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草藥)

石蒜(草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蒜(英文名:Shorttube Lycoris , Shorttube Lycoris Bulb, Bulb of Shorttube Lycoris)是《中華草本》收錄的草藥,藥用來源為石蒜科植物石蒜或中國石蒜的鱗莖。

鱗莖含有石蒜鹼具一定抗癌活性,並能抗炎、解熱、鎮靜及催吐;加蘭他敏和力可拉敏為治療小兒麻痹症的要藥。

石蒜觀賞性較強,但根莖有毒,球根含有生物鹼利克林毒,若誤食,可能會導致中毒,輕者嘔吐、腹瀉,重者可能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有生命危險。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石蒜
  • 別名:等老鴉蒜、烏蒜、銀鎖匙
  • 外文名稱:Shorttube Lycoris , Shorttube Lycoris Bulb, Bulb of Shorttube Lycoris
  • 是否處方藥:處方藥
  • 主要適用症:風濕關節痛,蛇咬傷,水腫,滅蛆、滅鼠
  • 用法用量:煎湯,1.5-3g;外用:適量
  • 劑型:煎湯,搗汁。外敷;或絞汁塗;或煎水熏洗。
  • 運動員慎用:慎用
  • 是否納入醫保:納入
藥源相關,出處,別名,來源,採收儲藏,藥性論述,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藥用宜忌,化學成份,毒性毒理,藥材鑑別,原植物,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地理分布,

藥源相關

出處

⑴《本草圖經》:水麻,生鼎州。其根名石蒜,九月采。又名金燈花,其根亦名石蒜,或雲即此類也。
⑵《綱目》:石蒜,處處下濕地有之。春初生葉如蒜秧及山慈姑,葉背有劍脊,四散布地,七月苗枯,乃於平地抽出一莖如箭乾,長尺許,莖端開花四、五朵,六出,紅色,如山丹花狀而瓣長,黃蕊長須,其根狀如蒜,皮色紫赤,肉白色,此有小毒。一種葉如大韭,四、五月抽莖開花,如小萱花,黃白色者,謂之鐵色箭,功與此同。

別名

老鴉蒜、烏蒜、銀鎖匙、獨蒜、山鳥毒、九層蒜、鬼蒜、山蒜、溪蒜、龍爪草頭、紅花石蒜、野蒜、禿蒜、朋紅、三十六桶、壁蛇生彼岸花、曼珠沙華(manjusak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⑴Lycoris radiata (L'Herit.)Herb.
⑵Lycoris chinensis Traub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蒜科植物石蒜或中國石蒜的鱗莖。 

採收儲藏

秋季將鱗莖挖出,選大者洗淨,曬乾入藥,小者做種。野生者四季均可採挖鮮用或洗淨曬乾。

藥性論述

性味

辛,溫,有毒。
①《本草圖經》:辛,溫,有小毒。
②《綱目》:辛甘,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痰,利尿,解毒,催吐。治喉風,水腫腹水,癰疽腫毒,疔瘡,瘰癧、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黃疸。
①《本草圖經》:主敷貼腫毒。
②《綱目》:疔瘡惡核,河水煎服,取汗,及搗敷之。又中溪毒者,酒煮半升服,取吐。
③《綱目拾遺》:治喉風,痰核,白火丹,肺癰,煎酒服。
④《中國藥植圖鑑》:治肋膜炎、腹膜炎的蓄水症。
⑤《陝西中藥志》:祛痰,催吐,利尿,消癰腫。主治小便不利,咳嗽痰喘,食物中毒。
⑥《閩東本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治痢疾。功能用途分類:
鱗莖:辛,溫。有小毒。解毒,祛痰,利尿,催吐。用於咽喉腫痛,水腫;小便不利,癰腫瘡毒,瘰癧,咳嗽痰喘,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錢。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石蒜鹼有強力催吐作用,故有用石蒜治食物中毒者,催吐用3~5錢。除此之外,一般不作內服。

藥用宜忌

體虛,無實邪及素有嘔惡的患者忌服。
石蒜鹼接觸皮膚後即紅腫發癢,進入呼吸道會引起鼻出血,用水反覆洗滌鱗莖可除去澱粉中的有毒生物鹼。操作時應注意。

化學成份

⑴石蒜 鱗莖含果糖(fructose),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偽石蒜鹼(pesudolvcorine),去甲雨石蒜鹼(norpluviine),去甲高石蒜鹼(demethyl homolycorine),石蒜鹼(lycorine),高石蒜鹼(homolycoring),雨石蒜鹼(pluviine),石蒜倫鹼(lycorenine),多花水仙鹼(tazetting),石蒜胺(lvcoramine),雪花蓮胺鹼(galanthamine),小星蒜鹼(hippeastrine),表雪花連胺鹼(2-epigalanthamine),條紋鹼(vittatine),網球花定鹼(haemanthiding),石蒜西定醇(lycoricidinol),石蒜西定(lycoricidine)。又含對-羥基苯乙酸(p-hydroxyphenylacetic acid),O-去甲基石蒜胺(O-demethyllycoramine)即O-去甲基二氫雪花蓮胺鹼(O-demethyldihydrogalanthamine),前多花水仙鹼(pretazettine),O-β-呋喃果糖基-(2→1)-O-β-D-呋喃果糖基-α-D-呋喃葡萄糖甙(O-β-D-fructofuranosyl-(2→1)-O-β-D-fructofuranosyl-α-D-glucopyranoside),O-β-呋喃果糖基-[(2→1)-O-β-D-呋喃果糖基]3-α-D-吡喃葡萄糖甙(O-β-D-fructofuranosyl-[(2→1)-O-β-D-fructofuranosyl]2-α-D-glucopyranoside),O-β-D-呋喃果糖基-[(2→1)-O-β-D-呋喃果糖基]3α-D-吡喃葡萄糖甙(O-β-D-fructofuranosyl-[(2→1)-O-β-D-frutofuranosyl]3α-D-glucopyranoside),O-β-D-呋喃果糖基[(2→1)-O-β-呋喃果糖基]4-α-D-吡喃葡萄糖甙(O-β-D-frutofuranosyl-[(2→1)-O-β-D-fructofuranosyl]4-α-D-glucopyranoside),石蒜-R-葡萄甘露聚糖(lycoris-R-glucomannan)。
⑵中國石蒜 鱗莖含抗腫瘤化合物水仙克拉辛(narciclasine),石蒜鹼,雪花蓮胺鹼,石蒜胺,表石蒜胺(epilycoramine),高石蒜鹼,文殊蘭鹼(crinine),網球花定鹼,小星蒜鹼,雨石蒜鹼及石蒜倫鹼。
鱗莖中含有高石蒜鹼、石蒜倫鹼、多花水仙鹼、石蒜胺鹼(lycoramine)、石蒜鹼(lycorine)、偽石蒜鹼和雪花蓮胺鹼、雨石蒜鹼、去甲雨石蒜鹼、去甲基高石蒜鹼、加蘭他敏(galanthamine)、小星蒜鹼、表雪花蓮胺鹼、條紋鹼和網球花定等生物鹼,還含有有抑制植物生長和抗癌作用的石蒜西定醇、石蒜西定,鱗莖含粗澱粉約20%。
葉和花瓣中含糖類和糖甙,紫花石蒜鱗莖中的生物鹼成分與本品基本相同,另含紫花石蒜鹼。
藥用鱗莖:含有多種生物鹼,如石蒜鹼、石蒜胺鹼、加蘭他敏等。具有祛風消腫、解毒抗癌作用。用於治療胃癌、食管癌、肝癌,並試治肺癌、卵巢癌、宮頸癌淋巴癌

毒性毒理

⑴狗口服或注射石蒜鹼,均可引起嘔吐。作用比依米丁強而不及阿朴嗎啡,催吐作用為中樞性。氯丙嗪及利血平對它有止吐作用。二氫石蒜鹼亦可引起嘔吐,但較石蒜鹼輕得多。石蒜總生物鹼有用作祛痰劑者(有催吐作用的藥物小量時可用作祛痰)。石蒜倫鹼則不引起嘔吐。家兔口服或注射石蒜鹼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瀉。犬皮下注射30mg/kg時引起嘔吐、腹瀉、衰竭,最後死亡。持續給予大鼠石蒜鹼,則體重減輕、出血、牙齒及骨發育障礙,肝、腎、腎上腺、睪丸及卵巢等臟器抗壞血酸含量降低,並能抑制肝臟酪氨酸氧化酶及尿酸酶的活性,如同時給予抗壞血酸則不出現上述變化;石蒜鹼對動物及植物均能抑制抗壞血酸的合成;對大鼠,石蒜鹼能對抗三氯叔丁醇(Chloreton)引起的抗壞血酸合成的增加。但在急性試驗中,抗壞血酸反而增加石蒜鹼引起小鼠死亡率。連續給予石蒜鹼的大鼠,還可引起外周血液中紅細胞及白細胞數降低,後者更加顯著,主要是中性細胞的減少。也能抑制幼年大鼠生殖細胞的分裂,使睪丸卵巢重量減輕,雄性成熟大鼠則不受影響。由上可見,石蒜鹼在消化道不易吸收而石蒜胺鹼則較易吸收。
⑵石蒜所含各種生物鹼對小鼠半數致死量(mg/kg)為:石蒜鹼123(靜脈注射)、117(腹腔注射)、112.2(腹腔注射,室溫25℃)、130(腹腔注射,室溫15℃)、42(皮下)、145(皮下)、344(口服,室溫25℃)、230(口服)、171(口服);石蒜倫鹼270(皮下);石蒜胺鹼112(皮下)、103(腹腔)、131(口服)、16.65(靜脈);鹽酸石蒜鹼130(腹腔注射)、334(灌胃)、50(靜脈注射);鹽酸二氫石蒜鹼220(靜脈注射)、482(腹腔注射);偽石蒜鹼110(腹腔注射);加蘭他敏0.958(靜脈);加蘭他敏氫溴酸鹽14(皮下注射)、17(灌胃)。

藥材鑑別

理化鑑別 薄層色譜:取粗粉10g,用乙醇50ml加熱回流1h,放冷過濾,濾液減壓濃縮至10ml,加乙醇10ml使澱粉沉澱,過濾,濾液減壓濃縮至乾,取少量濃縮物加乙醇溶解供點樣用。以石蒜鹼、偽石蒜鹼為對照品。吸取上述2種溶液點樣於矽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醇(80:10:10)為展開劑,展距6cm。用蒸氣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處,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原植物

形態特徵

鱗莖近球形,直徑1-3厘米。秋季出葉,葉狹帶狀,長約15厘米,寬約0.5厘米,頂端鈍,深綠色,中間有粉綠色帶。花莖高約30厘米;總苞片2枚,披針形,長約3.5厘米,寬約0.5厘米;傘形花序有花4-7朵;花鮮紅色;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長約3厘米,寬約0.5厘米,強度皺縮和反卷,花被筒綠色,長約0.5厘米;雄蕊顯著伸出於花被外,比花被長1倍左右。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野生於陰濕山坡和溪溝邊的石縫處;庭園也栽培。蒜系自花授粉植物,蒴果背裂,種子多數,一般以鱗莖3-4年繁殖一次。由於花和葉子不能見面的特性,被稱為彼岸花,由於它能消腫、殺蟲、治淋巴結結核、疔瘡癤腫、風濕關節痛、蛇咬傷、水腫、滅蛆、滅鼠、防瘟疫等,所以又被稱健康的守護神,又名舍子花或舍利子

地理分布

分布於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四川、貴州、雲南。日本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我國,但產地不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