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街道辦事處

石臼街道地處日照市市區東部。石臼建村於宋代以前。石臼之稱,一傳自宋代始,有漂泊海洋的漁家在東南隅岬角駐足拴纜,上岸舂米為食,形成多處臼狀石坑,故稱“石臼”;又傳宋代岳飛部將李寶破金後屯兵此處,用“石臼”杵米而得名。明初,為防倭寇設“備御千戶所”,始稱石臼所。歷代建置變遷,還有“石臼所口、石臼里、石臼社、石臼所區”等稱謂。1945年9月稱石臼鎮。 新中國建立後,又經過多次轄區隸屬變更,期間曾稱“區、人民公社” 等,1982年1月,石臼公社改為石臼鎮,1985年改置石臼辦事處,1988年4月12日改名石臼街道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臼街道辦事處
  • 地區:日照
  • 耕地面積:808公頃
  • 陸地面積:5200公頃
自然狀況,獲得榮譽,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人物簡介,

自然狀況

該街道地處沿海,地勢西高東低。東南至西北最大距離12公里,東北至西南最大距離25公里, 陸地面積520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808公頃。石臼所自古就是一個天然良港,舟楫商旅要衝,境內建有我國第二大煤炭輸出港--石臼港(1992年5月1日更名為日照港)和石臼漁商港口。石(臼)嵐(山)沿海公路南北貫穿街道內各漁村。兗(州)石(臼)複線鐵路,可直達北京、濟南、鄭州、西安等大中城市,與廣大內陸腹地相聯。 城市主幹道路四通八達,海陸交通十分便利。境內主要山脈是奎山,海拔203米。 有海岸線18公里,可利用的淺海資源1.3萬公頃,以梭子蟹、對蝦、扇貝、海參、鮑魚、文蛤等海產品養殖為主。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大豆等。全街道植被面積4566公頃,覆蓋率78%。
全街道轄38個行政村(居),3.17萬人。其中漁村25個,漁民2100人。境內總人口7.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6‰。全街道少數民族有回族、朝鮮族、壯族等,少數民族總人數為78人, 占全街道人口的0.22%。全街道有張、劉、賀、金、裴、王等58個姓氏,其中張姓最多。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街道農村經濟總收入158萬元;1978年為822.2萬元;1992年總收入2.77億元(包括已劃到開發區的11個村) ;2000年為25.76億元,人均純收入3460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620萬元。街道以水產業、工企業著名。境內有國家、省、市、區直屬大中型工企業日照港、日照發電廠、日照木漿廠、金馬集團等120餘家, 帶動並促進了全街道第一、二、三產業的全面發展,進入山東省綜合經濟實力前200強鄉鎮。

獲得榮譽

石臼街道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鄉鎮(街道)第一名。自1986年以來,該街道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鄉鎮企業管理先進集體、全國計畫生育先進單位、全國模範敬老院、山東省擁軍優屬先進單位、省少年兒童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敬老愛老、老有所為”先進集體、全省老幹部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山東省水產業明星鄉鎮、日照市農村文化技術學校建設先進單位、日照市鄉鎮企業先進單位、日照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日照市經濟強處、日照市鄉鎮企業年明星企業、日照市兒童事業發展“八五”計畫先進集體等。

大事記

金大定元年(1161年),南宋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李寶統率馬步兵、水軍泊船石臼,大破金兵。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安東衛石臼所。
清鹹豐九年(1859年),置山東稅厘石臼所厘卡。
鹹豐十年(1860年),建石臼所民團圩寨以防捻軍。
鹹豐十一年(1861年),置煙臺海關石臼所關卡。
同治六年(1867年),日照饑荒,石臼所海關對米商船隻免稅,商賈雲集,谷價得平。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冬),德國派員到石臼所考察建港。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派兵占領膠州灣,其一股占領石臼所等地。之後從事傳教、地圖測繪等。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入侵德國軍隊撤離。
是年,始有德國小輪船航行於青島~石臼。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沂州府設石臼防營,次年改為巡防營。
1914年10月,德國戰艇在石臼所山後海域擱淺,德軍登岸。之後,日軍以“追趕德艇”為名從海陸進犯石臼。外交部向日本外務省提出交涉。
1923年5月,青島-石臼-海州輪船航線開通。
1929年8月,石臼海濱四路居(原石臼三村) 人賀仁庵,在青島創辦“長記輪船代理行”,擁有7條商船,總載重量1500餘噸,為華北私人航運業第一。
1933年,賀仁庵倡議民、商團體捐建的石臼燈塔落成。青島特別市市長沈鴻烈派秘書許冠群參加剪彩儀式。
是年,“華達”汽車行在石臼成立,有2部美制汽車往返日照。
1934年,“扶輪汽車公司”在石臼創辦。
1939年6月15日,日本海軍陸戰隊100餘人侵占石臼。
1941年6月7日,由日本海軍扶持的漢奸陳成功組建“和平建國軍”,自任少將司令。1950年4月28日陳成功在濤雒被處死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8日,石臼光復。
1946年2月8日,聯合國救濟總署首批救濟物資運抵石臼。
1947年8月29日,國民黨及還鄉團占領石臼。
1948年4月4日,石臼重獲解放。
1949年,縣政府設石臼區。
是年9月,青島-石臼-連雲港客貨輪開航。
1950年1月26日,“福利輪”在青島至石臼途中觸礁,100餘人遇難。
1952年2月,石臼-臨沂、石臼-沂水客運線路開通。
是年4月28日,設石臼鎮。
1958年8月,成立石臼、金溝人民公社。
是年8月,在石臼所建成石砌碼頭一座。長50米、寬7米,靠泊能力30噸。
1959年秋,石臼發生蝗災。
是年秋,水產部黃海水產研究所在石臼建立海水養殖試驗場。
是年,石臼、金溝人民公社合併。
1963年1月,改為石臼區,下設公社。
1966年6~7月,石臼所碼頭建成,投資160萬元。
1973年冬,東海峪古遺址挖掘,出土蛋殼陶杯等文物。
1974年,海水養殖試驗場土池育對蝦苗成功。為全國首家。
1973~1978年,石臼水產冷庫建成,總投資335萬元。
1977年10月,建成揚水站1座,占地5.3公頃,擴大水澆面積1000公頃。
1978~1979年,國家組織有關專家來石臼勘測、考察論證石臼港址。
1980年3月,國家計委批覆建設石臼港,設計年吞吐能力1500萬噸,投資7億元,工期5年,並列入“六·五”計畫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部分利用第一批日元貸款。
是年6月16日,石臼港建設指揮部成立。
1982年1月,恢復石臼鎮名稱。
是年2月17日,石臼港煤碼頭主體工程開工。
是年2月,鐵道兵某部進駐,兗(州)石(臼)鐵路開工。
1984年4月,設石臼辦事處,轄八鄉一鎮:石臼鎮、金家溝鄉、張郭鄉、夾倉鄉、管家村鄉、 劉家寨鄉、歷家莊子鄉、秦家樓鄉、劉東樓鄉。5月,石臼辦事處劃歸臨沂直屬機構。1985年3月22日合併於日照市。
是年3月24日,石臼鎮全鎮居民由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
1985年6月,日照第一海水浴場在石臼建成。
是年6月28日,美籍華人丁肇中回鄉參觀石臼港。
是年12月31日,兗(州)石(臼)鐵路開通。
1986年5月,石臼港一期工程竣工,國家批准石臼港為一類對外開放口岸。
1987年10月至1988年6月, 建成裴家村至臧家荒攔海大壩,壩長7010米,其中主壩長4210米, 副壩長2800米,圍海造蝦池178公頃,工程總投資1540萬元。1997年,攔海養殖區實現產值2600多萬元。
1988年9月,石臼街道敬老院建成。有供養樓、殘疾人康復樓、辦公樓各1座,老年公寓(平房)1處,占地1.4公頃,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1995年10月,該院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為“全國模範敬老院”,1998年5月,榮獲全國“敬老好兒女金榜獎”。
是年4月12日,設石臼街道辦事處。
1989年5月1日,石臼長途汽車站開通。
1993年8月20日, 市委、市政府決定將石臼街道林家灘等11個村劃歸為日照開發區,其總面積1000公頃,人口8663人。
1995年3月18日,中共東港區區委授予以身殉職的石臼街道黃海一路黨支部書記、東方實業公司總經理劉現華“模範黨支部書記”稱號,並作出了《關於在全區黨員幹部中開展向模範黨支部書記劉現華同志學習的決定》。
是年3月,省政府授予石臼街道裴家村黨支部書記裴振洲“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是年5月26~27日, 國家、省、市領導來石臼街道參觀檢查優撫安置“四個一”建設現場。
是年9月5日,省政府“國家級百強敬老院”考察團到石臼街道福利院考察進百強工作。
是年9月12日,省政府授予石臼街道東海峪等14個村(居) “村鎮建設明星村”稱號。
1996年6月27日14時左右, 石臼街道、奎山街道、濤雒鎮的部分村遭龍捲風和暴雨襲擊,2.8萬人受災,造成直接損失1300餘萬元。
是年8月,副省長吳愛英等來海濱一路居海珍品研究所視察。
1997年4月3日,中共中央委員、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崔乃夫一行到石臼街道敬老院視察、慰問並題詞。市、區領導班開慶、肖開富、吳軍等陪同活動。
是年5月1日,省委書記吳官正在省委常委、秘書長張宗亮陪同下到石臼海濱一路檢查工作。吳官正強調,要增強城市功能,促進兩個文明建設。
是年6月,省委授予石臼街道黨委“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是年8月23日,省政協主席陸懋曾來石臼街道沿海漁村視察災情。
是年9月25日,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志浩來石臼街道視察經濟工作。
1998年9月10日, 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廳廳長高新亭到石臼街道檢查指導政法工作。
1999年6月, 日照電廠吹管的噪音問題引發日照電廠所在地石臼街道山後一、二村(包括小山後村)部分民眾圍堵、衝擊電廠事件。經區委、區政府做民眾的思想工作,到26日,圍攻電廠的民眾全部撤離,電廠工作秩序恢復正常。
2000年6月28日, 魯東南最大的活海鮮批發基地--恆運海鮮批發城在石臼街道裴家村建成開業。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 全街道糧食平均畝產86公斤,總產515萬公斤,農業總產值為203.5萬元。1977年10月,街道統籌資金450萬元(包括人工),建揚水站1座,擴澆面積333公頃;到1978年,糧食平均畝產310公斤,總產2271萬公斤,農業總產值為1700萬元。 1996年,街道有農業村24個,土地870公頃,通過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最佳化農業內部結構,實行科技興農,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增加農業收入,擴大商品菜、商品作物的種植,發展畜牧業,實現養殖專業化、商品化,以點帶面,滾動發展,是年全街道糧食總產達4900萬公斤,農業總產值達到4817萬元。隨著港口的建設,土地不斷減少, 但仍不放鬆農業生產,2000年,有耕地面積840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520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20公頃,經濟作物34.6公頃,是年農業總產值5333萬元, 其中種植業總產值2400萬元,林果業總產值1200萬元,畜牧業總產值173 3萬元。
第二產業 新中國成立前,有鞋鋪、鐵業、木業等私營手工業近50餘家。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鐵木業社、漁業隊、酒廠、化肥廠、搬運社、捕撈公司等企業, 從業人員400多人,固定資產原值32萬元。1970年起,先後辦起了裝卸隊、碘廠、 貂廠、綜合服務社、麵粉廠、海帶廠、大船隊等企業,從業人員800多人,固定資產原值178萬元。 1978年後,又辦起了織布廠、刺繡廠、建築公司、木器廠、冷藏廠等企業, 是年,街道辦企業總產值230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55萬元。1987年,經濟體制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街道、村、聯戶和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的模式。是年,街道辦企業總產值450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280萬元。20世紀90年代後期,積極穩妥地推行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採取股份合作制、兼併、租賃、聯合、出售等形式,擴大企業自主權,組建企業集團,培植骨幹企業,增強企業內部活力,深化企業內部管理,提高了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2000年,街道辦企業15個, 村(居)辦企業58個。全街道企業總收入為10.92億元,村居集體企業實現產值6.9億元,集體工業增加值1.09億元,分別增長11%、10%和12%。
第三產業 1949年前,有西門外、金溝兩處市場,商業、飲食業、錢莊店較多。當時,李家包子、王家油條、賀家鍋貼、高家大餅均有名氣。新中國成立初,政府發動民眾入股,辦起石臼聯村供銷合作社、貨棧、漁業供銷合作社等商業機構。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私營商業大多數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服務業日趨繁榮。1987年國有網點糧食、食品、供銷、貨棧、水產站、郵局、衛生院、銀行服務、交通運輸、搬運社等28處,集體網點48處,個體網點發展到150戶,農村尚有小商販400餘戶。20世紀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數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在原有的金家溝農貿市場的基礎上,先後建起了面積為3萬平方米的石臼、匯源2個商場,在街道駐地建起海濱二路、 海濱三路、黃海一路、黃海二路4條商業街和1處科技工業園區及1處海鮮城。至2000年底, 全街道個體工商戶達到4299戶,從業人員達1.06萬人,私營企業145家,從業人員達2325人。 個體運輸戶245家, 其中客運戶28戶。 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個體私營經濟專業強鎮(街道)”。是年引進項目35個,其中私營加工企業園吸引資金1000餘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000餘人。
特色產業 水產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大小船111隻, 總收入36.5萬元。1978年起,先後辦起海上捕撈隊, 發展大馬力船隻11對,其它船310隻,總收入358.7萬元。到1987年,總收入達到929.9萬元。20世紀90年代始,實施海上帶動戰略,調整捕撈結構,不斷調整養殖布局, 按照“穩捕、 重養、 強加、增效”思路,促進水產業發展。1987年10月至1988年6月,歷時8個多月,投資1540萬元,建成7公里的攔海大壩,營造蝦池178公頃。1997年,攔海養殖實現產值2600萬元。至2000年,街道有對蝦、貝類、鮑魚等育苗場達12家, 海水養殖面積1333公頃,海洋捕撈漁船450餘只,漁港碼頭16處,冷藏廠36座,年加工能力13.6萬噸,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對蝦、扇貝等10多個養殖品種遠銷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2000年,全街道發展反季節櫛孔扇貝333公頃,海帶133公頃,海灣扇貝67公頃,太平洋牡蠣67公頃,貽貝67公頃,網箱養魚300箱,萬畝貝藻間養綜合開發進展順利,效益顯著,水產品總產量達6萬多噸,水產業總產值13.2億元,占全街道總收入的60%以上。
旅遊業 石臼街道境內古代文化、現代人文景點眾多。東海峪遺址位於街道東海峪村西北, 為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全國僅有的2件完整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均出土於“東海峪遺址” 。它是1992年“中日文物精華展”的200件全國文物珍品之一;裴家村龍王廟,氣勢雄偉,風格迥然;日照港棧橋如長虹臥波;燈塔旅遊區是遊客瀕海觀日出最佳位置。 轄區內有大中型賓館500餘家,其中黃海一路居委於1985年建成全市第一家村級賓館--東方賓館,之後先後投資8000萬元,改建、擴建東方賓館,達到三星級賓館水平;黃海三路居委投資1200萬元,建起集飲食、娛樂於一體的大型海鮮城, 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1999年,街道接管燈塔旅遊區,並投巨資致力於基礎設施建設。隨著日照至北京、日照至鄭州、日照至新鄉旅遊列車的開通,節假日遊人如織,日接待遊客3萬餘人,2000年旅遊業總收入800餘萬元,成為石臼街道新的經濟成長點之一。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06年,境內有私塾12處,學生80餘人。1912年,開始興辦學堂,建初等鎮立國小、縣立國小2處(其中女子班1個),學生400餘人。1958年,建紅專大學1處。1959年, 建農業中學1處。1964年,建村級國小46處,國中1處,教師224名,在校學生1214人。1978年,教育事業發展空前,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1985年, 街道籌資350萬元,對中國小校大規模改建。1988年,籌資130萬元,199 5年投資80萬元,先後建起面積3600平方米的石臼聯中教學樓和1360平方米的實驗樓。1992年,石臼第一國小籌資45萬元,新建1300平方米的教學樓1座,平房75間。19 94年,籌資162萬元,建起面積4345平方米的金溝國小教學樓。2000年,籌資220萬元,新建石臼中心國小、 石臼第二國小教學樓2處,面積3718平方米。至2000年末,全街道共有國小14所, 在校生5827人,中學4所,在校生3514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 向國家輸送大中專生1500名,其中本科生480名,大專生750名。
石臼歷史悠久,舞蹈、地方戲、曲藝、書法、繪畫、雕刻等民間藝術代代相繼。新中國成立後,民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京劇班的演唱在日照頗有名氣,1956年到省城匯報演出。1957年“滿江紅”漁民小調晉京匯報演出並獲獎。1958年建文化站。近幾年,境內文娛活動空前活躍,村(居)民自願成立業餘文藝演出隊,有舞蹈、大秧歌、京劇票友等,業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1960年建廣播站,1971年建電影隊。20世紀80年代,強村(居) 和機關、學校建圖書閱覽室,街道建立檔案室。1997年8月,出版發行了石臼第一部較全面、系統、翔實地介紹石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方面基本面貌的志類綜合資料書--《港城名珠-石臼》。
新中國成立前, 石臼有中藥鋪6處,中醫13名。1951年,成立衛生工作者協會。1956年, 成立大聯營診所,衛生技術人員增加到52人。1959年,建衛生保健站,1958年改為衛生院。 20世紀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1976年實行合作醫療制度。 1995年,石臼醫院建成一幢3000平方米宿舍樓,並多方籌資,於1997年10月建一座門診樓, 總投資150萬元,面積2000平方米,該院現有醫務工作者158人,病床60張。1995年,被山東省衛生廳評定為“一級甲等”醫院。2000年,全街道有衛生院1處,村(居)級衛生室42處,病床185張。
人民生活 1949年前,廣大民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經濟收入極低。新中國成立後, 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80公斤,經濟收入48元。20世紀70年代,農村吃粗吃飽,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吃細,以小麥麵粉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麵食加雞、魚、肉、蛋為主。穿著方面,顏色多彩、款式新穎,逐步向中、高檔發展。1993年,全街道已基本實現“三通” (戶戶通電、通自來水、村村通程控電話),70%的農民參加社會保障。由於機械化、電器化的實現,農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剩餘勞力投入工業和第三產業。1988年9月,街道建敬老院1處,2000年有工作人員25名,供養老人111名,最大年齡105歲。2000年,全街道人均住房面積28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6000餘部,行動電話3000餘部,閉路電視普及率95%。 20世紀80年代普及腳踏車,90年代機車、機動三輪車、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工具。
街道建設 1949年前,因村(居)民生活困難,人均住房僅3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村(居)民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1978年人均住房達到12平方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快速發展,居住條件不斷改善,1992~2000年,先後拆除民房2600餘戶, 2萬餘間,投資3.8億多元,建居民樓250棟,建成14個居民生活小區,90%的城鎮居民住上樓房,80%的家庭安上程控電話,硬化了海濱二路、海濱三路、天津路、連雲港路等6條主要道路,栽植各種花草樹木370萬株,綠化面積2 60公頃。先後被市政府授予“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城市道路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8年,石臼所有一處國小(校址在城皇廟內),校長葉朋山、教導主任朱竹如、教師王延朋等都是地下黨員(外地人),以教學為掩護,發展了石臼所的地下黨員劉希濤、劉現榮、劉丙勤、費守朋、劉現略、費守勤、王西平、韓日軒(劉現略叛變)。1940年,石臼農民率先組織了全縣第一個農民協會。1949年底,共有中共黨員106人, 建黨支部15個。1976年底,中共黨員總數達到1076人。1991年,石臼黨校被省委宣傳部、 組織部評為“先進鄉鎮黨校”。1997年6月,石臼街道被山東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至2000年底,有村(居) 級黨委3個,村(居)級黨總支3個,村(居)級黨支部32個,街道直屬部門黨支部12個,街道辦企業黨支部15個。全街道黨員人數發展到2438人。
基層政權建設 1945年9月建鎮。1958年8月,成立石臼人民公社,稱人民委員會,實行政社合一。 1976年10月,建石臼公社革命委員會。1982年1月,石臼公社改為石臼鎮。1988年4月12日改名石臼街道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抗日戰爭時期,建立民眾抗日總動員委員會。工人團體有石臼抗日救國會,後改稱石臼工人聯合會,簡稱工會。農民團體在土地革命時期有石臼農民協會,抗戰時期稱石臼農民抗日救國會,簡稱農會,1964年,成立石臼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婦女團體在抗戰時期有石臼婦女抗日救國會(簡稱婦救會),後稱石臼民主婦女聯合會,1958年12月改稱石臼婦女聯合會。青年團體在抗戰時期稱石臼青年抗日救國會(簡稱青救會) ,1946年改稱石臼青年救國會,1949年9月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7年7月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石臼區委員會。1983年8月,成立石臼街道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 1984年6月成立石臼個體勞動者協會。1983年又成立石臼計畫生育協會。
2001年,劉冰任街道黨委書記、街道辦事處主任。

人物簡介

賀仁庵(1887~1970) 石臼海濱四路居(原石臼四村)人,少年入塾就讀十餘年,後讀於青島禮賢學院,航運資本家。20年代,石臼人費聿堂、王子良租日本船“長春”號,在青島創辦“長記輪船代理行”,賀任經理。經營初期,正逢抵制日貨運動。他從大連購進白糖等日本雜貨商品,連獲暴利,便購置“得春”號輪船。到30年代,賀在華北各口岸設代理行或代辦人,在石臼建立大型貨棧,在青島館陶路設“長記分行”,業務漸向青島轉移,擁有長春、得春、迎春、承春、江春等5條商船,總載量15 00餘噸,為華北私人船運業第一家。“七七”事變後,“長記”所有船隻被日軍徵用,抗戰勝利後,剩存的輪船又被國民黨徵用,幾經交涉發還,但已嚴重損傷。賀抓住戰後亟待恢復生產的機遇,大力發展航運,將船行改為“青島長記輪船股份有限公司,貸款10億元增添船隻,很快擁有長春、得春、迎春、承春、元春、享春、利春7艘貨輪,總載量6000餘噸。1949年5月,賀攜全部貨船去台灣,後賣掉。1970年在新竹縣病故。
王延洲 1920年生,北京路百發居(原大孫家村) 人。1938年考入西安黃埔學校(第十六期) 。畢業後,1940年考取了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第十四期),後被送到美國航空學校培訓,被分配到中美空軍混合團當飛行員。曾和日軍作戰,擊落飛機四架,立功三次。 日本投降後,任國民黨空軍第九地區司令部飛行聯絡官。1946年4月20日,駕L-5型運輸機投誠。先後任空軍上尉、大尉等職。1949年10月1日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空軍受閱式,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擊落美機一架,榮立二等功。1955年轉業到中央航空俱樂部任幹事,後離休回原籍。國家體委幹部司為他頒發“老乾局離休榮譽證書”,行政15級,享受副處級待遇。
臧家儒 1928年生,字守愚,石臼街道臧家荒村人。1949年去台灣,從事書法啟蒙教育,從教數十年。酷愛書法、融貫古今,自成一格,任多處書法指導老師。曾獲山東省書法展覽優等獎,台灣省國語文競賽作文第四名、書法第五名,東京美術館中日文交流書道展獲一等獎。1992年度獲台灣地區師鐸獎。在台灣出版了《臧家儒書法選集》。
劉光芬 女,1929年生,石臼海濱三路居(原石臼四村)人,1949年隨學校去台,現定居台北。她自幼酷愛繪畫,後從師著名畫家陶壽伯,擅長蟲、魚、花、草和山水畫。繪畫功底深厚,融傳統技法和時代新意,創立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作品多次在台灣國藝中心、澳洲、美國、日照等地展出,並被各國多家收藏,名揚海內外。在台灣出版了《劉光芬畫集》。
馬成訓 1938年生,石臼黃海三路居(原馬家莊村)人,中共黨員,高級國際商務師。任日照市金馬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總經理、黨委書記。他先後投資1.0 8億元完成較大規模技改項目40餘項, 年增出口創匯700萬美元,年銷售收入、利稅分別以15.8%和11.6%的速度遞增,在全國“其他民用機械製造業”行業綜合效益排名第一。 2000年,公司固定資產增長到1.5億元,利稅增長到1662萬元。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山東省十大傑出企業家”、“山東省機械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
朱紀統 1941年生,海濱一路居(原石臼六村)人。從事藝術創作,自70年代起“水印套色木刻”創作頗為出名。1981年起,作品在香港、剛果、薩伊舉辦了“中國美術作品展”。自1983年,作品入選“第八屆全國版畫展”、“建國三十五周年全國職工美展”、“第九屆全國版畫展”等並獲獎,且多次在《人民日報》、《工人日報》、《版畫》雜誌及省市報刊雜誌、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發表並報導,個人傳略被載入國內外多部美術典集。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版畫協會理事。
董元芹 女,1943年生,石臼海濱二路居人,中共黨員,工程師。現任東港海珍品研究所所長。 主持完成了五項省、市級科研項目,雜色鮑魚育苗試驗獲得成功,1994年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5年進行太平洋單體牡蠣人工育苗試驗成功,年產苗種23億粒, 填補了市內空白。1998年投資300萬元,建成500立方米水體的海福水產研究所1處。 2000年投資150萬元, 建成面積890平方米五層樓1座。1990年被省婦聯授予“全省十大女強人”稱號。1995年在全省科技大會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教興魯”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朱志祥 1947年生,石臼海濱一路居(原石臼六村)人,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自1976年任村支部書記,現任石臼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海濱一路黨委書記、盛華水產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2000年,該居經濟收入2.05億元,人均純收入4498元。居委會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盛華集團成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自1979年連年被評為市、區優秀共產黨員,連續六屆當選為市、區人大代表,1998年當選為九屆山東省人大代表,1997年被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
朱華 女,1965年生,石臼文化路居(原石臼十村)人,大專文化,中共黨員,現任日照航海運動學校無線電測向教練員。1983年進山東省軍事體育學校從事無線電測向專業訓練,1984年代表山東省參加全國無線電測向比賽,獲全能第五名,被授予“運動健將” 稱號。1986年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第三屆世界無線電測向錦標賽,獲80米波段比賽第四名、100米波段第五名。1987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授予“國際運動健將”稱號。
辛敏 女,1963年生,觀海路居人(原石臼八村、原籍青島市嶗山區中韓鎮人) 。1990年畢業於北京體院運動系教練員專科班。 1999年畢業於中央黨校函授學院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班。 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六屆省青聯委員,第六屆省政協委員。現任山東省體育中心體育場副場長。1982年,在河南登封獲全國無線電測向錦標賽兩項冠軍,兩項亞軍,榮獲“國家運動健將”稱號。1983年在南斯拉夫獲無線電測向國際邀請賽兩項冠軍,兩項亞軍。1984年在挪威獲無線電測向世界錦標賽亞軍,榮獲“國際運動健將”稱號。1985年在江蘇鎮江獲全國無線電測向錦標賽一項冠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