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樑與龍湫

石樑與龍湫

石樑與龍湫是指浙西三瀑之中的石樑瀑布和龍湫瀑布。袁牧的《浙西三瀑布記》中描述了石樑瀑布和龍湫瀑布的不同之處:石樑威武,龍湫溫和;石樑喧囂,龍湫安靜;石樑湍急,龍湫遲緩;石樑沖盪一往無前,龍湫來回流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樑與龍湫
  • 類型:旅遊景點
  • 地點:浙江天台山
  • 相關記載:浙西三瀑布記
  • 高度:190餘米
  • 景點類型:中國四大瀑布之首
石樑瀑布,概述,獨特之處,龍湫瀑布,袁枚的《浙西三瀑布記》中的相關記載,《浙西三瀑布記》原文,袁枚生平簡介,石樑龍湫相關描述的原文,石樑龍湫相關描述的譯文,

石樑瀑布

概述

石樑瀑布位於浙江天台山,是天台八景之一,位於中方廣寺東側。所謂“石樑”,系指山腰間一塊橫空架在溪上的天然巨石,其形狀宛如屋樑,故名“石樑”。石樑長二丈,最狹處不過半尺,最寬處也不過尺余,由於上狹下寬,背似龜,身似龍,故又有“龜背龍身”之稱。由於石樑銜接兩山,凌空橫亘,其上有雙澗合流,一股是來自東面的金溪,一股是來自西面的大興坑溪,兩股溪水匯集到此,穿過石樑奔瀉而出,形成了高達30餘米的飛瀑,此景又名“二龍爭壑”。

獨特之處

石樑飛瀑並不比其它瀑布壯觀,但它卻有自己的獨特指出:首先它有一條二丈左右的巨大石樑,橫跨在兩崖之間,那微微拱起的梁面,像一條匍伏的巨蟒。金溪和大興坑兩條溪水,左右而來,匯合於此。溪澗岩石坎坷不平,水流隨之層層折跌而下,每一次折跌,激起一陣雪白的水花,接著又往下折跌。這樣經過4次折跌後,溪流終於在陣陣白浪之中流到了石樑附近,聚集成一個巨大的雪浪團,向石樑衝激過來。一部分被打回,而大多數則從梁底穿過,墜入幾十丈深的幽谷之中,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石樑瀑布附近還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所題“第一奇觀”四字石刻、清末維新派領袖康有為的“石樑飛瀑”題刻,石樑腹部有郡守劉璈題的“前度又來”等。
石樑飛瀑的美景在於浪花萬朵,似堆雪撒珠,終年不絕,故有“冰雪三千尺,風雷十二時”之說法。從中方廣寺沿山徑可達下方廣寺。此時再回望石樑飛瀑,景色又有變化了。只見石樑高掛入雲,飛瀑九天抖落,仿佛銀龍從天而降,正如一首詩中所描繪的那樣:
石橋處處足徜徉,尤妙探奇在下方。
飛瀑寺前晴亦雨,曇華雲際遠偏香。
一簾詩畫懸空壁,萬古風雷撼彼蒼。
我欲臥遊支枕看,第三松畔設藤床。
當年徐霞客從石樑俯視百丈深淵時,曾記載道:“余從樑上行,下瞰深淵,毛骨俱悚。”
石樑飛瀑的另外一個獨特之處,是有浙東的畫山秀水和附近城鄉繁華的襯托。天台山本身美景頗多,又是佛教勝地,所以,石樑飛瀑亦因此而更聞名遐邇。談到天台石樑飛瀑,不禁令人想起一首歌詠天台石樑飛瀑的長詩,這就是清代進士魏源的《天台石樑雨後觀瀑歌》。全詩如下:
“雁湫之瀑煙蒼蒼,中條之瀑雷硠硠,匡廬之瀑浩浩如河江。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在石樑:如人側臥一肱張,力能撐開八萬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銀河霜。我來正值連朝雨,兩崖逼束風愈怒。松濤一涌千萬蟲,奔泉沖奪遊人路。重岡四合如重成,震電萬車爭殷轔。汕頭草木思他徒,但有虎嘯蒼龍吟。須臾雨盡月華濕,月瀑更較雨瀑謐。千山萬山惟一音,耳畔眾響皆休息。靜中疑是曲江濤,此則雲垂彼海立。我曾觀潮更觀瀑,浩然胸中兩儀塞。不以目視以耳聽,齋心三日鈞天瑟。造物貺我良不慳,所至江山縱奇特。山僧掉頭笑:‘休道雨瀑月瀑,那知冰瀑妙,破玉裂瓊凝不流,黑光中線空明窈。層冰積壓忽一摧,天崩地坼空晴昊,前冰已裂後冰乘,一日玉山百頹倒。是時樵牧無聲游屐絕,老僧扶杖窮幽討,山中勝不傳山外,武陵難向漁郎道!’語罷月落山茫茫,但覺石樑之下煙蒼蒼,雷硠硠,挾以風雨浩浩如河江!”

龍湫瀑布

雁盪大龍湫瀑布為浙江省雁盪山勝景。它與貴州黃果樹瀑布、黃河壺口瀑布、黑龍江吊水樓瀑布並稱中國四大瀑布,而大龍湫獨以其落差為190餘米取勝,為中國瀑布之最,有“天下第一瀑”之譽。

袁枚的《浙西三瀑布記》中的相關記載

《浙西三瀑布記》原文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異,卒無復筆。
壬寅歲,余游天台石樑,四面崒者厜㕒(1),重者甗隒(2),皆環粱遮迣(3)。梁長二丈,寬三尺許,若鰲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來自華頂(4),平疊四層,至此會合,如萬馬結隊,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撓必怒,怒必叫號。以崩落千尺之勢,為群磥砢所擋㧙(5),自然拗怒鬱勃(6),喧聲雷震,人相對下聞言語。余坐石樑,恍若身騎瀑布上。走山腳仰觀,則飛沫濺頂,目光炫亂,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將與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廣,下寺曰下方廣。以愛瀑故,遂兩宿焉。
後十日,至雁宕之大龍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練從天下,恰無聲響。及前諦視,則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盡化為煙,為霧,為輕綃,為玉塵,為珠屑,為琉璃絲,為楊白花(7)。既墜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織。風來搖之,飄散無著;日光照之,五色昳麗。或遠立而濡其首,或逼視而衣無沾。其故由於落處太高,崖腹中窪,絕無憑藉,不得不隨風作幻;又少所牴觸,不能助威揚聲,較石樑絕不相似。大抵石樑武,龍湫文;石樑喧,龍漱靜;石樑急,龍揪緩;石樑沖盪無前,龍湫如往而復:此其所以異也。初觀石樑時,以為瀑狀不過爾爾,龍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後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測也。
後半月,過青田之石門洞(8),疑造物雖巧,不能再作狡獪矣(9)。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張口,可吞數百人。受瀑處池寬畝余,深百丈,疑蚊龍欲起,激盪之聲,如考鐘鼓於瓮內(10)。此又石樑、龍湫所無也。
昔人有言曰:“讀《易》者如無《詩》,讀《詩》者如無《書》,讀《詩》、《易》、《書》者如無《禮記》、《春秋》。”余觀於浙西之三瀑也信。

袁枚生平簡介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
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自此,他就在這裡過了近50年的閒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後進,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

石樑龍湫相關描述的原文

後十日,至雁盪之大龍湫.
未到三里外,一匹練從天下,恰無聲響.及前諦視,則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
盡化為煙,為霧,為輕綃,為玉塵,為珠屑,為琉璃絲,為楊白花.既墜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織.風來搖之,飄散無著;日光照之,五色昳麗.或遠立而濡其首,或逼視而衣無沾.其故由於落處太高,崖腹中窪,絕無憑藉,不得不隨風作幻,又少所牴觸,不能助威揚聲,較石樑絕不相似.大抵石樑武,龍湫文 ;石樑喧,龍湫靜 ;石樑急,龍湫緩 ;石樑沖盪無前 ,龍湫如往而復 ;此其所以異也.
初觀石樑時,以為瀑狀不過爾爾,龍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後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測也.

石樑龍湫相關描述的譯文

十天后,到了雁盪山的大龍湫
還沒到大龍湫的三里之外,看到一條帶子從天而下,但是沒有聲響。走到跟前仔細觀看,原來二十丈以上是瀑布,二十丈以下不是瀑布,都化成了煙,成了霧,成了輕綃,成了玉塵,成了珠屑,成了琉璃絲,成了楊白花。往下墜落,卻又像上升;疏散開來,卻又像在密密編織。風吹來搖動它,就飄散不知落到哪裡去了;日光照耀它,五彩繽紛。有時候站的遠遠的卻打濕了頭髮,有時貼得很近的看它但是衣服一點都不濕。這個原因是因為瀑布的落點太高,懸崖中間窪,水流在在中間沒有依靠,不得不隨風縹緲,又很少被阻攔,所以不能發出大的聲響,和石樑瀑布很不一樣。大致石樑瀑布威猛,龍湫瀑布溫和;石樑瀑布喧騰,龍湫瀑布平靜;石樑瀑布湍急,龍湫瀑布緩和;石樑瀑布一直向前衝擊,龍湫瀑布就像來回奔流;這是他們的不同之處。
才見到石樑瀑布的時候,以為瀑布的景象也不過如此,龍湫瀑布就可以不來看了;等到到了龍湫以後才知道耳朵、眼睛還有沒聽過、沒見過的東西,真實不能盲目揣測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