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峽灣鄉

石峽灣鄉

石峽灣鄉位於安定區北部,東鄰會寧縣,南依新集鄉和葛家岔鎮,西接魯家溝鎮,北連白碌鄉和會寧縣,距市區55公里,屬偏遠山區鄉。全鄉總土面積104800畝,人均10畝,海拔2186米,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是標準的黃土高原乾旱地帶。氣候乾燥、寒冷,年降雨量在346毫米左右,平均氣溫15.1攝氏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峽灣鄉
  • 行政區類別: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下轄鄉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下轄地區:11行政村
  • 電話區號:0932
  • 郵政區碼:743000
  • 地理位置:安定區北部
  • 面積:164.2平方公里
  • 人口:10328人
  • 方言:定西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機場蘭州中川國際機場
  • 火車站定西站
  • 車牌代碼:甘·J
基本信息,人口,發展,經濟發展,基本概述,特色產業,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區劃代碼,歷史沿革,石峽灣鄉三泉村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簡介,安定石峽灣鄉全膜工程“閃銀光”,

基本信息

人口

全鄉總流域面積為164.2平方公里,有耕地91368畝,人均8.8畝,其中梯田37388畝。2002——2003年退耕還林(草)7604.2畝,區上下達退耕指標9330畝,已全面完成了任務。全鄉共轄11個行政村,73個生產合作社,2361戶,10328人;全鄉現有鄉幹部53人,村幹部34人,社幹部73人。

發展

石峽灣鄉雖坐落在一個邊遠偏僻的山區地區,但近幾年來,經過鄉領導和全體幹部的齊抓共管,使全鄉突出了“六大優勢”:即一是土地面積大的優勢;二是洋芋面積大且產量高的優勢;三是習慣養羊的優勢;四是大量的集雨節灌窖的優勢;五是全鄉土地較適應牧草生長(尤其是紫花苜蓿)、檸條存活率高的優勢;六是石料資源豐富的優勢。緊緊圍繞全鄉優勢,幾年來鄉領導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大力加強農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的重要措施。實現了“七化”(耕地梯田化、農業科技化、荒山林草化、養殖規模化、道路網路化、計生規範化、民主法制化),充分發揚“三苦”精神,興修梯田,治理荒山,種草種樹,恢復植被,大力發展舍飼養殖,推廣交通道路,大力發展勞務產業,使經濟快速發展,民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步入快速道,精神文明建設等整體水平快速提高。農民收入迅速增長。

經濟發展

基本概述

全鄉在緊緊圍繞區上搶抓“三大機遇”,實現“三大突破”,搞好“一個開發”,實現工作重心轉移的工作重點精神下,根據該鄉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該鄉經濟發展的“六大優勢”。緊緊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制定了全鄉經濟工作的總體思路:突出一個教育(黨員先進性教育),轉變兩個作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抓好六大建設(洋芋種植,項目建設、梯田建設、示範點建設、市場建設、基層組織建設);主攻九項工作(結構調整、計畫生育、勞務輸出、草畜轉化、科技教育、財政收入、扶貧開發、社會穩定、基礎設施),全面促進該鄉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特色產業

一、加大科技推廣,農村三大產業蓬勃發展。石峽灣鄉黨委、鄉政府按照“改革活鄉、產業富鄉、科技興鄉”的戰略舉措,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後續產業。洋芋產業一是逐步擴大播種面積。2003年種植洋芋33000畝,人均3.3畝,較2002年2.5畝增長30%,總產33000噸,形成商品薯24750噸,銷售收入1039.5萬元,全鄉人均洋芋產業收入1011元,較2002年人均增加311元。全鄉種植洋芋46250畝,人均4.6畝,較2003年3.3畝增長28%,預計人均收入達到1500元。二是逐步擴大良種化程度。全鄉在馬塬路沿線的九岔、新建、石峽灣、三泉、大泉灣五個村建立了一個萬畝新大坪良種繁育基地示範點,在三岔、三灣兩村建立了一個5000多畝的新大坪良種繁育基地,全鄉共建立200畝以上的村級新大坪良種繁育基地17處,良種化程度達到85%以上。三是逐步擴大貯藏程度。全鄉按照區上“窖藏均銷售、訂單保加工、品牌占市場、市場搭平台”的工作思路,通過政府和大戶聯合的方式,在石峽灣村修建1280噸洋芋貯藏窖群1處,九岔村修建400噸洋芋貯藏窖群1處,石峽灣村大地梁社修建240噸洋芋貯藏窖群1處,陽陰灣社修建240噸和300噸洋芋貯藏窖群2處。為了加大洋芋的貯藏量,全鄉把千家萬戶貯藏窖的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共督促各家各戶挖洋芋貯藏窖1630多眼。;畜草產業以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為契機,種草養畜,大力發展畜草產業,使自然生態得到了自我修復,林草多了,畜多了,山坡開始綠起來,生態涵養和資源承載能力明顯增強,逐步形成“種草+養殖+沼氣+肥田”的生態循環經濟新格局,為全鄉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民的收入創出了一條路子。全鄉截止目前共實施退耕還林16934.2畝,累計牧草留床12687畝,其中多年生牧草8819畝,全鄉共落實圈舍改建420間,完成484間,建立區級草畜轉化示範點2個(三岔村和新建村)。三岔村原有養殖戶165戶,牛羊存欄816頭(只),其中牛21頭,羊795隻的基礎上,在三岔村養殖協會的促進下,改建標準化圈舍165戶190間,養羊445隻,養牛160頭,發展沼氣池50座,引進秦川黃牛43頭,良種肉公羊波德代1隻,新增多年生牧草900多畝。新建村新建標準化圈舍50間,修建青貯氨化池50座,發展舍飼養殖戶100戶,引進小尾寒羊188隻,羊存欄446隻,其它各村都完成了10戶以上的連片鄉級示範點,嚴格做到了“圈舍配套,草食畜良種配套,青貯氨化池配套,防疫配套和協會為主的專業服務組織配套”的五配套要求,全鄉畜草產業可實現人均收入600元;勞務產業方面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提高了服務意識,發動農民黨員帶頭外出務工,創始勞務基地,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建立了酒泉磚廠,定西希望工程建築隊(蘭州)、何宏建築租賃有限公司(銀川)等勞務基地,入秋以來,全鄉通過組織、自發總計輸出勞務工約1100多名,赴疆拾花人達80多人,通過勞務輸出人均收入達500元,充分體現了黨的先進性。

設施建設

二、實施項目帶動,基礎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鄉黨委、政府多方爭取資金加強扶貧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來服務於民,鄉黨委積極爭取項目,利用項目資金,加大對貧困戶的幫扶力度。三岔村爭取為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村,爭取資金50萬元,對該村進行了重點幫扶,使全村人民脫貧致富,走上了奔小康之路,道路建設利用農二級道路的改造機遇,在全面完成15公里農二級道路的二遍鋪砂工作的同時,又爭取了景子岔村10公里的農二級道路建設,狠抓鄉村道路的維修,確保道路暢通。

社會事業

三、提高服務水平,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按照“三簡一提高”的要求,在積極抓好政務服務的同時,還把為廣大民眾提供綜合服務、文化服務作為工作重點來抓,同時建設兩個中心。一是組建政務服務中心。簡化手續,方便民眾,建設一個集市場、綜治、土地、農業、計生、林業和民眾來訪的一條龍綜合政務服務中心,實行開放式辦公,努力提高熱情、優質的服務,民眾的滿意率明顯提高。二是組建了文化活動中心。進一步完善並開放內部文體設施,組織農民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經常開展農民運動會,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全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計畫生育工作在通過強化“一個基礎”,抓住“兩個重點”、突破“三個難關”,做好“四項工作”,提高“五個水平”的基礎上,努力鞏固“三為主”成果,積極推進“三結合”,倡導婚育新風。市場建設和管理異軍突起,財源建設穩步發展,重視科教衛生事業發展,宣傳工作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旋律,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主要內容,全面維護社會穩定,不斷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充分保障人民民眾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堅決取締邪教組織和非法宗教活動,確保社會治安持續穩定,全力實施“扶貧濟困工程”,重視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工作,積極發展慈善募捐工作體系,建立健全民政殘聯工作進程,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和諧發展。

區劃代碼

621102207201 220 九岔村
621102207202 220 新建村
621102207203 220 長川村
621102207204 220 景子岔村
621102207205 220 三泉村
621102207206 220 大泉灣村
621102207207 220 三岔村
621102207208 220 清水村
621102207209 220 站灣村
621102207210 210 石峽灣村
621102207211 220 三灣村

歷史沿革

北宋紹聖二年(1096年)始築定西城,與此前已築成的安西城(今巉口鎮東川村、平西城(今魯家溝鎮南川村)共同組成北宋王朝在這一區域的軍事防禦體系,隨著軍事戰略位置的上升,北宋王朝將今安定區域定名為“定西寨”,成為正式軍事建制,隸屬鞏州管轄。
定西寨成為金人統治區域後,金皇統二年(1142年)始建定西縣,仍屬鞏州管轄,金貞祜四年六月(1216年)升為州,轄定西、安西、通西等縣。
元朝建立後,繼續沿用金制,定西州建制保留,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元王朝將定西州改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
隨著明王朝政權的日趨鞏固,定西區域軍事戰略地位下降,明洪武十年(1 377年)明王朝將定西州降為安定縣,隸屬陝西布政使司鞏昌府,清又隸屬甘肅省鞏昌府。
民國三年(1914年)民國政府又將安定縣改為定西縣。1949年8月14日定西解放,16日成立了定西縣人民政府。2003年9月24日,撤銷定西縣,設立安定區。

石峽灣鄉三泉村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簡介

三泉村位於石峽灣鄉東北部,東臨會寧縣, 西接三岔村,北依大泉灣村, 南靠石峽灣村,距鄉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總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積4422畝,人均5.4畝,退耕還林1014畝。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共有203戶812人,其中男437人,女375人,現有黨員21人,其中女4人。2011年人均純收入2819元。三泉鄉村新農村建設共14戶,為確保建設質量和進度,在整個工程建設中主要從五個“關鍵”抓起。
一是抓住宣傳發動這個關鍵,堅定信心和決心
鄉上召開班子會議,三泉村積極組織召開民眾大會,把新農村建設項目的實施範圍、補助標準、申請方式等進行宣傳,讓民眾充分認識政策,理解政策,吃透政策,吃準審批程式,確保每一個符合條件的困難家庭積極參與申請,為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氛圍。
二是抓住靠實責任這個關鍵,形成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為紮實完成任務,鄉上成立了由政府鄉長任組長,分管領
導任副組長的項目領導小組,成立了由紀委書記任組長的監督小組。三泉村依據自身實際,研究成立了三泉村實施領導小組,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
三是抓住任務落實這個關鍵,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
三泉村村幹部包戶,周期性的走訪每一個建設戶,了解建設中的困難,認真進行分析,幫助解決疑難問題。在每次建築材料到達時第一時間通知建設戶,確保工程建設的進度,並對每次料到後鄉上專人進行驗收,確保工程質量。
四是抓住制度公開這個關鍵,制定了嚴肅的工作紀律
工作中始終堅持公開、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則,嚴格落實制度,嚴明工作紀律。對於在確定對象中優親厚友,瞞報虛報以及在建設過程中擠占挪用資金或建築材料者,嚴肅處理,使這項民生工程真正為貧苦老百姓帶來溫暖。
五是抓住程式健全這個關鍵,嚴格核實每一道程式。
按照上級部門制定的程式組織實施,落實“一申、二評、三核、四批”的要求,實行“公開政策,公開程式,公開對象,公開標準,張榜公示,接受監督”的辦法,依照宣傳動員→個人申請→村民評議→鄉鎮核定→複查審批→組織施工→檢查驗收的程式展開工作,確保了重建工程的規範進行。

安定石峽灣鄉全膜工程“閃銀光”

三月的安定區,春風浩蕩,春光明媚。走進石峽灣鄉的溝溝岔岔,到處都能看到幹部民眾忙碌的身影。鄉上規劃示範基地4個,包括清水村4000畝、景子岔村1000畝的全膜雙壟集流溝播玉米基地,站灣村1000畝、新建村1500畝的膜側馬鈴薯示範基地,其餘各村均建立一個500畝的示範點,已完成覆膜7240畝。
任務落實到地塊,幹部指導到田間,技術服務到地頭,物資準備到農戶。在具體工作中,石峽灣鄉突出了“五抓”。一抓宣傳發動。鄉上採取多種方式大力宣傳膜側馬鈴薯種植和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技術,發放宣傳材料23800多份。二抓良種調運。鄉上多方籌集資金,調運馬鈴薯良種130噸,組織民眾互換1300噸,為了保證玉米種子供應,鄉上設立了鄉子種供應站。三抓資金籌措。鄉上調運地膜38.4噸,投放稀土旱地寶2210袋,磷肥35噸,每畝投放良種30公斤,投放起壟機6台。四抓技術培訓。去冬以來,全鄉上下充分發動民眾,給老百姓講清任務、講清投入的機制和辦法、講清搶墒覆膜的重要性、講清時間要求、講清技術要領。鄉村幹部和技術人員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操作、現場示範、現場講解。五抓組織領導。鄉上制定了嚴格的獎罰辦法,形成了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鄉上領導蹲點示範點,現場檢查指導,及時發現問題,當即解決困難,確保了全膜工程順利進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