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公館

石公館

石公館位於觀海衛鎮昌明村梅山北坡崖壁峭石之中,從五磊下寺沿鳴東公路向東約500米處路左邊有一上山石階道,石階道左邊草叢中有一石公館石碑,沿此道上行即可到石公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公館
  • 外文名:無
  • 時期:1945年
  • 位於:慈谿市觀海衛鎮昌明村
1945年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撕下了和談的假面具,公然向全國各個解放區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為貫徹執行黨中央由防禦轉為反攻的戰略部署,1945年,浙東游擊縱隊奉命北撤,國民黨反動派乘勢而入,白色恐怖再度籠罩三北大地。面對中共慈鎮縣工委領導開展的武裝游擊鬥爭和民眾鬥爭,國民黨反動派對三北地區發動瘋狂的政治、軍事清剿,一時狼煙四起,崗哨林立。為了粉碎敵人的清剿計畫,中共慈鎮縣工委在宓家埭地下黨員宓信官的配合下,在梅山北坡找到了一個天然石洞,並利用該洞穴既能隱蔽疏散、又便於聯絡的有利條件,辟其為中共慈鎮縣工委的秘密辦公地,在此召開了多次重要會議。四明特工委組織部長薛駒同志也曾到該洞傳達上級黨組織的指示。慈鎮縣工委的領導人為革命棲身於此,樂觀地把石洞稱為“石公館”。鐫於岩石上的石公館簡介  從1947年冬到全國解放前夕,中共慈鎮縣工委在“石公館”領導各地黨組織和革命民眾,深入開展反清剿鬥爭,多次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企圖扼殺慈鎮地區革命力量的陰謀,發展壯大了革命武裝,為全國解放戰爭的戰略反攻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石公館”位於慈谿市觀海衛鎮昌明村梅山北坡崖壁峭石之中,是由幾塊不規則的巨石構成的天然洞穴,洞口朝西北,洞高2.3米,深3.5米,底寬1.9米。
“石公館”是解放戰爭中黨領導人民開展武裝鬥爭的歷史見證。1985年5月,慈谿縣人民政府對“石公館”周邊環境進行了整治,並修築了一條寬1米、長350米的台階式石徑小道,在危石崖壁處設定了鋼管護欄。同年,中國當代書法家張森為“石公館”書丹題額,洞左壁勒石題刻《石公館記》:“1947年冬,中共慈鎮縣工委為在國民黨反動派白色恐怖下推進人民游擊戰爭,於梅山北坡巨石群中尋得這一山洞,作為工委機關秘密駐地,名之曰‘石公館’。梅山地處慈鎮中心,松竹繁密,人跡罕至,既利於聯絡,又宜於隱蔽,工委許多重要會議在此召開。革命者棲身山野,心懷天下,依靠民眾,堅持鬥爭一年有餘,多次粉碎敵人政治、軍事清剿,發展壯大人民力量,在慈鎮人民解放鬥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篇章。”
1986年慈谿縣人民政府將“石公館”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鐫於岩石上的石公館簡介鐫於岩石上的石公館簡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