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馬寺

石馬寺

石馬寺位於山西省昔陽縣西南15公里處的石馬村。石馬寺最早叫落鷹寺,北魏石窟建成後,取名石佛寺,到唐朝傳說李世民賜石馬一對,易名石馬寺。北宋熙寧年間,圍像建廊築寺,後經元、明、清歷代多次擴建,規模日漸擴大,香火旺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馬寺
  • 地理位置:山西省昔陽縣西南15公里處
  • 原名:落鷹寺
  • 擴建時間:北宋熙寧年間
歷史,建築,發展,文學描寫,

歷史

這裡,原是一處規模不大,以石刻為主體的摩崖造像群,後人依像造屋,築以殿閣,遂成為佛寺布局。宋代時,名為壽聖寺,因寺前有石馬一雙,人們俗稱之為石馬寺。石馬寺中,現存石刻造像千尊左右。這些石雕中,大者5米,小者5厘米,高1米以上者66尊。其中,北魏、北齊造像約占70%,其餘均為隋唐作品。

建築

石馬寺風景區位於昔陽縣大寨鎮石馬村境內,距大寨旅遊區8公里,景區開發面積4.45平方公里。石馬寺是一處以石刻造像與寺廟建築相結合的宗教建築群,它始建於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距今已有1470餘年歷史。寺內所有石刻造像均分布於三塊巨石的七個崖面上,共有3個石窟、178個佛龕、1300多尊造像,佛像最大的5米,最小的5厘米,造型優美,刻工洗鍊,與雲崗、龍門石窟造像有異曲同工之精妙,被中外石窟專家稱為“我國石窟藝術的小家碧玉”,是山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展

“土改”、“文革”寺廟遭到破壞,百廢俱興。2004年,縣委、縣政府全力實施“旅遊興縣”戰略,縣政協常委、民營企業家李志恆投巨資實施開發。石馬寺風景區本著“借大寨牌、打國保旗、作生態文章”的開發理念,突出石文化、佛文化的特色,強化生態游個性,除將原有寺院做到修舊如舊外,還重點圍繞“一寺、一河、兩山”,建設“一林、六館、八景”,使石馬寺風景區真正成為晉冀兩省周邊地區的宗教朝聖地、休閒度假村、生態旅遊園。
建造
石馬寺風景區從2004年9月份動工以來,現已完成投資1800多萬元,其中旅遊路11.7公里,景區綠化600多畝,植樹5萬餘株,河道治理1000米,新建和修復山門、大雄寶殿觀音殿、玉皇廟、鐘鼓樓、古戲台等寺廟建築3000多平米,一期工程已全部結束,2006年“五一”正式對外開放。二期工程正在施工,主要包括人工湖、大王廟、遊樂園、生態園等旅遊項目,總投資將達到6000萬元,預計在2010年將全部竣工。

文學描寫

《昔陽石馬寺》
作者:二月河
南陽有座香嚴寺,洛陽有座白馬寺,昔陽有座石馬寺。我生在昔陽、幼居洛陽、老蟄南陽,“三陽”是我一生最為縈懷的三處地方,且有這么三處要緊寺院。
白馬寺是天下祖庭,是漢明帝夜夢西方聖人,醒來下令建的華夏第一座寺,這是頂尖級的文化引進了。香嚴寺是唐天寶之亂後唐宣宗的避難之地——他在裡頭躲了七年,而昔陽的石馬寺遭冷落,大約因為它離樞紐城市遠了些吧。
我們驅車去觀瞻這座寺。其實這裡離昔陽只是咫尺之遙,窗外的青蔥崗巒閃爍著綠寶石那樣的亮彩,中間還嵌著條小河,或者說是“溪”,逶迤蜿蜒悠遊而行,一會兒就到了。
我的第一印象這座寺規模不是特別大,但極美觀灑脫,整個寺院全部裸呈在溪邊的山坡上,越小橋過溪,一級一級的闊大台階,可以從容拾階而上。整個寺院重樓玉宇,亭榭台閣,如同用玩久了的積木垛起來的那樣。我見過的寺院是多了,但這樣的格調頗叫人費心琢磨:怎么和別處不一樣?
新么?不新。這座寺是老牌子、老資格。寺中碑記載北魏永熙三年,也就是公元534年,這裡已經動工開鑿佛像,3個石窟,100多佛龕,1500多尊石佛已在這裡坐了近1500年,凝神眺望溪對岸的青山。它的“文化資歷”越過所有的唐代寺院。
這是依山借勢、層層砌殿建起來的,這寺其實是用殿宇將北魏石窟包裹了起來。很快就要進駐僧侶,擇日開光。有位叫李志恆的企業家挖煤掙了錢,與昔陽縣政府合作,把廢了幾十年的斷垣殘殿收拾成這般模樣。不算很大,但極闊朗明媚、大方瀟灑。
然而就我的知識,所有的寺院都叫“叢林”。上頭幾個修飾詞,應該說是一般寺院忌諱的闕失,寺院應該是講究閎深、古靜、安謐,茂林修竹、蔥蘢掩映,天色陽晴時“禪房花木深”,天色陰霾,那么就是“樓台盡在煙雨中”——這么著才對。
我一下子悟過來了,什麼地方“和別處不一樣”,是所居者有異呢!是昔陽縣土石山嶺式那樣的地貌。這裡多是旱天,你別想在這裡觀什麼煙雨,樹木最多的是荊和棘,高大喬木都不太多,一般寺院裡常見的銀杏、松、柏、竹、菩提、冬青就更難見到。這樣壯觀的寺院築在山坡上,自然就格外顯眼,白露無隱。我心中的詫異一下子又回落下去。雨水少,無大樹,不是石馬寺的過錯,這也是緣分使然。老佛爺就這樣安排造化,他在別的地方婆娑煙雨,這地方他就要沐浴陽光。這是風格。
石窟造像其實與雲岡、龍門大同小異,因為重重殿堂罩起來,佛們坐在那裡,更顯得雍容,安詳地看著我們一幫俗客。引起我大興趣的,是有一尊觀自在菩薩坐像,頭部已經闕失半邊,身體微斜,一手支地,體態姿勢一下子讓我想起達.芬奇的速寫人物,漂亮優雅極了!我逛幾處寺院,那裡人都說他們有座“東方維納斯”塑像,看了看雖好,卻都有點誇張。這個觀自在的自由奔放形態——我不說,你自己去看。另有大興趣的是這裡還有個石頭暗道,石窟里的秘密石道中有石室。這是最近收拾寺院才發現的奇觀,他們解釋說是為避史書中說的滅佛藏身藏經修的。我覺得有點牽強,地道的出口是地藏王殿,說是修十八層地獄,庶乎盡人意。
元代翰林王構有詩說石馬寺“碧水孤村靜,搞岩石寺陰,僧談傳石馬,客至聽山禽……夕陽城市路,回首隔叢林”。明代尚書喬宇詩云“千古按圖空做馬,萬年為瑞今從龍”。這說的是“石馬寺”名字的由來:唐皇李世民在此遇難由神馬營救的故事。我看了看寺山門不遠的兩匹石馬,太陽底下靜靜地站著,不知它轉的什麼念頭,也不知這念頭轉了多少年。他還會再往後想事“如恆河沙數”年的罷。
甘肅的麥積山、敦煌,雲岡、龍門都有石窟,然而那裡都是“旅遊單位”了,專門掙遊客錢的。北魏石佛重新開光,受善男信女香菸禮拜的只有一座昔陽石馬寺。什麼叫“粹”?我的理解:獨我所有,別人沒有就是粹,就是特色。
他們送我一張《晉中日報》,標題形容石馬寺:古老、厚重、神奇、神秘、恬靜、和諧。寺里和尚請我題寫,鴉塗,菩提心境,清涼世界。
《印象石馬寺》
作者:趙志鵬
佛教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使中國人引以自豪,也使國外的人們讚嘆不已。近年來,隨著國內國外旅遊事業的興起。佛教文化資源無疑是發展我國旅遊事業一筆重要財富,同時亦是國外了解中國各民族文化一個絕好的視窗,石馬寺便是昔陽縣佛教文化發展的縮影。
石窟為我國佛教早期造寺立佛之地。它最早出現在我國東漢後期(200年)。南北朝時期,鑿岩造窟之風最為盛行。北魏時期。西北地區大肆開鑿石窟,如甘肅的敦煌莫高窟(366年),我省大同的雲崗石窟(460年),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493年)相繼開鑿,石馬寺屬於此時之作,石窟開鑿於北魏永熙三年(534年)。
據史書記載,我國現存國家級名窟14處,其中敦煌莫高窟和雲岡石窟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世界古蹟。它們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亦是炎黃子孫的榮光。
為了繼承和保護祖國的文化遺產,開拓昔陽縣的旅遊資源,2004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煤商李志恆投巨資修繕。
提起昔陽,許多人都會把大寨作為首選,曾經有“大寨在山西,山西怎么辦”的感嘆。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業學大寨’離我們遠去。但石馬寺更是一個值得去的地方,有著非常濃厚的文化底蘊。但不被外界熟知。翻開1981年版的《中國名勝辭典》中,唯一記載昔陽名勝的是石馬寺。1987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石馬寺石窟正式選入《中國名窟》。2013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不被人熟知,和昔陽縣的地理位置、經濟、政治和文化分不開的。在大寨、陳永貴郭鳳蓮,沒有被人熟知的歷史長河裡,昔陽縣幾乎沒有真正的名人。曾有人把昔陽金代狀元,也是昔陽封建時代唯一的狀元——楊雲翼。和一代名儒朱熹,並稱“南朱北楊”,有點吹捧!
從石馬寺保存下來的碑文,石馬村老年人的回憶,民間流傳下來的故事。我們不難看出修葺的艱辛。
石馬寺歷來的修建經費,依靠當地及周圍村莊村民的捐資;歷代僧人們外出募捐而得到的布施;石馬村當地百姓租用寺廟土地的地租,據石馬村老年人回憶,石馬村及附近村莊的一千三百畝土地,其中的九百畝歸寺廟擁有;石馬寺僧人還有羊群、馬匹、開設藥鋪……這些所積攢下來的錢。數量有限,導致以前的一些建築非常簡陋,如鐘樓鼓樓伽藍殿、二郎殿等等。這些促使石馬寺修葺的年代相當長,沒有“名人效應”的產生,它只能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但不足以說明它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
石馬寺起源於北魏時期的摩崖石刻,之後才漸成現在的規模。古人之所以選擇在此虔誠不懈地鑿刻,一方面是看中了這一方的風水寶地,另一方面,這裡獨特的砂岩也很適宜開鑿石窟.巨石如壁,蜂巒聳攏,也是石馬寺的一道雄渾的風景。石馬寺最早叫落鷹寺,這只是傳說,無可查考.北魏石窟落成後,被取名為石佛寺。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由僧人岳海主持即像造殿、環石築廊,興建殿宇30間。後經元、明、清歷代擴建,寺廟規模逐漸擴展,香火日漸鼎盛,寺內僧侶最多時達100多人。先後經歷了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宋等朝代的開鑿,薈萃了長達600年的佛教雕刻藝術精華,划過了漫長的歷史痕跡。
整座石馬寺紅石鋪院,白砂石砌牆,摩崖石刻造像,石馬、石橋、石碑、石牌坊,還有護佛石龜、試斧石、補天石……都源自石馬山的石頭。石馬寺身後的半山腰,一排高約9米,長約40米的天然砂岩石垂直懸掛,有如瀑布。石崖腳下,一塊巨石撐40度角斜臥,與其相銜,儼然“瀑布垂簾,飛流成溪”之勢,非常壯觀!
如果從北魏年間,受當時佛教文化的影響,石馬寺破土動工開始,石馬寺真正構成完整的建築群,是在公元1745年由本縣邑紳趙庚捐款修建的鳳閬橋,最後於清嘉慶15年在鳳閬橋的前面修建石牌坊為止。北宋熙寧年間,根據四周地形環巨石圈圍廊,興建殿宇,形成一座佛殿、樓閣、廊廡、禪院、造像齊備的寺院。到元明清時,又有重修、新建,遂成今日之規模。整個石馬寺東依石馬山,與龜山隔河相望,在這長達一千五百年的時間裡,受戰亂的影響有過許多次破壞。
受過去道路交通的影響,石馬寺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封建時代,佛教文化傳播緩慢,促使石馬寺過去的佛教建築群,脫離了主流佛教建築群的風格。從鳳閬橋,沿著二十八個石台階上來,一進門原先是一碑亭,而主流的建築風格為“天王殿”,供奉四大天、彌勒菩薩和韋托菩薩。這次重修,已經和主流的建築風格相接軌,也可以說跟上了潮流,使石馬寺更為完美。
石馬寺在建築風格上,保持著中國建築風格的對稱。以鐵佛樓、大雄寶殿、前亭、石台階、石牌樓、戲台為中軸線,現在新建的八角亭也在這條線上。鐘樓鼓樓伽藍殿與二郎殿、一對石馬的對稱。建築群與石窟融洽的結合在一起,幾乎可以稱的上完美。更為絕妙的是在大佛殿與子孫殿之間圍繞兩塊巨石隨形而建的磚砌拱券的蝸牛式懸頂,仿佛天然形成的石廊廡,可謂巧奪天工,是我國明代建築的精品,被專家稱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
據考古專家多次考察後評議,石馬寺摩崖石刻造像藝術價值極高,其雕刻之精細,著色之艷麗,造型之逼真,是其他石窟無法與之媲美的,只是規模小了一點,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被中外石窟專家稱為“我國石窟藝術的小家碧玉”。
千百年來,它歷經滄桑,經過重修,又屹立在樂平大地上。令人神往的美麗傳說,仿佛使人回到那一去不復返的遙遠時代。我們深信這座名勝古蹟,定會重現它歷史的風采。昔陽的“石馬寒雲”梵宇聖地,定會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風景名勝旅遊寶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