、蔬菜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0餘家,蔬菜、茶葉產品均已獲得無公害認證,“聖公”澱粉、“東山雲青”茶分別榮獲國際金獎,蠶繭被評為省優質產品,“金玫”花生製品遠銷烏克蘭、中東等國家和地區。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現有各類工業企業474處。碑廓政通人和,民風淳樸,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先後被授予省級“村鎮建設新型鄉鎮”、省級“安全文明鎮”、省級“體育工作先進鎮”、市級“社會文化先進鄉鎮”等稱號。
西紅柿西紅柿

經濟產業

全鎮特色農業發展迅速,已建成茶、菜、桑三個萬畝特色農業園區。擁有日照市最大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和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茶葉、蠶繭、蔬菜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0餘家,蔬菜、茶葉產品均已獲得無公害認證,“聖公”澱粉、“東山雲青”茶分別榮獲國際金獎,蠶繭被評為省優質產品,“金玫”花生製品遠銷烏克蘭、中東等國家和地區。  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現有各類工業企業474處。主要行業有黑色金屬選礦、紡織、建材、食品、機械、包裝及皮革製造等。各類個體工商業戶達1800餘戶。鎮民營工業園、天花板製作小區、澱粉加工小區及商業街均達到了“四通一平”。
大棚蔬菜大棚蔬菜

茶菜之鄉

嵐山區碑廓鎮位於日照市西南端,是兩省三地市的界首邊陲,也是嵐山辦事處聯結內陸的重要樞紐。境內擁有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嵐山港,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之一,坪嵐鐵路、同三高速公路、204國道、222省道、342省道縱橫境內。據傳,東漢兵部尚書馬武死後被御賜在故里建碑立閣,後演義為碑廓。鎮城南傍繡針河,北依聖公山。轄64個行政村、22個鎮直鎮辦單位,5萬口人,總面積96平方公里。境內有豐富的鐵礦中砂、花崗石等礦產及地下水資源。在這裡,糧滿倉,菜滿園,名茶譽中外,翠竹勝南方,林木遍山綠,果珍四季香。全鎮每年向國家交售糧油總量均居日照市首位,素有“日照糧倉”之稱。碑廓鎮自然條件優越,屬暖溫帶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降水豐沛,土壤肥沃,是非常適宜的農作物區。鎮黨委、政府按照“穩農重工活商,富民強村興鎮”的總體奮鬥目標,積極實施菜、茶、桑三個萬畝開發工程,真抓實幹,艱苦創業,突出特色,銳意進取,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
糧油生產穩步增長。在全市小麥高產竟賽中,連續三年獲得萬畝豐產片、125種子工程、高產攻關等多項第一名。良種提級增效工程居省內領先水平。蔬菜生產規模發展。自1994年以來,共發展各類蔬菜大棚8000個,蔬菜總面積達到1.3萬畝。培育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1處,面積40畝。蔬菜遠銷黑龍江、上海、內蒙古天津等地。2000年實現蔬菜生產總收入2500萬元。投資406萬元,建設嵐山農業科技示範園,引進了微機自控滴灌、營養缽育苗、櫻桃、西紅柿、黑龍長茄、荷蘭七色彩椒等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加快實施“三富”工程。先後新開發花園5000畝,建成萬畝綠茶基地。桑蠶生產實現跳躍式發展。鎮黨委、政府爭引省絲綢公司投資70萬元建設蠶繭站,帶動農民大力發展桑蠶生產,僅去年全鎮發展桑園3500畝。鄉鎮企業持續發展。現有四輪工業企業474處,鎮辦龍頭企業日照市絨布廠為中二型企業,擁有織機250餘台,技術力量雄土質肥沃,水澆條件優越的碑廓平原厚,年產21條特細燈芯絨及仿平絨坯布近200萬米;產品遠銷廣東、香港馬來西亞等地。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各類個體工商業戶達到1804戶。鎮工業小區、商業街均實現了“四通一平”。碑廓人民商場一期工程順利竣工,小城鎮框架初步構成,投資環境日臻完善。2000年,全鎮實現國空生產總值2.8億元,財政稅收2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08元,農村年未儲蓄餘額達到6300萬元。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教育工作順利通過“兩基”驗收,創市級一類幼稚園2處、市級規範化學校3處、省級規範化學校1處。鎮醫院被省衛生廳評為“一級甲等醫院”和“中心衛生院”。計畫生育工作水平不斷提高,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24%以下。社會治安秩序良好,民眾對社會治安狀況滿意率達到98%,被評為省級“安全文明鎮”,並創建省級“安全文明村”2個。文化、體育事業快速發展,先後被評為市級“社會文化先進鄉鎮”、“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有28個單位被評為縣級以上“文明單位”。土地建設管理連續10年實現“三無”局面,被評為省級“村鎮建設新型鄉鎮”,有3個村被評為省級“村鎮建設明星村”。黨建工作進一步加強,鎮黨委被授予“省電教科技工程示範單位”,2個農村黨支部被授予市級“紅旗黨組織”。

村屯特色

大朱曹一村菜農網上學種菜
碑廓鎮大朱曹一村是較早從事?>大棚蔬菜種植的村,以前由於信息閉塞,種植技術落後,品種老化,種出的蔬菜不僅價不高,而且也不好賣,村民發展大棚的積極性受到影響。遠程教育和寬頻網路開通以後,該村黨支部書記王寶龍積極學習和利用這個新生事物,自己首先學會收看和下載節目和信息,然後,帶領村兩委成員共同學習遠程教育網路知識,並將網路用來發展本村大棚蔬菜,結合實際需求,學習蔬菜種植、銷售等有關知識,並在網上查看市場行情,發布供求信息,提高了本村大棚蔬菜的經濟效益。同時,該村又以遠程教育網路為依託,成立了由村黨支部牽頭的蔬菜協會,並利用遠程教育網路對菜農進行技術培訓,村遠程教育管理員根據菜農的需求,及時從網上蒐集、下載關於大棚蔬菜種植、病蟲害防治等相關資料,分類整理後,制定出播出計畫,村里每周二、四、六的晚上組織菜農收看節目和信息,其他時間,根據菜農的需要隨時查找技術資料,提高了蔬菜種植質量。如今,通過遠程教育和寬頻網路的傳播,科學種植理念已經在這個村農民心中紮根,該村蔬菜大棚已發展到260個,棚均年收入1萬餘元,蔬菜品種也由以黃瓜為主,發展到茭瓜辣椒等十餘個品種,還遠銷蘇州、上海、哈爾濱等大中城市,大棚蔬菜已經成為該村村民發家致富的“搖錢樹”。
運輸運輸
西辛興村加快新農村建設
西辛興村有1200口人,耕地面積1450畝,單靠傳統的農業不可能實現強村富民,村兩委著眼於全村產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傳統無公害特色蔬菜;發揮區位優勢,搞好招商引資,做大做強傳統支柱產業,採取各行業發展的方式來實現富民增收。“文明健康新家園工程”實施以來,西辛興村積極在落實“五好五新”上下功夫,取得了明顯成效。如今全村已發展冬春大棚210個,露天蔬菜500畝,僅此一項民眾增收100萬元。大力發展運輸、商貿、石材加工等產業。轉移120名農村勞動力,年產值5000萬元。環境也是生產力。西辛興村帶領村民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資50萬元硬化街道,投資20萬元戶戶安上了自來水,全村80%的農戶安裝了程控電話和有線電視,投資20多萬元鋪設了人行道板,襯砌了路沿石,栽植了綠化苗木。組織民眾推行門前衛生三包,徹底解決小巷“三大堆”問題。並積極建立健全環境衛生保潔長效機制,結合村規民約制定衛生管理制度,將農戶衛生保持情況與合作醫療補助、70歲以上老人生活補助、五星級文明戶評比等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調動了村民維護環境衛生的積極性。西辛興村以工作的主動性贏得了城鄉文明共建單位日照市鑄福實業有限公司的支持,鑄福公司為該村捐助1萬元,建設文明健康新家園鑄福文明一條街,進一步提高民眾的文明意識和全村的文明程度。

工業發展

碑廓鎮以貫徹“兩會”精神為契機,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大力發
展以木材產業為主導的臨港產業,聚力打造“新興木業之都”,積極爭創全市經濟十強鎮。該鎮木材產業快速發展,與黑龍江省牡丹江福建莆田齊名,成為中國三大木材貿易加工示範區。2007年洽談招引木材項目15個,項目協定投資額20億元,實際完成木材產業總投資3.2億元。其中投資1.5億元的中興木材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僅用56天,創造了“中興速度”。為進一步凸現臨港木材產業優勢,該鎮制訂了木材產業發展目標,計畫2008年完成木材招商引資10億元,招引10個龍頭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億元,實現利稅1億元,爭取列入省重點工程項目。建成1平方公里木材加工示範區的起步區,提供就業崗位4000個。
木材貿易加工木材貿易加工
突出抓好園區內外功能配套。園區內實現水、電、路“三通一平”,著手推進治污、消防、供氣等園區功能配套建設。2008年建成保稅倉庫和國家級進境木材檢驗檢疫區,港口木材接卸能力達到150萬方。加快招商引資,進一步搞好宣傳推介,實行大規模黨政考察團招商與小分隊分散式招商相結合,園區招商與產業招商相結合,改善軟環境,提高服務水平。健全組織,建立制度,使管委會成為木材產業的招商和管理主體,確保木材加工貿易管委會一口對外,真正行使管理職能,從港口到園區真正建成綠色通道。搞好產業配套,按照“龍頭——基地”的模式,對外招引龍頭企業,對內啟動民力,積極培育木材加工業戶,2008年培育50個木材加工業戶,同時搞好王家莊聖基和瑞祥家具加工小區、小湖村旋切小區和二朱曹木材初加工小區建設,進一步改善華大木材加工區生產條件,培育壯大現有的木材初加工企業。加快推進現有的中興木業二期、華大西區交易市場和家具半成品加工、臨港木材物流擴建、遼東美達鎂質內外牆板、科技木生產、美華木業等木業項目的洽談、簽約和落地。

社區建設

碑廓鎮田家寨一村460戶,1460口人,田家寨一村社區服務中心於2006年10月籌建,2007年7月啟用。社區服務中心內設檔次較高的超市、幼稚園、合作醫療所、洗理中心、餐飲部、籃球場、文體活動室、便民服務室、閱覽室、黨員電教室、村民調解室等十幾項便民服務項目。採取爭取上級扶持、供銷部門投入、村集體投入和吸收社會投資等融資方式,目前已完成投資80萬元,可為周邊8個村近10000餘名村民提供便利、優質、豐富的生產生活服務。田家寨一村社區服務中心的建設既避免了大拆大建,又改善了農民消費環境,不但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而且拉近了農村和城市的差距,大力帶動了碑廓鎮其它農村社區服務項目的開發建設,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亮點。
查閱資料查閱資料
社區服務中心重點圍繞農民的需要,設定服務項目,既切合農村的實際,又確保了服務的實效性。針對農民消費購物的需要,建設了現代經營模式超市;招引具備一定管理能力和教育水平的經營者,開設了較為先進的幼稚園;設定了便民服務室,內容包括保險郵政代辦、法律諮詢、農機修理等,配備了民眾健身體育器材。社區服務中心的建成啟用,帶動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民眾精神面貌文明時尚,幹群關係融洽和諧。目前,社區服務中心衛生所已醫治病人320人次,入園兒童103名,閱覽、健身、娛樂人數11000人次,已成為農民勞作之餘購物、休閒及解決生產生活難題的服務平台。

歷史文化

“昔仲尼,師項橐”的故事
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一天,他來到一個地方,見有個孩子用泥土圍了一座城,坐在裡面玩耍。“你看見馬車過來為什麼不躲開呀?”孔子問孩子。“自古到今,只有車子躲開城,哪有城躲車子的道理?孔子愣了一下,走下馬車,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啊?”“我叫項橐。”“你的嘴很厲害,我想考考什麼山上沒有石頭?什麼水裡沒有魚兒?什麼車沒有輪子?……”“您老人家聽著---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中沒有魚兒;用人抬的轎子沒有輪子……”孔子一連提了十幾個問題,都難不住孩子。現在輪到我來考您了---鵝和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鴻雁仙鶴為什麼善於鳴叫?……”“鵝和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腳是方的;鴻雁和仙鶴善於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
查閱資料查閱資料
“不對!魚鱉能浮在水面上,難道也是因為它們的腳是方的嗎?青蛙善於鳴叫,它們的脖子長嗎?……”孔子佩服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好拱手連聲說:“後生可畏!後生可畏!”說完,孔子就駕著車繞道走了。從前孔老夫子聽說魯國有一位七歲神童項橐,雖然只有七歲,夫子依然把他當作老師一般請益。像孔老夫子這樣的聖賢,還這樣不恥下問,我們應該見賢思齊!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47122

23483

23639
家庭戶戶數
15545
家庭戶總人口(總)
46997
家庭戶男
23395
家庭戶女
23602
0-14歲(總)
9813
0-14歲男
5040
0-14歲女
4773
15-64歲(總)
32305
15-64歲男
16176
15-64歲女
16129
65歲及以上(總)
5004
65歲及以上男
2267
65歲及以上女
273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5165
2017年,47410人(20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