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廟

石竹廟

石竹廟,坐落於安溪縣永春縣交界處的岱山之上。內有金谷鎮東溪一帶5個村落村民所崇祀之境主神武德英侯,又名章三相公,歷代屢有修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竹廟
  • 地理位置:坐落於安溪縣永春縣交界處的岱山之上
  • 門票價格:武德英侯
  • 始建於:宋紹興三年(1133年)
自然風景,歷史由來,

自然風景

廟後坐擁舟山岩,左輔有鐵峰山,又稱鐵砧山、鐵屎寨。旭日東升,但見龍鱗片片閃爍金光。廟右引靠大呂山。廟前對著三腳峰,登上中峰可見三縣所轄的村莊。廟裡的中梁經年水珠欲滴。殿中有一雞頭石,相傳為武德英侯坐化之石,是外地神佛前來進香取火之處。
廟前下邊有條跑馬道,路邊豎著一方宋紹興三年(1133年)高宗皇帝敕封“武德英侯”的聖旨碑。接著一片蒼翠的竹林,有圓林、四角竹,有竹節斜生節節相連的“人字竹”(亦稱皂隸竹)。相傳還有章三相公將化身時,以竹杖倒插而生長之竹,其竹之竹梢向下,而竹身向上逐漸膨大與眾不同之異竹(此竹已被移植至外縣之章三相公弟子之地)。由於山美景幽,故清代晉江縣舉人洪榮修《石竹廟志》時,曾把石竹廟周圍景色歸納為八景:山門挹翠,曲徑聞香,鐵峰曉日,石隙秋泉,三山夜月,五堡朝煙,舟山晴雪,岱嶽春陰,並撰有五律詩八首以配。廟中有“石圭坐化,神威赫奕昭千祀;竹杖倒栽,餘蔭廣被庇萬民”、“石生翠岱雲;竹送清溪月”、“石證三生果;竹凝五堡煙”、“石幸三生成正果;竹為四境報平安”、“千秋武德昭雲漢;萬古英風貫鬥牛”、“石室藏丹書,宋旌懋績;竹篇載勩史,公著英名”、“石證神英,捍患御災鎮岱麓;竹生異彩,嘉祥美瑞萃東溪”等楹聯。
石竹廟在近代國內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成為中共地下黨活動場所。故永春縣人民政府把石竹廟定為安南永德“二戰”時期革命根據地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由來

章侯名失傳,據民間傳說,他為官剛直,惠愛君民,奉命由河南光州率軍護送移民入閩,開拓南方山區。當時社會動盪,匪寇猖獗,民心惶惶,章侯組織、訓練了一支武裝力量,掃平匪患,使人民安居樂業。因當時朝政腐敗,章侯無意仕途,整日寄情山水。有一天,他帶一個少年,手持竹杖到安南永大山中遊覽,到了永春、安溪、南安交界處的岱山(大山)地方,流連忘返,遂將竹杖倒插於石縫中,在雞心石上坐化。後竹杖顯靈,竟變青萌芽,復枝繁葉茂,當地民眾遂尊章侯為神,建造廟宇,塑雕金身,廟即名為“石竹”。章侯有求必應,深得鄉民崇奉,並由南宋朝廷封為“武德英侯”。
章侯信仰廣泛流傳,南安洪瀨香火尤勝。林中和先生的《泉州聯話》引《南安縣誌》說,“章侯祠在十九都洪瀨街……每歲春,鄉人往石竹取火,遠近從之者以萬計。”洪瀨章侯祠據說有數處,“後廍宮”就是其中一處。“後廍宮”位於洪瀨鎮後廍角落,規模樣式與“石竹廟”相仿,只是建得更富麗堂皇,廟前還多搭了個戲台。廟門石柱上的對聯“明朝封典廟,府志著明宮”昭示了歷史的輝煌。據附近的老人們介紹,每年三月十六日,合境百姓為章侯慶生日,連唱大戲,熱鬧非常。
明朝永曆年間,閩南有陳姓鄉親渡海往台謀生,遂將章侯信仰帶到台灣。至今嘉義縣六腳鄉有供奉武德英侯的“鳳山宮”,規制也近於“石竹廟”,是灣內地方的當境神廟。據說,陳姓鄉親初來台時,因人丁稀少,常受周圍各大姓欺壓,由石竹廟分爐迎來武德英侯後,章侯保境安民,神功赫赫,使陳氏族人奮興發展,該廟也因而香火不斷。
海峽兩岸同文同種,風俗習慣、民間信仰亦相似,“武德英侯”崇拜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