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海螂

砂海螂 Mya arenaria

俗稱大蚍、蚍蛤。瓣鰓綱、海螂目、海螂科。系暖溫性底棲貝類。貝殼呈長卵圓形,殼大而厚,兩殼抱合時前後均有開口。殼頂突出,位於背緣中央偏向前方,兩殼頂緊接。無小月面和楯面。殼前端邊緣圓,後緣稍尖,腹緣廣弧形。殼面稍膨脹,腹緣特別扁。殼面粗糙。生長紋細密,凸凹不平。無放射肋。殼面被黃色或黃褐色殼皮,脫落後易呈白色。殼內面白色。鉸合部極窄,左殼頂內有1個向右殼頂下伸出的匙狀薄片,右殼頂下方有1個卵圓形凹陷,與左殼匙狀薄片共同形成1扁的韌帶圓槽,內韌帶附在其中。水管極長,約為殼長的4倍,死後外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砂海螂
  • 外文名: Mya arenaria
  • 俗稱:大蚍、蚍蛤
  • :瓣鰓綱
  • :海螂目
  • :海螂科
生活習性,價值,生態環境,資源分布,動物形態,藥用價值,

生活習性

棲息於潮間帶下區至水深數米的泥沙底質水域海底。穴居生活,深度可達30—50厘米。主要食物為硅藻類。雌雄異體,體外受精。不到1齡可達性成熟。生殖期7—8月。分布於黃海、渤海。
砂海螂

價值

常用齒耙型漁具捕撈或用鐵鏟手工零星挖取。肉味極鮮美,特別是水管部非常可口。經濟貝類。

生態環境

生活於中低潮帶的岩石上。死體猶如化石。
採收和儲藏:退潮後於岩石上剝取,曬乾。

資源分布

我國分布於東海、南海,為浙江山以南沿海的習見種類。

動物形態

覆瓦小蛇螺,貝殼呈管狀,殼口圓形或卵圓形,徑約10mm。幼蟲於發生期,具螺旋形貝殼,自殼頂部通常以水平方位逐步向外盤卷,狀如蛇臥,全殼大部分固著在岩石上或其他物體上,僅殼口部稍游離。殼面粗糙,具數條較粗的螺肋;粗肋間密布3-5條細肋,這些肋上都有不明顯的覆瓦狀鱗片。生長紋粗糙。殼表面灰黃色或褐色。殼內面褐色,有珍珠樣光澤。卵產出後附於管壁上。

藥用價值

藥名:石蛇。功效:解毒,主治:癰腫。
性味:味鹹;性平。
藥材基源:為蛇螺科動物覆瓦小蛇螺的全體。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醋磨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