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嶺古徽道

石門嶺古徽道

黃山市黟縣西北部柯村鄉寶溪村埠頭自然村和市池州石台縣橫渡鎮璉溪村石坑自然村之間的連綿山巒之間,一條古驛道蜿蜒曲長近十里,好似游弋在崇山峻岭中的蛇蟒。

地理位置,形成來源,風景優美,古道特色,古道意義,

地理位置

在黃山市黟縣西北部柯村鄉寶溪村埠頭自然村和池州市石台縣橫渡鎮璉溪村石坑自然村之間的連綿山巒之間,一條古驛道蜿蜒曲長近十里,好似游弋在崇山峻岭中的蛇蟒。
石門嶺古徽道

形成來源

據《石台縣誌》記載,石埭地處萬山叢中,群峰羅列,素有徽寧通衢 (徽寧通衢:出徽州向西,經石板大道過祁門--越大洪嶺--雷湖--琅田。翻石門嶺達石埭地界至蘭關--河口--七都--六都--廣陽到秧溪出石埭縣境。縣內為一百零五華里,再沿青弋江順流東下,直抵涇縣、宣城(寧國府治),全長為五百八十華里。此條古道,從廣陽至涇縣,今屬太平地段,約為五十華里) 、徽省通衢 (出徽州向西,經祁門--越大洪嶺--雷湖--至琅田。徽省通衢自琅田往西北,與其相背而行。過油沙嶺--古樓墩至金釵培入石埭縣界,經橫渡--七里至磯灘--沿鴻陵溪蜿蜒而北下.經唐家渡進入塔坑過九里沖,出石埭縣界,縣境內為七十華里.再入十字路穿崇山峽谷牌樓--吳田鋪--至黃湓,乘船過長江,直抵省府安慶,全程為四百二十華里。) 、徽池通衢 (出徽州向西北經漁亭--祁門--越大洪嶺--古樓墩至金釵培入石埭縣界,經沙塍 --橫渡--七里--磯灘--唐家渡。自唐家渡分道揚鑣,經溝汀至鷦鷯,出石埭縣境為六十五華里。徽池通衢至虎咀渡,沿秋浦河順流而下,再由高難高坦--殷家江抵達池州府冶(貴池),全長為四百華里。) 、黟青古道 (位於石埭縣東側地段。出黟縣向北行徑郭村--桃源--船渡崗--烏石--夏村--柳家梁渡口入石埭縣界--柳村--岳溪橋--琉璃嶺出石埭縣界,縣境內為十五華里,至陵陽鎮--抵青陽全程為二百四十華。) 、香景古道 (向西南經胡村--過牙關橋至黃梅坑出石埭縣,縣境內為五十華里,過平北坑--梅樹下--葛公鎮--至江西經大橋蛟潭--浮梁抵景德鎮,全程為二百五十餘華里。) 之稱,這條古道就是徽寧通衢、徽省通衢、徽池通衢三條古道中的重複共用通道,也是其中最為精緻的一段。因為它鮮為人知,尚無今人的造作,得以保存著原始風貌,更顯自然之韻,古樸之美。
石門嶺古徽道

風景優美

石門嶺嶺頭海拔460米,三縣(黟縣、石台縣、祁門縣)交界地。是石台、黟縣兩地的分水嶺,嶺頭以西是石台縣秋浦河源頭,嶺頭以東是黟縣旋溪河的發源地之一,古徽道起起訖點分別在璉溪村石坑和寶溪村埠頭。古道兩側分布著連片的原始林地、杉木林、板栗園、茶園和竹林,古木蘢蔥,竹影婆娑,茶園茂綠清新,飛鳥徘徊,溪水潺潺,好一派世外桃源風光!

古道特色

帶路的村中民俗研究愛好者介紹說,古道的石板路寬約一庹(庹,tuo,成年人兩臂平展之距)。石板端方四正,層層疊疊,嚴絲合縫。抹去苔痕,露出青面,上面鑿刻著纖細的紋線,縱橫有序。石板路靠近山邊一側是驢馬行走的通道,也能起到排水的作用,由於石板薄削,級階之間不算陡峭,又有紋線防滑,踏走上去平緩堅實。古道每隔里許便有一亭,玲瓏小巧,供人憩息。整個古道透出一個精緻,這是一般古道中僅有的特色。
繞過幾道山樑,登上了石門嶺頭,在雜草間就見到一處殘壁斷垣的廊庭,據介紹,以前廊橋全長25米,寬20米,木石結構,八角斗拱,雕樑畫棟,徽派風格。廊內寬敞,兩廂辟有座椅。推開窗扉,憑欄遠眺,春日融融;近聽,泉水潺潺、鷓鴣聲聲;山風吹來,風鈴叮噹。只是兩地村落通車後,此道已是人跡罕至,斗轉星移,風雨剝蝕,年久失修,現已殘缺不堪,好在數塊石碑依然挺立,未曾有絲毫損毀,真是慶幸!

古道意義

這條古徽道始建於明末清初,逐年修築,成為當時石、祁、黟三縣人文交流、經濟往來的一條重要通道。茶葉、菸葉、桑麻、桐油、竹木貿易活躍,有“茶馬古道”之稱,古道間的數塊碑石分別立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碑石上記載著達官貴人自願捐資的情況,亦有籌不足銀兩而捐稻穀等實物的平民,嶺頭一塊“萬善同歸”的石刻碑記反映了眾人修路建橋積德行善的善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