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櫃閣(唐代杜甫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櫃閣》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在詩人眼中,石櫃閣雖然也是“臨虛盪高壁”一般的險要,但眼看著深入蜀地,到了人煙漸稠的利州城附近,相信一家人再也不用擔心為凍餒所迫。於是在這首詩的後面,詩人寫下了"優遊謝康樂,放浪陶彭澤"這樣曠逸的句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石櫃閣
  • 作品別名:石匱閣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點評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石櫃閣
季冬日已長,山晚半天赤。
蜀道多早花,江間饒奇石。
石櫃曾波上,臨虛盪高壁。
清暉回群鷗,暝色帶遠客。
羈棲負幽意,感嘆向絕跡。
信甘孱懦嬰,不獨凍餒迫。
優遊謝康樂,放浪陶彭澤。
吾衰未自安,謝爾性所適。

創作背景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隆冬的一天,年過半百的杜甫攜一家老幼在險惡淒絕的蜀道上歷盡艱辛,終於將漫長的荒山野徑拋到了身後。當他一家沿嘉陵江岸平整的沿江棧道踽踽南行,過朝天峽、渡飛仙關,再行十數里,在古道西風與落日殘照之中,漸漸接近了川北重鎮、富庶而繁榮的利州城。
杜甫一家佇足歇息的地方名為石櫃閣,是北出利州(今廣元市)的第一個閣棧,距利州城不過數里之遙。然而,此處的石壁忽又陡峭起來,危崖向上直立,閣如石櫃,向下逼臨大江。站在棧閣處一眼望去,但見江上煙波浩渺,茫無涯際,杜甫胸中鬱積的塊壘,傾刻便冰釋於無形。身為一代“詩聖”的杜甫,當然不會辜負眼前的景色。在險山惡水的秦巴山地跋涉了數十天,他已經很久沒有過這種令人心胸頓開的感觸了。於是一時詩興大發,開口吟下此詩。

點評鑑賞

杜子美秦中紀行詩,如“江間饒奇石”,未為極勝;到“暝色帶遠客”,則不可及已。
杜臆》:
“蜀道多草花”,以在季冬,故奇。“清暉回群鷗,暝色帶遠客”,風致奕奕動人。二句五平五仄作對,偶然得之亦奇。公之奔走亦多矣……然公之游,自發秦州以來而始奇。
言山水幽異處,不能停息往探其奇;雖由行李催迫,亦因吾身孱懦,無濟勝之具耳。所以深有愧於陶、謝也。
唐宋詩醇》:
“暝色帶遠客”造語入妙,《光祿坂行》雲“暝色無人獨歸客”,雋致減矣。
讀杜心解》:
此亦臨江之棧也,又言“幽”,不言險,所謂相間成章者也。……“回鷗”、“帶客”,亦是畫句。“羈棲”四句,轉若深幸此來者;“優遊”四句,仍以“不自由”為謝,則境雖幽,亦聊自遣耳。
杜詩鏡銓》:
入畫似小謝佳句。蔣曰:二句(按指“清暉回群鷗”等),亦見“清暉猶在水,暝色已在山”意,寫水間道上,傍晚時景宛然。
石洲詩話》:
漁洋以五平、五仄體,近於遊戲,此特指有心為之者言。若杜之“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清暉回群鷗,暝色帶遠客”,至於“山形藏堂皇,壁色立積鐵”,於五平五仄之中,出以疊韻,並屬天成,非關遊戲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像杜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