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經山

石經山

石經山本名白帶山,位於房山區境內,在雲居寺東二里處,又稱芯題山,唐時名涿鹿山,俗稱小西天。海拔450米。這裡不僅是房山石經刊刻起源之處,也是佛祖舍利出土之處,4196塊隋唐石經為國之重寶,以雷音洞、金仙公主塔為代表的眾多歷史遺蹟,具有極高的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經山
  • 地理位置:房山區周張路雲居寺東北15公里處
  • 開放時間:旺季:8:30-17:00淡季:8:30-17:00
  • 景點級別:無
  • 門票價格:15元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108級台階,古道,藏經洞,路線,乘車路線,自駕路線,

發展歷史

石經山上現有唐塔兩座,建於唐朝,距今已有1200多年。目前雲居寺有唐塔七座、遼塔五座及隋唐碑刻等歷史文物。雲居寺不僅藏有佛教三絕與千年古塔,而且珍藏著令世人矚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詞)意為屍體或身
骨。相傳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物。雲居寺1981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發掘的是赤色肉舍利兩顆。為千年古剎增添了一份祥光瑞氣。雲居寺是國內外著名的佛教寺院,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雲居寺特有的幽靜地理環境,奇特怡人的秀麗風光,蘊涵著濃郁的佛教文化特色。
據考,石經始刻於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05年),僧人靜琬為維護正法,鐫刻經於石。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延1039年,刻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塊,分藏於石經山9個藏經洞和雲居寺地穴之中,規模之大,歷時之長,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壯舉,堪與聞名寰宇的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貴的文化遺產。

主要景點

海拔450米。這裡不僅是房山石經刊刻起源之處,也是佛祖舍利出土之處,4196塊隋唐石經為國之重寶,以雷音洞、金仙公主塔為代表的眾多歷史遺蹟,具有極高的價值。山腰分兩層,鑿有九個藏經洞,洞記憶體放自隋至明朝的刻經石板4559石。其中雷音洞為開放式,洞內寬廣如殿,四壁鑲嵌經版都是靜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刻佛像1056尊,故稱千佛柱。 此山矗立於群山環抱中,因當地盛產大理石,僧人靜琬法師率領第子把天然的石洞磨平,將146塊石刻佛經鑲嵌於四壁,此洞就是第五洞雷音洞(又稱華嚴堂、石經堂);洞中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柱身雕刻佛像1056尊,號稱千佛柱,是隋代雕刻中的精品。為了保存石經,弟子們又在懸崖下開闢了8個洞。石經山目前保存隋唐石經4196塊,是刻經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經典著作。
石經山石經山
石經山除9個藏經洞外,山頂有五台,每座台上曾有一座唐塔,抗日戰爭後僅存2座。在石經山眾多的景觀中還有朝陽洞、石佛洞等多處洞穴,並且有綿羊石、望秀亭、唐僧殿等歷史遺蹟。石經山風景秀麗、景色幽靜,隨著景區的不斷開發,石經山將成為房山西南又一個重要的風景區。

108級台階

由此向上,到藏經洞,古人特意開鑿了108級台階。據說,這代表人生中的108種煩惱。每登一級,就能消除一種煩惱。登完108級,就意味著消除了一切煩惱。
石經山

古道

石經山這條古道開鑿於隋大業年間,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先人曾運送過無數經版。古道大部分是在山體岩石上開鑿而成。每級台階都留下了先人們不朽足跡。拾級而上,我們將切身領悟鍥而不捨的“石經精神”

藏經洞

石經山有9個藏經洞,其中兩個藏經洞靠下,是同一個水平面的,不遠處還有一小塊空地,上面有個廢棄的亭子。據介紹,在天氣晴好的時候,站在亭子上能夠看到河北涿州的景象。從此往上是一段非常陡的,可以與華山台階相比的台階,上去了,就是另外7個藏經洞。這些藏經洞刻在懸崖峭壁之上,相連的台階有些部分懸空,頭頂就是巨石,有的地方連腰都不能直立。

路線

乘車路線

六里橋北里出發,乘901快路, 大董村站下車,換乘房31路, 在三岔橋站下車,步行1.0公里即到。

自駕路線

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駛,從京周路/閻村/周口店/大件路出口離開,行駛320米,朝京周路/閻村/房山/周口店方向,稍向右轉行駛540米,直行進入高速跨線1號橋。 沿高速跨線1號橋行駛360米,直行進入S317,沿S317行駛10.6公里,直行進入京周路。 沿京周路行駛1.1公里,在南關立交橋右前方轉彎進入S317。 沿S317行駛3.9公里,左前方轉彎行駛10米,稍向右轉行駛10米,直行進入X002。 沿X002行駛24.9公里,右後方轉彎行駛140米,過右側的石經山風景名勝區,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