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嶺伏擊戰

石獅嶺伏擊戰又稱為延祥伏擊戰,或稱為延祥石獅嶺伏擊戰。1933年7月初,彭德懷、滕代遠奉命率東方軍入閩作戰,首戰寧化泉上土堡。

基本介紹

  • 名稱:石獅嶺伏擊戰
  • 地點:延祥石獅嶺
  • 時間:1933年7月初
  • 主要指揮官:彭德懷、滕代遠
戰役過程,戰役影響,

戰役過程

7月9日,東方軍圍困泉上堡之後,採用“圍點打援”戰術,一面圍攻堡內敵人,一面指示紅四師在寧化、清流交界的延祥一線設伏,伺機消滅由清流北上增援之敵。石獅嶺位於清流縣嵩溪鎮境內,與延祥僅一川之隔,嶺上有小道南通清流,北上泉上,小道兩旁均為高山,山間有一狹長窪地,是打伏擊戰的理想場所。紅四師師長張錫龍,政委彭雪楓率部隊到達延祥後,偵察發現了這一有利地形,便令部隊在此設伏。是日上午9時,敵一五六旅旅長張興隆率援敵二0九團進入紅軍伏擊圈,紅軍立即發起猛攻。僅1時小激戰,就斃敵旅長張興隆,俘敵團長盧勝斌及營長一員,乾淨利落地全殲了該團敵人。隨即,紅四師乘勝追擊,占領了清流東北重鎮嵩溪;紅軍獨立第七師進占清流西北的嶺下、田背一線;紅三十四師進占清流西南的霧閣地區,從而徹底切斷了清流、連城與泉上的聯繫,完全孤立了泉上的敵人。

戰役影響

石獅嶺伏擊戰的勝利,為東方軍攻克泉上、取得入閩首戰的勝利創造了條件,也為隨後的東方軍實現向東運動、擴大蘇區的戰略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石獅嶺伏擊戰,還是紅軍前線指揮員頂著“左”傾冒險主義者的壓力,動用毛澤東“圍點打援”機動靈活消滅敵人戰略思想的成功範例,這一範例,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無比正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