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石

研石

研石,拼音是yán shí,是一個漢語辭彙,釋義為磨墨的用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研石
  • 外文名:Ink stone
  • 拼音:yán shí
  • 注音:ㄧㄢˊ ㄕㄧˊ
  • 出處:《聊齋志異》
  • 別稱:硯
詞語概念,基本資料,引證解釋,《聊齋志異》篇目,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出土文物,

詞語概念

基本資料

詞目:研石
拼音:yán shí
注音:ㄧㄢˊ ㄕㄧˊ

引證解釋

磨墨的用具。古代的墨呈粒狀,用時納入硯中加水,用石研磨,此石稱為研石。《書法》1986年第5期:“ 鳳凰山 出土的文書工具,包括(一)毛筆、(二)石硯及研石、(三)墨、(四)尚未書寫的木牘、(五)青銅削刀。共五件。”

《聊齋志異》篇目

原文

王仲超言[1]:“洞庭君山間有石洞[2],高可容舟,深暗不測,湖水出 入其中。嘗秉燭泛舟而入,見兩壁皆黑石,其色如漆,接之而軟;出刀割之, 如切硬腐[3]。隨意制為研[4],既出,見風則堅凝過於他石。試之墨,大佳。 估舟游楫,往來甚眾,中有佳石,不知取用,亦賴好奇者之品題也[5]。”

注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1]王仲超:未詳。
[2]洞庭君山:君山又名湘山,在湖南省洞庭洞中,相傳為女神湘君住處。 見《水經注·湘水》。
[3]硬腐:豆腐乾。
[4]研:通“硯”。
[5]品題:稱揚。

譯文

王仲超說:“洞庭湖的君山有個石洞,高大得可以在裡面行船,又深又黑不見底,湖水在裡面流出流進。我曾經點了蠟燭乘船進去過,看見兩邊石頭像漆那樣黑,用手按按卻是軟的。抽刀去割,像切下一塊硬豆腐,可以隨心所欲做成塊研台。等出了洞,一見風,就比別的石頭還硬,用來磨墨,非常好。那些僱船遊覽的人很多,洞中有這么好的石頭不知弄出去用,它的好處也得依賴我這樣好奇的人給它宣傳、評論呢!”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

出土文物

2003年8月,合肥市蜀山區青陽路頤和花園工地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一個螭(音同“赤”)虎紋研石和配套使用的研板。它們不僅是我省範圍內出土的最早的研石研板之一,而且研石上還雕刻有精美的螭虎紋,這在同時期的研石中非常少見。
西漢螭虎紋研石西漢螭虎紋研石
研石整體是正方形的,上部紋飾部分圈成圓形,頂部飾有浮雕螭虎紋,外圍浮雕是一圈連珠紋,底座呈方形,四角上翹。與研石相比,研板就簡單、素淨許多,薄薄的長方形,素麵無紋,正面還殘有2000年前的黑色墨跡。 漢代時人們對研石研板就已經很鐘情了,往往將它們選作陪葬品,所以在迄今發現的漢墓中出土了不少研石和研板。
在華夏文化中,螭虎代表了神武、權勢和王者風範。據史書記載:“初,漢高祖入關,得秦始皇藍田玉璽,螭虎紐。”漢人崇尚螭虎,所以在漢代器物上,螭虎紋使用得非常廣泛。雖帶有‘虎’字,卻和老虎無關,螭虎紋是一種與龍紋非常接近的紋飾,故又有‘螭虎龍紋’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