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橄欖

石橄欖

石橄欖 (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 , 別名石仙桃, 為蘭科石仙桃屬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石橄欖根莖短粗, 以假鱗莖或全草入藥, 野生全年可采;味甘、淡、涼;具有養陰、清肺、止咳化痰等功效。是一年四季生長在深山林蔭岩石壁上或者附生在多年老樹的附生草本植物,分布我國東南部至福建和浙江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石仙桃
  • 別稱:石橄欖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微子目
  • :蘭科
  • 亞科:蘭亞科
  • :樹蘭族
  • :石仙桃屬
  • 分布區域:中國、越南、緬甸、寮國、高棉
  • 分類系統:恩格勒系統(1964)
分布範圍,石橄欖的生物學特性,生長環境,人工栽培,1 栽培地選擇,2 栽培基質,3 種植技術,4 採收,功能與主治,

分布範圍

通過查閱植物志發現, 我國石仙桃屬植物約14種, 大多產自西南、華南地區, 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貴州、福建、浙江以及江西等省。在國外也有少量分布, 主要集中在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地。石仙桃屬植物以雲南分布最為廣泛, 是石仙桃屬的分布中心, 共有11種, 且長足石仙桃 (Pholidota longipes) 為雲南特有物種;其次為西藏、廣西、貴州, 均有5種石仙桃屬植物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台灣等地分布較少, 只有1~2種。
從植物志中可以看出, 石橄欖主要分布於我國東南部及南部, 集中分布在雲南、西藏、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貴州等8個省份。石橄欖喜陰, 通常生長於山林下、岩石上或附著於樹上, 海拔一般在1 500 m以下, 僅部分可達2 500 m。
石橄欖石橄欖

石橄欖的生物學特性

石橄欖為蘭科石仙桃屬植物的假鱗莖或全草, 鮮用或曬乾食用。其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狀莖肥厚, 短而匍匐, 假鱗莖為卵圓形或圓形, 葉2片, 總狀花序生於頂端, 花期為4—5月, 果期為11月至次年2月。劉保財等人通過對野生石仙桃立地環境與生長特性的研究發現, 石橄欖芽萌發期為7—9月, 若萌發過程中根莖頂端受到破壞, 則加快萌發速度。通常情況下, 1個假鱗莖的形成大約需要1年左右時間, 若1株石橄欖僅1個芽萌發, 則只形成1個假鱗莖, 多個芽萌發則形成多個假鱗莖。一般假鱗莖的大小和植株本身的生長環境及生長狀況相關
石橄欖石橄欖

生長環境

石橄欖附生於海拔890—2100米的林中、溪谷邊或林地邊緣的樹幹上、岩壁上或山林下具腐殖質的岩石上,海拔通常在1500米以下,少數可達2500米。

人工栽培

1 栽培地選擇

石仙桃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 適應了濕度大、遮陰度高的環境, 因此栽培地應選擇與其野生環境類似的環境。若在全人工環境條件下栽培, 則需儘可能創造與野生環境類似的栽培條件。
人工環境條件與利用天然環境條件各有利弊。人工模擬的野生環境通常栽培效果不如野生環境, 但操作方便, 能極大提高種植密度和產量, 尤其是小苗的栽培, 提高了小苗的成活率。在選擇場地時應注意風向, 使栽培環境處於較佳的對流狀態, 切忌在密閉、濕度大、溫度高的環境中栽培。在天然環境種植, 不需要太多的人工管理, 成本低, 所產藥材品質較佳, 但此環境下栽培密度等難以掌控, 產量較低。苗較小時, 尤其是組培苗在野外難以固定, 因此不宜將小苗直接栽培, 通常將小苗先在人工設施環境中種植2年左右, 再移植於自然環境中, 這樣既提高小苗的成活率, 又不影響藥材的品質。

2 栽培基質

石仙桃為附生性蘭科植物, 野生環境中裸露的根系附著於樹上、岩壁上, 根系周圍基本沒有土壤, 經常伴有苔蘚、枯葉等雜物, 這些雜物有利於裸露的根系保濕。
根據其自然生長特性, 人工設施栽培所用基質宜選用通風透氣的基質, 以粉碎的樹皮為佳。樹皮經粉碎後, 在種質前應充分浸潤, 然後於太陽下暴曬, 應經常翻動, 保證樹皮均能被曬到, 連續暴曬1周左右, 然後堆置一起;並且補充水分, 使樹皮保持儘可能多的水分, 堆置1周左右進行栽培。若未及時種植, 7d左右需將樹皮堆進行翻堆。切忌種植於土壤及其他不透氣的材料中。在自然環境中種植無需額外添加基質。

3 種植技術

3.1 種苗製備
石仙桃的種苗可以通過組培、根狀莖分支等方式繁育。
3.1.1 組培苗
利用石仙桃的種子、根狀莖上的芽等部位作為外植體, 以MS作為基本培養基, 可以在短時間內生產大量的種苗, 滿足生產對種苗的需求, 是解決種苗短缺的有效途徑之一。但組培需要一定的技術, 且成本較高, 難以在普通的藥農中推廣和套用。組培苗在種植時需煉苗, 然後從組培瓶中掏出, 用清水沖洗掉所有的培養基, 放置備用。
3.1.2 分支苗
石仙桃具有橫向爬地生長的根狀莖, 根狀莖上著生假鱗莖和根系, 同時其上具有頂芽和側芽。頂芽位於根狀莖的頂端, 通常處於發育和生長狀態, 而其他部位具有多個側芽, 多處於休眠狀態。把根狀莖剪斷後, 根狀莖上休眠的側芽則可萌發, 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植株。這根狀莖分支繁殖是經濟、實用的繁殖途徑。但此方法需要較多的野生資源, 繁殖係數低, 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大面積栽培需求。通常將根狀莖剪下成帶有2個假鱗莖的小段, 即每隔2個假鱗莖在其中間剪斷, 然後剪去假鱗莖上的葉片及根狀莖上部分老根系, 即形成種苗, 放置備用。
3.2 種植
3.2.1 種植時間
栽培時間一般在每年的2-6月進行, 此時溫度逐漸回升, 並且雨水多、濕度大, 新芽、新根生長力強。
3.2.2 種植方法
將準備好的樹皮裝框, 然後把小苗按照一定的密度種植到樹皮中。若種植的是組培苗, 植株較小, 並且假鱗莖嫩、弱, 極容易受傷, 在種植時要輕運、輕拿、輕種、輕放, 減少對植株的損傷。而若是野生苗, 植株較大、表皮較厚, 則種植相對容易, 種植密度根據苗的大小而定。若苗較小, 可以適當密植;若苗較大, 則應種植較疏, 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的利用率。剛開始種植的幼苗, 由於植株幼小、對外界抵抗力差等因素, 應在人工栽植的環境中種2年左右後再移植到野外環境中, 用繩子、釘子等材料固定在樹皮上或岩石縫隙中, 種植密度因地而異。由於石仙桃的根狀莖具有地面匍匐生長的特性, 因此種植不宜太深, 只要能把植株固定即可, 有利於根狀莖頂端芽萌發和生長。
3.3 田間管理
3.3.1 環境條件
石仙桃在生長過程中應加強水分、光照、通風等環境因素的控制與管理。石仙桃喜濕度大的環境, 應在溪邊或水田邊等濕度大的地方種植。忌強光照, 尤其是在人為環境下, 晴天正午最強的光照強度最好不要超過12 000lx。石仙桃忌悶熱又怕嚴寒, 尤其是夏季, 正午溫度最好不要超過30℃;冬季氣溫低於5℃時, 應加強保溫措施, 防止凍傷和凍死。
3.3.2 肥水管理
由於石仙桃生長極其緩慢, 主分支每年僅長1個假鱗莖, 因此所需的養分較少, 通常不需追施化肥。生長旺季, 可隨灌水澆施腐熟的有機肥液, 濃度應控制0.5%以下, 切忌濃度較高, 造成燒苗。而在野外種植的情況下, 通常不需施用任何肥料。但應加強水分管理, 尤其是在人工建造的大棚等設施環境下, 通風與高濕度是難以協調的兩個方面, 即大棚內的濕度高時通常通風不良;而通風良好的大棚, 濕度情況又不理想。因此應在通風良好的情況下, 儘量增加栽培環境中的濕度。澆水宜小水澆且澆透, 尤其是用樹皮作為栽培基質時, 由於樹皮的互相遮擋, 雖然看到栽培盤底部滴水, 但栽培盤中的基質經常處於乾燥狀態, 因此可能出現剛澆過水就乾旱的現象。同時也應注意澆水時間, 通常正午不澆水, 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 宜早晚澆水。
3.3.3 病蟲害防治
石仙桃的病蟲害防治應採用綜合防治的策略, 並且要做到預防為主。若栽培環境條件控制較好, 石仙桃的病蟲害較少, 通常不需要噴藥防治。但有兩種情況應加強管理:小苗剛栽培時, 尤其是組培苗, 若管理不善, 病蟲害會比較多;出現生理休眠的情況, 正常生長環境條件下的石仙桃一年四季均無生理休眠現象, 但有時遇到高溫、低溫等不利的環境條件時, 植株的葉片會迅速脫落, 進入生理休眠狀態, 此時應及時調節環境條件, 否則會發生病害, 甚至死亡等現象。
設施栽培若通風不良, 則葉斑病等病害易發生, 應加強通風, 降低環境中的濕度, 從而控制病害的流行。病害嚴重時可以噴廣譜藥劑如多菌靈等農藥進行防治。

4 採收

栽培3年左右, 每株帶有飽滿的假鱗莖5個左右時即可整株採收。如果利用組培苗種植, 由於在組培瓶中所形成的假鱗莖比較微小, 種植到田間後, 新生的假鱗莖逐步長大, 原有的假鱗莖幾乎不會進一步發育長大, 因此需延長採收年限, 否則假鱗莖的體積和重量均較小, 影響產量。採收完後可鮮用或烘乾。

功能與主治

石仙桃味甘、微苦, 性涼, 歸肺、腎經。具有養陰, 清肺, 利濕, 消瘀功能。用於眩暈, 頭痛, 咳嗽, 吐血, 夢遺, 痢疾, 白帶, 疳積。對於石仙桃的功能與主治, 文獻記載較多。“治內傷, 化痰止咳。” (《生草藥性備要》) ;“清肺鬱熱, 養肺陰, 化痰止咳。治內傷咳嗽, 小兒熱積。” (《廣東中藥》II) 。治肺熱咳嗽, 小便不利, 濕熱浮腫, 小兒疳積 (《廣西中草藥》) ;“治內傷吐血;治哮喘咳嗽;治心氣痛;治風濕骨痛;治赤白痢、風火牙痛。” (嶺南草藥錄) ;用石仙桃的鮮品或乾品煎湯內服, 可治肺結核咳血, 慢性咳嗽, 胃腸炎、慢性胃炎, 跌打損傷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治咳嗽、咽喉腫痛, 外用治外傷出血 (《文山中草藥》) 。治胃及十二指腸 (《湖南藥物志》) ;治熱痹、腰酸痛、熱淋、風火牙痛、虛火喉痛 (《福建中草藥》) ;慢性骨髓炎 (《全展選編外科》)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