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坡頭

石坡頭

石坡頭位於邢台市西郊18公里處,是一個古老的小山村,處於華北平原和太行山脈的丘陵交界地帶。緊鄰邢左公路,有了14路公車在村中通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坡頭
  • 別名:石坡頭村
  • 所屬地區:華北平原和太行山脈
  • 地理位置:邢台市西郊18公里處
  • 人口:3000多人
  • 方言:邢普
基本狀況,1名 稱,2行政隸屬,3地理位置,4主要地質,5交通狀況,6土壤狀況,7土地面積,8氣候情況,9經濟作物,10垃圾處理,11特殊的地質條件,社會發展信息,1人口狀況,2姓氏家族,3社會組織,4外出務工,5建築特徵,6信息平台,7公共設施,歷史文化信息,1民間歌謠,2地名傳說,3風物故事,4民風習俗,品牌特產信息,1旅遊資源,2特色飲食,周公與桃花女鬥法故事傳說,

基本狀況

1名 稱

石坡頭村

2行政隸屬

河北省邢台縣太子井鄉
石坡頭

3地理位置

邢台市西郊18公里處

4主要地質

石坡頭村處於華北平原和太行山脈的丘陵交界地帶。村東是平原;村西、村南、村北是丘陵山坡。

5交通狀況

緊鄰邢左公路,14路公車通過村中,全村有五個公車站。

6土壤狀況

土壤以褐土為主,土地瘠薄,十年九旱,水源奇缺,是邢台縣有名的乾旱區。

7土地面積

耕地面積有5700畝,其中核桃地2700畝,3000畝用於種植玉米和小麥。還有1800畝山坡地(荒地),用於光伏發電項目。人均土地約1.5畝。

8氣候情況

氣候乾燥,年平均降水量520-560毫米,冬春乾旱,缺雨少雪,是全縣有名的乾旱區。

9經濟作物

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穀子、紅薯。太子井鄉是河北小雜糧重點生產基地,其生產的“太子井牌”小米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供應北京、石家莊等地,非常適合加工精品米品。果樹主要有核桃、酸棗等。其中,薄皮核桃是石坡頭村農民脫貧致富和造林綠化的首選樹種,其平衡畝效益是種糧食的三到四倍。如今,石坡頭村千畝薄皮核桃種植基地,已經成為了“邢台市太行山百里百萬畝薄皮核桃產業帶建設工程”的示範區之一。

10垃圾處理

沒有垃圾站,只有定點的垃圾堆放處。每個月,由專人負責清理三次,配有四名清潔工,以及專用垃圾車。村南有專用垃圾填埋坑。採用直接填埋的方式處理垃圾,未有垃圾分類處理。

11特殊的地質條件

這裡的河床都是碳酸鈣質的山石,經過多年的河水沖刷,河底斑駁陸離,形成了多個“山洞”,其中較大的有石瓮坑、龍骨洞、鬼窟窿三個。深淺不一,形態不同,具有一定的科考價值。當地流傳著一首歌謠:“我的家鄉石坡頭,南有龍骨洞,北有石瓮坑。東有狐得嶺,西有鬼窟窿。旱鄉石坡頭,座落正當中。”

社會發展信息

1人口狀況

轄16個生產隊,現有人口3500多人,1030戶。

2姓氏家族

全村有近10個姓氏,其中主要有王姓、梁姓居多。

3社會組織

村里成立了邢台縣農民藝術分團,有一家小型的石材加工廠。
村民文化娛樂中心村民文化娛樂中心
2009年,邢台縣農民藝術團-太子井分團正式成立。該藝術團目前已經擁有演職人員20多名,既有6-7歲的孩子,又有60多歲的老人,老中青少均有。多年以來,藝術團精心編排了很多農民喜聞樂見的好節目,義務演出多場,還經常參加各類比賽。他們常年活躍在農村文化舞台,被親切地稱為“不走的農民藝術團”。

4外出務工

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居多,大部分在邢台和北京,基本上屬於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從事勞動強度較大的行業,比如建築業,服務業等。有一部分人只是在農閒時外出打工,還有一部分是常年在外打工。

5建築特徵

大多古民居建於清末民初,俗話說“祁村瓦房,龍華的樓,要看平房石坡頭”牆體是石磚結構,下部為青條石,上部為藍磚,白石灰勾縫。門前有青石台階,門墩正面、側面均有雕刻。門墩石大小不一,圖案大體相同,門頭牆體磚雕有“勤儉為本、耕讀傳家”,“順時聽天、守分安命”,“從寬養福、積善流芳”,“近水樓台、向陽花木”等等。
部分古民居並非坐北朝南,而是根據住宅位置、占地多少、長短寬窄,確定住宅建築走向、上房位置、門窗多少以及吉星樓的位置。建築風格融合了北京四合院、山西四合院的風格。
石坡頭

6信息平台

2014年,村級網站開通。目前,網站無人維護。

7公共設施

村中設有養老院,衛生所,學校,鄉村圖書室。
a)養老院:由太子井鄉出資,於2014年建成。院內設施有:平房6棟,單間70間左右,南北朝向均有。配套設施缺乏,缺水斷電。沒有配套的工作人員。目前只居住了兩家人。這兩家人,都是因為去2016年7月中旬邢台地區暴雨導致房屋坍塌,才搬來居住的。村裡有很多空巢老人,但老人們不願意來養老院。
b)衛生所:
c)學校:石坡頭村完小,占地面積大,設施齊備。有普通教室、多媒體教室、實驗室、舞蹈房、課件製作室、電腦房、兒童閱覽室,還有校史室、紅領巾廣播室、圖書館。全校師生約有300多人,設有學前班,約有100名,一到六年級學生約有200名,老師18名。
石坡頭
d)鄉村圖書室:設在大隊部,圖書以農業科普類居多。

歷史文化信息

1民間歌謠

石坡頭村處於太行山東麓的丘陵地帶,村子裡基本上是平地,但村西、村南、村東三面都是丘陵,丘陵上有幾座無名的小山。就是在這裡,有三處非常奇特的山洞。當地流傳著一首歌謠唱到:
“我的家鄉石坡頭,南有龍骨洞,北有石瓮坑。東有狐得嶺,西有鬼窟窿。旱鄉石坡頭,坐落正當中。”

2地名傳說

北宋時,石坡頭很小,村子在一個低洼的小盆地中,不到近前是看不到村子的。因村民在村邊取土,露出一塊石頭形似坯頭,故名石坯頭。後來,村子越來越大,逐漸發展到四周的崗坡上,到處都有石頭,就更名石坡頭。
石坡頭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從羊范出發,進山掃蕩,途徑祁村來到該村附近,得知村名為“石破頭”,認為很不吉利,於是繞村而過,到龍化村燒了不少樓房。

3風物故事

a)馬山、牛山、魚山
話說好多年以前,發大水,有一邪魚想殘害石坡頭的生靈,這時天降神馬、神牛擋住邪魚的去路,大水退下後,邪魚變為魚山,神馬、神牛變為了馬山、牛山。
b)周公與桃花女鬥法
有一次周公為石坡頭村梁員外的女兒治病,經過村西的石瓮坑時,千年王八精獻計,周公叫員外僱人拉上幾大車生石灰填進石瓮坑的水裡,梁員外女兒的病就好了。於是周公得到兩部天書。一本叫天書、一本叫地書。周公正在看天書的時候,地書卻被一隻白公雞叼到了桃花河(即今天的七里河)邊,送給了桃花女。周公找桃花女多次索要,桃花女不給。於是便上演了一出周公與桃花女鬥法的故事。
c)為什麼邢台城沒有土地廟?
邢台城有城隍廟、關爺廟、火神廟、龍王廟、奶奶廟等,可就是沒有土地廟。石坡頭村也沒有土地廟。這是為什麼?傳說,這和王尚書有關係。
王本固10來歲時,在南門裡上學 ,比較頑皮。一次,他團了兩個泥球兒, 曬乾,鑽進土地廟,把泥球兒藏到土地泥胎底下,對土地說:土地土地,三分結記。你給我看著這泥球兒!然後就上學走了。放學回來後,泥球兒不見了,王本固著了急,用指頭指著泥胎數落到:土地土地,三分神氣。連個泥球兒都看不住!說完,找了些秫秸格當叉了一個“枷”套在土地脖子上,說:“大枷是二百五十斤,你帶著吧!”
這天夜裡,土地託夢給王本固的先生:“先生,我是廟裡的土地,你快點給我講講人情,把枷摘了吧,枷可把我壓毀了!”先生醒來後,渾身是汗。天明後到土地廟一看,一個秫秸格當的枷在泥胎脖子上柯拉著。先生走上前,用手摘也摘不動。回到校中問學生:“誰往土地脖子上柯拉一個大枷?不說實話就打你們! ”問來問去,問到王本固。王本固說:“那就是我了。”先生說:“你快點去摘了!”
王本固來到土地廟,把秫秸枷摘下,順手又撿起一塊磚頭,在牆壁上寫道:土地土地,倆眼咯擠,放你雲南,撮土掃地。要想回來,還得我去!這天夜裡,土地又託夢給王本固的先生,哭哭啼啼地求告別放到雲南。
第二天,先生又把王本固找去,叫他塗掉寫在土地廟牆上的字。王本固沒好氣,磨磨蹭蹭來到土地廟,抬起一塊紅磚,胡亂在字上磨了幾下,走了。土地哭道:“這是用硃砂判了,不去雲南不行了。”從此,土地爺就離開了邢台城。

4民風習俗

a)孩子叫魂
石坡頭村有個石老婆婆,兒子外出三年沒有回家,快到母子倆約定的時間了,毫無音信,她就找周公占吉凶,周公對石婆婆說:“你兒子於某年某月某日將魂落異鄉路途,見不到他了。”石婆婆傷心極了,哭哭啼啼著去找桃花女,桃花女對石婆婆說:“婆婆不要傷心,你兒子還有救,你快回去……”如此這般交代了一番。石婆婆就拿了兒子原先穿過的鞋子,上房拍著房檐,喊道:“孩子呵,快穿鞋!”又拿勺子敲門頭,喊道“兒啊,快回來!” 孩子叫魂,傳說是桃花女留下的習俗。
b)北方婚俗
在我國北方,尤其是在趙國邢郡(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帶,民間婚嫁的習俗至今還沿襲著許多傳統形式。據說都是周公與桃花女結親時流傳下來的,沿襲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了。
比如:男方求婚時,要“下庚貼”、“送食籮”;新娘出嫁時,要“穿紅襖”、蹬“黃套鞋”、戴“護心鏡”、蒙“紅蓋頭”;迎親途中“鳴鑼放炮”,娘家兄弟“送親押轎”,遇到奇石怪樹、井台磨坊,要貼“紅喜帖子”;迎親隊伍“不能走回頭路”;新娘到了夫家門口要“拉弓射箭”、“過馬鞍”、“踩紅氈”;新郎家前門要點“長明燈”、撒“門衛子”、豎“稈草個兒”;門頭上要放“年糕”,天地桌上要放“斗”、擱“秤”;拜堂時要“撒草料”;新娘入洞房後,要“面對牆角坐”……
c)集市
在邢台民間,歷來有“三鄉五里趕大集”、“高搭戲台過廟會”的習俗。
集市,在沒有貨幣以前,是以物換物。有了錢幣以後,就出現了買賣交易。石坡頭村的集市是半天,設在戲樓門前,逢農曆二、四、七趕集。
d)廟會
廟會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形式,它的淵源,可以上溯到古老的社祭。很多學者將其稱為“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其形成與發展和寺廟的宗教活動有關,故名。
廟會,本來是和佛教的興起有關。後來就變成了求神、買賣、娛樂的綜合性場地。現在的廟會,辦成了物資交流大會。有的廟會,還有民間的戲曲、雜技、歌舞、鼓樂等表演。
石坡頭村的廟會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舉行。廟會期間,在村裡的戲樓,唱五-六天的豫劇,很是熱鬧。

品牌特產信息

1旅遊資源

石坡頭村的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這裡有保存比較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以宗教文化為底蘊的人文景觀,有地質構造奇特的洞穴,還有壯觀的光伏發電場景。
a)神奇的洞穴
這裡的河床都是碳酸鈣質的山石,經過多年的河水沖刷,河底斑駁陸離,形成了多個“山洞”,其中較大的有石瓮坑、行龍洞、鬼窟窿三個。深淺不一,形態不同,具有一定的科考價值。當地流傳著一首歌謠:“我的家鄉石坡頭,南有龍骨洞,北有石瓮坑。東有狐得嶺,西有鬼窟窿。旱鄉石坡頭,座落正當中。”
石瓮坑
石瓮坑位於石坡頭村西北1公里處的山溝里,因石洞的形狀如同農民家中使用的石瓮而得名。石瓮坑是一個在平坦的河床上形成的洞穴,河床上有幾個窟窿直通下面的山洞。從河床下去,可見洞穴洞口面朝正北向,高有3米,深3米、面積二、三十平米,底部有水,石板上長滿苔蘚。石瓮坑下面相連的是一個大池塘,原來是該村的飲用水源,水質清澈,水草滿坑,有鯉魚、鰱魚、草魚,還有一些鯰魚、嘎魚、泥鰍和黑魚。現在水淺了,不能喝了。
行龍洞
原來叫龍骨洞,聽村民講,因以前總有外地人來盜挖,所以後來改叫“行龍洞。行龍洞在石坡村南4公里的“王八山”上。傳說鍋蓋大的烏龜被周公害死後埋在那裡,因而取其名。行龍洞面積約有七、八十平方米,洞口面朝東南向的陽面,洞口下面是一條幹涸的河溝,四壁和洞頂凹凸不平,地面較為平整,洞中放有一張明代的石供桌,供桌上雕刻著精美的二龍戲珠、神像等,洞內四壁和天頂都有火燒的痕跡。
2007年1月,東堅固村民胡江山曾在行龍洞內石供桌旁挖出大量古動物化石及部分植物化石,化石上有人為砍砸痕跡和火燒的痕跡,應該與早期人類活動有密切的關係。其中的兩塊古化石,被河北省文物研究處鑑定分別是野豬下頜骨和鹿的下頜骨,為第四紀中更新世動物化石,距今13萬年以上,舊石器時代產物。這些古生物化石的發現,對研究邢台地區自然地理氣候變遷、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鬼窟窿
鬼窟窿位於石坡頭村與龍化村之間,因山洞的樣子很像一個鬼臉而得名。出石坡頭村大概1里地,在通往龍化村的公路上就可以遠遠地看見北部山體上有一個大洞,那就是鬼窟窿所在的山。當我們來到鬼窟窿所在的山溝時,看到平地里突然冒出這樣一條深谷,在深谷里山體上自然形成了大小6、7個山洞,並且有兩個酷似鬼臉的洞,無不感到驚奇,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感嘆。
b)古民居
石坡頭的古民居被毀得比較嚴重,約有100多座院落被毀,近三分之一。去年洪水,坍塌了不少院牆。許多院落,已經廢棄,無人居住。
現在村子中央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有四處,村西南角有集中的九個老院落。最有特色的是王慶德後人居住的一處院落和財主王文書的大院。
王慶德院落,建於1937年,共20間房,整個院子面積不大,但結構嚴謹,設計頗具特色。王文書大院,有40餘間房子,整個院落設計嚴密,構造堅固,雕刻精巧,整體保存較為完好,是不可多得的民間建築珍品。可惜的是厚重的大門已經卸掉,二門樓有些殘缺。
大多古民居建於清末民初,牆體是石磚結構,下部為青條石,上部為藍磚,白石灰勾縫。門前有青石台階,門墩正面、側面均有雕刻。門墩石大小不一,圖案大體相同,門頭牆體磚雕有“勤儉為本、耕讀傳家”,“順時聽天、守分安命”,“從寬養福、積善流芳”,“近水樓台、向陽花木”等等。
部分古民居並非坐北朝南,而是根據住宅位置、占地多少、長短寬窄,確定住宅建築走向、上房位置、門窗多少以及吉星樓的位置。建築風格融合了北京四合院、山西四合院的風格。
c)石槽石磨石碾古井
走在石坡頭村,石槽、石磨、石碾隨處可見。一般來說,養牲口的石槽都是青石鑿成,但長短寬窄不一;石磨石碾為白石簪制,大石碾盤直徑有1.5米。
舊時,農村普遍用石磨、石碾加工糧食。所以,石磨、石碾十分常見。六十年代後,磨麵機、碾米機開始出現。到七十年代後,石磨、石碾漸漸無人使用。
過去,村子裡家家有水井。石坡頭的古井很有特色:井蓋用石頭簪成,外人很難打開。必須手拿一根丁字形的鋼筋棍,把橫著的一頭從石頭中央兩寸寬的石孔中放進去,旋轉九十度角,用力一提,就拉開了井蓋。其奧妙在於井蓋背面有一個石槽,與正面的石孔成垂直方向。井壁用白石灰抹成,挖好井筒後,用木板敲打井壁的泥土,滲出水後再抹上石灰,永不脫落。
石槽、石磨、石碾、古井,這些農耕時代的用品,曾經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應當予以保護的民間遺存。
d)光伏發電
石坡頭村的荒山荒坡,石頭山,不宜林、不宜耕。但如今,漫山遍野的,是一組組的太陽能發電光板!這是邢台縣太子井鄉100MWp光伏併網發電工程場址。1800畝的荒坡上,一人多高的光伏發電板組成的矩陣,蔚為壯觀!荒山上種了“太陽”!
光伏發電光伏發電

2特色飲食

a)大鍋菜
石坡頭
大鍋菜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北方美食,大鍋熬制,熬燉中各種菜相互沾光借味,雜而不亂,多卻不瑣碎。
大鍋菜的原料不外乎白菜、豆腐、粉條之類,當然也少不了大片的肉或排骨,有時候還要放上紅紅的辣子或者火鍋的底料。熬燉出來的鮮香濃郁的大鍋菜:白菜熬得立不起身,豆腐燉得挺不起腰,粉條烀得站不住腳,而肉和排骨更是咕嘟得松松垮垮。
如今,村里會做出純正口味的大鍋菜的人少了。但在重要的日子和場合,老鄉們鐘愛的,還是極有滋味的大鍋菜,這滋味,已經融入了每個人的血液。
正宗好吃的大鍋菜,在石坡頭村可以吃得到!
b)包皮面
包皮面,又稱夾心面。相傳古代晉中有位婆婆在家務活上經常給兒媳婦出一些傷腦筋的"難題"。一天,她讓兒媳用白面和豆面擀麵條,條件是不能將兩種面事先和勻,而在吃的時候要有均勻感。這位聰明的媳婦並沒有被婆婆的題目所難倒,做成了兩種麵粉組成的包皮面。
邢台地區,也有包皮面。石坡頭村的包皮面,是用白面和紅薯擀麵條。做包皮面關鍵是“包”和“擀”,包時要拿捏好白面和紅面的比例,擀時要掌握好手勁的輕重,這樣嚼在嘴裡才有筋道,否則咬在嘴裡粘粘糊糊。作為太子井鄉的美食代表,在民間廣為流傳,堪稱舌尖上的美味。
如今,會製作包皮面的人越來越少了,這是一項技術活。包皮面製作技藝,有望申請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周公與桃花女鬥法故事傳說

石坡頭村是周公與桃花女鬥法故事的原生地。傳說,有一次周公為石坡頭村梁員外的女兒治病,經過村西的石瓮坑時千年王八精獻計,周公叫員外僱人拉上幾大車生石灰填進石瓮坑得水裡,梁員外的女兒的病就好了。於是周公得到兩部天書。一本叫《天書》、一本叫《地書》。周公正在看《天書》的時候,《地書》卻被一隻白公雞叼到了桃花河(即今天得七里河)邊,送給了桃花女。周公找桃花女多次索要,桃花女不給。於是上演了一出周公與桃花女鬥法故事。
邢台市西十幾公里處的七里河岸邊,有兩個隔河相望的村莊,河東的叫“周公村”,河西的叫“大桃花”,這兩個村莊,是產生周公與桃花女神話傳說的原生地。他們的恩恩怨怨和曲折浪漫的愛情,和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樣,根植於民間,由古至今,傳遍大江南北。
中國北方婚俗,從新娘穿戴下駕婆家,到婆家新郎迎娶新娘,都有一系列特定的儀式,這與歷史上的周公和桃花女有關。周公和桃花女的故事,發生在河北邢台西邊的七里河邊,是個跌盪起伏的愛情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邢台七里河岸邊住著一個叫周公的高人,能掐會算,常替人祛病消災,深得百姓敬仰。
河對岸的石坡頭村有個梁員外,女兒得了怪病,遍尋名醫就是醫治不好,家人說也許孩子得的是虛病,去請周公吧。應員外之邀,周公過河去石坡頭村,走到半道見路旁一石獅給他打招呼,周公感到奇怪,就停下來。石獅開口說道:“周公,我知道員外的女兒得了什麼病。你要醫好他女兒的病,須從我吩咐。”周公說:“你有何高見?我聽就是了。”石獅道:“員外門前有個大水坑,坑裡有個千年烏龜,你叫員外僱人拉上幾大車生石灰填進水裡,他女兒的病自然就好了。”周公明白了其中的奧秘,呵呵一笑,對石獅說:“知道了,我照辦就是!”“不過我有一條件,請你從員外家給我帶回一隻白公雞。”周公知道獅子愛吃雞,就答應了。尚未進村,周公頗感倦意,靠在路邊樹下小憩,恍惚間聽到有人說:“好個周公,你要害死我呀!生石灰填進水裡,沸水滾熱,豈不把我燙死!也是我命中難逃此劫,我死之前,有句話要對你講,石頭獅子要吃雞,分明是成精了。你從員外家出去,一手提雞,一手提椴木鐵錘,藏在身後,趁那它吃雞的工夫,敲掉它的腦袋,你自然就明白了。”一陣清風吹來,周公頓醒,說話聲也消失了。周公進了員外家,按照石獅吩咐,叫員外用生石灰填了門前的大水坑,員外女兒果然清醒過來,不病了,員外全家對周公千恩萬謝,除了酬金,對周公要一隻白公雞和一把椴木錘的要求更是滿口答應。周公按烏龜吩咐,一手提雞,一手提鐵錘,去見石獅子,石獅子知道周公沒有食言,很是高興,光顧著低頭吃雞了,冷不防被周公敲掉了腦袋,腦袋裡掉出兩本書,一本是天書,上言天文,一本是地書,上言地理,兩本合二為一,便可天下無敵,可惜周公只撿到天書,地書掉在地上化成大鳥飛走了。
大鳥飛到河邊,無路可逃,見一姑娘正在河邊洗衣服,便一頭鑽進衣服底下,不見了。這姑娘就是尹姓桃花女。周公追到河邊,看不見大鳥,非說桃花女藏了他的東西,惹得桃花女一肚子不高興,從此兩人結了怨恨。
周公得了天書,猶如神助,百算百準,從不失手,天大的事情也難不倒他,他的名氣更大了。桃花女得了地書,能解能破,比周公更厲害。石坡頭村有個石老婆婆,兒子外出三年沒有回家,快到母子倆約定的時間了,毫無音信,她就找周公占吉凶,周公對石婆婆說:“你兒子於某年某月某日將魂落異鄉路途,見不到他了。”石婆婆傷心極了,哭哭啼啼著去找桃花女,桃花女對石婆婆說:“婆婆不要傷心,你兒子還有救,你快回去……”如此這般交代了一番。石婆婆就拿了兒子原先穿過的鞋子,上房拍著房檐,喊道:“孩子呵,快穿鞋!”又拿勺子敲門頭,喊道“兒啊,快回來!”迷信說法,孩子叫魂,傳說是桃花女留下的習俗。
石婆婆的兒子在外經商三年,惦念家中老母,記著回家的日期,急匆匆上路,日夜兼程。這天遇上下大雨,慌忙鑽進一破磚窯避雨,忽聽有人喊他穿鞋,好象是母親的聲音,趕緊出窯查看。他剛鑽出窯道,磚窯轟然坍塌,總算撿了一條性命。兒子回家,石婆婆萬分高興,找到周公,說他算的不準,周公大驚失色,知道是桃花女從中作梗,對桃花女更加痛恨。
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周公和桃花女雖然是冤家,經彭祖撮合,居然成就了一門親事。彭祖本是普通人,得益於桃花女使法,延年益壽,活了八百歲,還發明了羹湯,成了“調羹”的始祖。桃花女對彭祖有恩,彭祖自然不敢怠慢,賣勁地往返於周、尹兩家。周公娶桃花女,既恨又愛,愛的是桃花女美麗無雙,恨的是她的能耐比自己大,於是想設計害死她。桃花女當然知道周公的花花腸子,於是半推半就,答應了親事,想通過自己的行動感動周公,盡解前嫌。周公故意選擇了黑道日,到結婚這天,邀請了所有的親朋好友,大擺筵席,遠近的百姓知道周公和桃花女結為良緣,都來賀喜。一時高朋滿座,喜氣洋洋,周公好不得意。在新娘到來之前,他使用法術,在門裡暗藏了白馬精,門旁放了纏紅線的秫秸桿,預備了馬精的草料,靜候桃花女,一旦桃花女進門,立刻放馬過去,馬踏桃花女。
按常理,新娘過門這天,穿紅衣,著紅鞋,可這天桃花女偏偏著黃鞋,黃道破黑道,破了周公的第一計。桃花女坐雙轎,大轎套小轎,巫婆抄起纏紅線的秫秸桿拍打大轎,絲毫損傷不了桃花女。撤掉大轎,桃花女叫人在過道紅氈上放了馬鞍,才從小轎里鑽出來,跨過馬鞍,把白馬精壓在鞍底下,掏出懷裡的照妖鏡,破了周公的巫術,鍘好的馬料沒餵了馬,卻撒了桃花女一頭。
桃花女進門後,就像現實的兩口子經常拌嘴吵架一樣,周公處處設計陷害她,都被桃花女識破。周公終於被桃花女的真情打動,成為一對恩愛夫妻,給世人留下一段完美浪漫的愛情佳話,但此時塵緣已了,凡期已至,玄武大帝將二人收回,又給世人留下永遠的懸念和幻想。
桃花女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久遠,元代已有《桃花女破嫁周公》雜劇。明清小說更是大為描述渲染,小說描述玄武大帝在雪山修煉時,用戒刀剖腹洗腸,因失血昏厥,將戒刀棄置一邊,後來這戒刀修煉成陽體,刀套修煉成陰體,陽體下凡投胎在商朝周姓王侯,後世稱周公,陰體下凡投胎做了尹太公的女兒,因前緣舊癖,喜歡桃花,人稱桃花女。二人在人間做了一番名揚天下的事業,最後被玄武大帝重心收回,做了身邊的金童玉女。故事雖然荒誕離奇,卻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
歷史上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精通易經和周禮,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非凡的政治能力,曾輔佐周武王滅掉商朝,建立周朝,並在武王死後輔佐年幼的周成王,率師東征,平叛分封,營建東都,頒制周禮,還政成王。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成王為報周公輔佐之恩,封周公第四子姬苴為邢侯,統轄邢地,是為邢侯國,這是歷史上邢台第一次建國。邢國國祚不長,春秋時代被鄰邦衛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邢,因此周公後裔邢姓的發源地是河北邢台。周公死後,按周禮最高規格葬在畢原(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和周文王及周武王長眠在一起。因為周公的名氣太大了,後人就偽托他的名字,編撰了一本蠱惑至今的書稿,這就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隨處可見的《周公解夢》。
從歷史記載來看,周公率軍東征,到過邢台,應該確定不疑。邢台作為殷商故都,是殷商的後方供應基地。周滅殷商後,周公正確對待殷商貴族和遺民,提了很多合理化建議,深得周武王的讚許。周武王採納周公的建議,命令釋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關押的殷商貴族,打開商紂王設在鹿台的的錢庫和鉅橋的糧倉,賑濟飢餓的商民,以此穩定殷地的民心。鹿台和鉅橋都在今天邢台市的巨鹿縣境。
在邢台市周公的鄰村大桃花村,周公和桃花女的傳說則是不同的版本。相傳上古時候,商朝的國君叫紂王,高大英俊,年輕有為,玄武大帝授給他一把雙刃寶劍,告訴他可以鎮天下。紂王得了神仙的寶劍,自以為天下無憂,就變了摸樣,整天尋歡作樂,不思朝政。他每天寵幸一個宮女,寵幸完畢就*掉,一直*了九百九十九個。等到第一千個宮女哭哭啼啼去見紂王,玄武大帝現身對她說:“你要順從他,裝出歡喜的樣子。趁他睡熟了,你把牆上的寶劍從劍套里抽出來,便可保住性命。切記切記!”宮女照辦了,可就是年紀小,力氣不夠大,重重的寶劍沒拿穩,一下子掉在地上化作火龍飛走了,劍套也跟著化作火龍飛走了。劍身是陽體,陽性火龍轉為周公,劍套是陰體,陰性火龍轉為尹女,就是桃花女。
這個傳說附會在商周,和歷史年代較貼近。歷史上的商紂王是暴君,他荒淫殘暴,縱情酒色,建離宮,設肉林酒池,臭名昭著,最後引火**,葬送了商王朝。取而代之的是周武王建立的周朝,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周朝的建立,和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有很大的關係。
尹是古老的姓氏,殷商的後代以封邑名“尹”作為姓氏,周朝時尹氏子孫的封地一直在尹這個地方。大桃花村邊的地名碑刻寫道: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女子,姓尹,善於會卦,聞名當地,人稱桃花女,此女死後遂將村名改為桃花村。桃花村所在地曾有尹姓女子居住,應該不會有假,桃花女與真正的周公有無聯繫,因史無記載,不敢枉加評論,但是作為民間傳說,為普通百姓所喜聞樂道,倒也無可厚非。
在我國北方,民間婚嫁的至今沿襲著周公與桃花女有關的傳統風俗習慣,如新娘出嫁時穿紅襖著黃鞋,懷揣護心圓銅鏡,又叫照妖鏡,新娘坐雙轎,大轎套小轎,路上凡拐彎遇奇石怪樹,舉起紅氈子晃一晃,叫迎紅子,祛邪氣。娶親回程中,須繞道行,不走回頭路。新娘到了夫家門口要“引弓射箭”,要“跨馬鞍”,“踩紅氈”,鞋不沾土,沒有紅氈要娘家的哥哥弟弟用椅子抬進去,新郎門口要豎纏紅布的“草個子”,天地桌上要放“斗”擱“秤”,拜堂時要“撒草料”,現在叫“撒彩紙”……
對於這些風俗習慣,七里河兩岸的老百姓都能說出理由,不外乎和周公桃花女有關,都是為了圖個吉利。今石坡頭村村南有座山,傳說鍋蓋大的烏龜被周公害死後埋在那裡,因而取名“王八山”。周公村原有周公廟和周公塔,上歲數的人記得,周公廟供奉的是玄武大帝而不是周公,周公和桃花女在玄武大帝的兩側,當然普通老百姓並不知道他們是玄武大帝的貼身秘書,更不知道為什麼周公廟不供周公供玄武。周公村的周公塔,高數丈,塔前原有三角坑,永遠填不滿。民國時期,在邢台做皮毛生意的客商都知道周公塔和三角坑,三千里外的陝甘一帶經客商描述誇張,邢台的周公塔高有三十六丈高,塔前的三角坑變成了一頃二十畝地。傳說終究是傳說,周公塔和周公廟沒有了,三角坑也填平消失了,現在周公廟原址是廁所,唯一的一通石碑被壘在石頭牆裡,可惜背面朝外,無法解讀。
七里河西有大、小桃花兩個村莊,小桃花因鄰近大桃花而得名。大桃花村裡有五六個小廟,村西頭的空地上,有三座小廟堂,有三株一摟多粗的古柏,估計至少要上千年。村里上歲數的人說,原先這地方是個寺院叫開元寺,和邢台城內的東大寺(開元寺)齊名,寺旁是周公廟,座西面東,供奉桃花女和周公,周公不同於關公為民間所普遍熟識,村村供奉,周公廟是特列,僅在特殊的地域產生。現在周公廟僅供桃花女,叫做姑姑廟,桃花村的人們對這位女神依然頂禮膜拜,尊敬有加,紀念不止。
除了周公廟,村里還有桃花女的石轎遺蹟。石轎位於村西房基下,今轎身已失,僅餘轎座,方桌大小,周圍雕飾蓮花。上歲數的人見過轎頂和轎幫,村人對桃花女的石轎看法確信不疑。石轎從何而來?是桃花女所遺留還是後人依傳說偽造?這帶有千古傳奇的石轎和傳說中的諾亞方舟變成石頭一樣成了千古之迷。桃花女村正東原有桃花女墓,墓上有瓦礫,應該是墓前廟堂或饗殿的痕跡。桃花女一生做善事無數,受人尊敬,死後在墳前建祠供奉,理所當然。傳說桃花村婚喪嫁娶,都從墳前祈禱借碗碟用具,甚是靈驗,後來南蠻子破了玄機,才斷了此俗。墓主人是否桃花女,還是另有所屬,因歲月久遠,墓土已平,難再考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