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門

石窟門

上海一排排低矮的紅色屋頂連成大片的住宅區。

石庫門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舊弄堂一般是石庫門建築,它起源於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當時的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擁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商乘機大量修建住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圍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徵,但不再講究雕刻,而是追求簡約,多進改為單進,中西合璧的石庫門住宅應運而生。這種建築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樣,以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這種建築因此得名“石庫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庫門
  • 外文名:無
站在上海電視塔116米高的平台上,俯瞰上海市區,但見一排排低矮的紅色屋頂連成大片的住宅區布滿市區。詢問後得知,這些住宅便是上海有名的石庫門房子。
石庫門房子可以說是歷史留給大上海的一筆遺產。上海市規劃設計院的徐景猷教授在向我介紹它的來歷時說,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也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商埠之一。開埠之初,西方人紛紛湧入。十九世紀中葉根據不平等條約在上海設立了租界, 最早有英租界,以後有美租界、法租界等等。上海是一個寸土如金的地方,租界尤其如此。開始時,租界裡住的全是外僑,後來,由於戰亂,許多內地的有錢人也躲進了租界。此外,為了謀生而離鄉背井的農民和船民也湧入上海,在租界裡的工廠附近蓋起簡陋的棚子。十九世紀70年代,租界當局下令取締這些工房。於此同時,地產商在原來冷僻的郊野上築起一批住房。為了節省土地,在有限的面積上容納更多的人,並容易為中國人所接受,這些住房採取了被西方人稱為“聯排房屋”的建築形式。這就是石庫門房子。
我的一位同事的朋友周太太就是石庫門房子的老住戶。當我來到她家門口時,面對的是一座高高的用條石砌成的門框和兩扇烏漆大門。門的上方有一個半圓形的裝飾圖案,上面的花紋簡潔流暢,具有歐洲古建築裝飾圖案的風格。看到這座大門,我就想這大概是它所以被稱作石庫門的緣由吧。我用力地拍打著門,等了好一會兒才聽到開門的聲音。門上無鎖, 鎖門用的是中國古老的門栓。周太太已年逾古稀,對她來說,這門顯然是太沉重了。走進門,是一個不太大的天井,高牆下面栽著一些綠色植物,給小院平添了一股生氣。正廳叫前客堂,有6扇落地木門,上面鑲了玻璃,採光不錯,然而,坐在廳里,從玻璃看出去只見一堵高牆。周太太說,院牆高可以防火,還可以防盜,使人有一種安全感。與前客堂一板之隔有後客堂,裡面擺了一張大床和一些衣櫃之類的家具。再往後走是廚房和通向後弄堂的門。上海人習慣從後門出入,所以剛才在前門敲門就要等一會兒。這裡還有一個原因,上樓的小扶梯就在廚房與後客堂之間,距後門比前門要近一些。梯很陡,攀梯而上,腳下木板吱吱作響,告訴我這房子的年歲。扶梯轉彎處的房間叫亭子間。別看它低矮窄小、採光差,可因為被不少小說家提起過,所以,在中國知名度頗高。樓上是周太太的臥室,其格局與樓下相同,只是還有一個小門可通曬台。曬台不大,放了些花盆,還曬著衣服。站在曬台上,左鄰右舍的居室盡收眼中,甚至對面人家在包餃子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排連著一排的石庫門組成了龐大的弄堂,許多弄堂口處都裝有大門,晚間將門一關,一條弄堂就是一個獨立的單位。弄堂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夏天的晚上,弄堂里更是異常的熱鬧。人們在這裡乘涼、下棋、打撲克,孩子們在這裡做功課,玩耍。到了暑熱難消的時候,許多人乾脆把摺疊床、躺椅擺出來在這裡過夜。
這種弄堂布局的住宅在中國民居建築中當屬創新。但就石庫門本身的格局而言,它還是保持了中國傳統民居即四合院的建築模式,特別是早期的石庫門房子更為明顯。如前有小門廳,中有小院子、東西兩廂房,但由於這種格局占地面積大,不符合上海租界地皮寸土如金的情況,於是石庫門逐漸變成了現在的模式。然而它的基本格局是符合舊時中國幾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習俗的。只是隨著上海人口的不斷增長,設計者們為一家一戶共同生活所安排的住房秩序才被打亂了。目前,像周太太這樣一家幾口人獨居一處的情況實在不多。我所見到的石庫門房子有的住三四戶、四五戶,甚至七八戶,帶廂房的石庫門裡住戶就更多了。
也許是居住空間太狹小的緣故,上海人反而能夠想出更多的辦法來尋找和“開闢”哪怕是一寸的空隙,把居室布置得井井有條。一對老夫妻和他們的兒子住了一間前客堂,兒子要結婚,他們就用木板隔出一個只有幾平方米的新房,裡面擺了床、沙發、柜子…… 竟也應有盡有。另一位機關幹部的家裡,則用一個自製的多寶閣把房間一隔為二,外面作餐廳,裡面作書房兼客廳,倒也顯得十分高雅。而客廳里的長沙發到晚上就成了上國小的兒子的床。再看他們的廚房,總共不過十幾平方米,卻擺了四五個煤氣灶具,四五個切菜台和四五個碗櫃,那四面的牆上,則掛滿了大大小小的鍋。如此巧妙的設計使我欽佩不已。
那么,許多人家出入一個大門,相處又如何呢?周太太告訴我,因為住得擠,鄰居間為一些小事發生爭吵時有發生。比如因為一張圓桌放在樓道,妨礙了別家人行走,便會發生爭吵。不過,石庫門讓我感到最不方便的倒不是住戶間互為干擾,而是沒有衛生設備。據說上海至今還有200萬隻馬桶。情況好些的人家可以在樓道的角落裡辟出一塊地方,權且作為廁所,而有些人家卻只能把馬桶置於住房中的一隅。對此,石庫門的住戶們早已習慣,每天清晨刷洗馬桶已是生活中的第一件事。在他們看來,住石庫門好處還是蠻多的。石庫門的住戶一般都是多年的老鄰居,互相比較了解,也比較關照,使人感到很親切。事實上,同在一個廚房燒飯,一家吃魚,全樓聞味,關係自然比較親近。在一條晾了許多衣服的弄堂里,我就看到這樣的情景:一條單子掉在地上,坐在一旁乘涼的老太太馬上喊叫起來,並把單子拾了起來。此外,石庫門房子大都在上海商業區附近,沿街的石庫門房子也多是各類店鋪。住在這樣的地方,不僅交通四通八達,上下班方便,而且買東西尤其方便。周太太家距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只有幾步路。由此,我也多少理解了上海石庫門的老住戶,為什麼寧肯擠在斗室之中,也不願搬到郊區單元式的樓房裡去住。
有人說,石庫門是大上海社會的一個縮影,這話很有道理。在漫長的歲月里,大上海的小市民曾在此辛苦度日,革命者曾在此秘密活動(70年前,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就是在一所石庫門房子裡召開的)。文人、學者、藝術家曾在此孕育他們的作品。舊時在石庫門裡還曾開設有工廠、銀行、旅館、貨棧、報社、學校、賭檯等等,可謂無所不包,無奇不有。今天,上海市區仍有三分之一多的人住在石庫門裡,編織著他們新時代的故事。因此,要知道上海的昨天和今天,要了解上海的昨天和今天,就一定要去看看石庫門和住在裡面的人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