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寺窪石窟

石寺窪石窟

石寺窪石窟位於橫山縣白界鄉陳家溝村北0.6公里處的半山坡上,石窟座西南向東北,窟前田疇交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寺窪石窟
  • 地理位置:橫山縣白界鄉
  • 氣候類型: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 所屬地區:榆林市
簡介,特色與背景,

簡介

窟東約0.8公里處榆婚墓溪河由北向南緩緩流過,窟東1公里為西-包公路,窟西距橫山城80公里,北距榆林城僅20公里。石寺窪石窟營造時代,因無碑刻佐證,又無史志記載,只根據窟的鑿造方式、造像組合、服飾比較、刻技等綜合分析,初步確定為北魏晚期。石窟呈方形,平頂微拱,進深1.47米,寬1.48米,高1.68米。窟內三壁環壇,壇高約0.15—0.2米,壇上方三壁各鑿一拱形大龕(俗稱三壁三龕),龕高1.1-1.28米。龕內鑿刻一佛二菩薩,佛像通高1.28米,高肉髻,身著交領右衽衣或通肩衣奔糠蘭,結跏躍坐於仰蓮須彌座或呈舒相坐式,衣裙遮蔽台座。菩薩袒胸露臂,胸飾瓔珞,瓔帶繞身,下著羊腸大裙,裙腳外展,跌足全力於高低仰企辨設蓮座上,多呈雙手譽她才戰合十或兩手交攏於胸前。窟外對刻二力士,頭戴氈帽或束髻,身披戰裙,大眼園睜,兩耳垂肩,相對應的一手叉腰,另一拳高舉,左力士踩牛,右力士踩象,神態威嚴兇猛。 刻技以直平刀法為主,圓刀較少,刻線多呈階梯形,線條較為密集。佛和菩薩座多為高低仰蓮須彌座,造像頭大身短。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村民炸石築窯,將石灑燥棄窟前室炸毀。後石窟前原有石雕斗拱,窟檐被敲掉,石窟造像也因人為與自然的破壞,保存現狀較差。
石寺窪石窟石寺窪石窟

特色與背景

石寺窪石窟是榆林市最早營造的石窟之一,它的發現對進一步尋找我市長城沿線北朝故跡提供了重要線索。一九九九年四月,橫山縣轎滲台組人民政府將石寺窪石窟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六月份成立了文物保護領導小組,並劃定了保護範圍。重點保護區:石寺窪石窟;一般保趨良屑護區:在重點保護區外東、南、西、北各外延30米;建設控制地帶:在一般保護區外,東外延120米,南外延20米,西外延30米,北以自然溝為界。二000年六月樹立了保護標誌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