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骨冼太廟

石骨冼太廟

石骨冼太廟位於廣東高州長坡鎮,原石骨冼太廟坐落於石狗嶺腳下,石骨圩尾閘門內,鑒江河水流經廟前縈帶而過。相傳石骨冼太廟始建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壬子(952),宋景祐三年(1036)、明嘉靖十四年(1535)和清乾隆六年(1740)先後三次大重修。歷經後周、宋、元、明、清和民國諸代,延行105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骨冼太廟
  • 外文名:Stone bone xian ancestral temple
  • 時間:延行1055年。
  • 實質:三次大重修
建築特點,人文歷史,旅遊信息,

建築特點

原整個廟宇錯落有致,規模壯觀,占地面積800餘平方米,是座三進三間的古建築。廟的大門額鑲嵌著“石骨冼太廟”五個光彩奪目的金漆浮字,兩邊書寫著“三朝誥封偉績豐功昭史冊;八州拱載保境安民顯神威”的對聯,筆走龍蛇,蒼勁有力。朱紅門扇,古色古香。殿堂里的圓柱全用花崗石鑿成,每條直徑一尺多。紅色棟樑繪龍畫鳳,大人也抱不過來,而且頭尾一樣大,其餘樹樑雖小些,但也根根又大又直。廟內眾神像形態各異地排立在各個殿堂,其中冼太塑像端坐在正殿中央。眾多神像栩栩如生,是先人們留下的寶貴藝術珍品。
石骨冼太廟

人文歷史

原石骨冼太廟是一座不尋常的廟,它既是古文物,又革命歷史文物。在抗日戰爭時期,石骨圩成了大後方,羅定、陽江、電白、化州、吳川、高州城等地有不少人舉家遷到這裡避難。他們來到這裡,首先就到冼太廟拜冼太,祈求消災解厄,相信在冼太的庇佑下,一定會取得抗戰的勝利,並以實際行動捐款捐糧支援前線。愛國將領張炎的學生隊也曾經住在石骨冼太廟,開展宣傳抗日的救亡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地下黨組織為適應革命形勢需要,在石骨冼太廟建立了地下聯絡點,李文新、梁巨華、梁淮等革命者都在這裡活動過,並曾鑽進冼太廟的神龕下面藏身,躲過敵人的搜捕。由此可見,石骨冼太廟確實為革命立過功,為民族獨立、為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石骨圩一帶的民眾,對它的濃情厚愛是永恆的。

旅遊信息

1958年修建高州水庫後,縣政府決定將石骨圩整體搬遷至高州水庫壩底的坡地上重建新圩,因山坡是長條形,故名長坡圩。原石骨圩內所有的古老廟宇也隨圩遷建而遷出。當地民眾只好將圩內的冼太廟和天后廟、三帝廟、進寶廟、土主廟等五座廟宇的神像和有關聖物一併遷至石狗嶺半山,與始建於明代萬曆四年的東才鄉冼太廟合為一體,統稱石骨冼太廟。“文革”期間廟堂被全毀除,九十年代在遺址上重建起一座仿古式的古樸廟宇——石骨冼太廟,重現了昔日的芳華。現石骨冼太廟占地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廟前廣場向前懸空延伸,並於懸空處的底部修建為地下廣場作飯堂和小賣部,同時給廣大瞻仰者提供健身休閒和娛樂場所。
石骨冼太廟由兩進五間組成,中間大天井,廟內分為五殿,把舊石骨圩六間廟宇的神像共三十二尊安置其中。正殿明間為冼夫人座像,稱“高涼郡主冼太夫人”;正殿左次間:第一殿奉祀王母、天后娘娘,第二殿奉祀觀音聖母;正殿右次間:第一殿奉祀玄天上帝,第二殿奉祀關聖帝、康帝。在左右兩側分別奉祀土主、進寶公和三位先鋒。在冼太廟的側廊內,塑有一尊冼夫人騎馬征戰的雕像,重現了冼夫人當年馳騁疆場的颯爽英姿。在廟內大堂正殿之上,懸掛了不少“威震百越,德澤嶺南”、“功垂千古,光耀後人”等善信敬獻的錦旗。這既表彰了冼夫人偉大的歷史功績,又對遊客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有著不平凡的經歷,在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它是革命歷史的文物古蹟,光華昭日月,光輝照後人。保護它,宣傳它,作為革命傳統教育的一個基地,激勵千千萬萬人奮勇前進,有著極其偉大和深遠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