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堂禪寺

石佛堂禪寺

石佛堂禪寺位於陝西佳縣城西北角6.5公里處佳縣蘆河畔石咀峰村,始建於北朝北魏拓跋氏年代,既公元386—543年間,距今約1500多年。是陝北最古老的石窟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佛堂禪寺
  • 地理位置:陝西省佳縣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建造時間:公元386—543年間
寺廟位置,修建歷史,寺院建築,寺廟現狀,寺廟布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寺廟,入寺須知,

寺廟位置

石佛堂禪寺位於陝西省佳縣城西北角6.5公里處佳縣蘆河畔石咀峰村

修建歷史

石佛堂禪寺始建於北朝北魏拓跋氏年代,既公元386—543年間,距今約1500多年。是陝北最古老的石窟之一。唐朝開元盛世重修,宋代再次較大規模地擴建。據說當時方圓5里殿宇林立松柏環繞,香火旺盛僧眾千人,徹夜燈通明,晝夜佛樂不斷,白雲常繞松柏峰,彩虹時插聖水間。是北方最清淨的禪宗修道場。可惜,南宋末年蒙古遊牧南侵寺院被毀,僅有兩處石窟菩薩殿免於火焚。清朝康熙年間第三次小規模重修,同治年間又遭戰火摧毀。請末民國前,第四次重修無量殿供奉阿彌陀佛,當時有五個常駐僧人自耕自食,維艱修行。
至今遺留的遠古建築只有石窟兩處,建築大小不一,1號窟室面積9平方米,2號窟6.3平方米,全部窟區面積約680平方米。其中留存遠古文物有摩崖石刻造像2件;摩崖題記一處,石刻造像殘件1尊,石刻仿木檐頭結構一處,尤為珍貴的是石窟頂部石刻蓮花藻井天花板一處.這些1500多年前建造的石窟及摩崖石刻遺產,為研究佛教歷史和石刻藝術,提供了重要的非常有價值的物質依據.
一九八一年第五次重修,請回佛菩薩石像6尊,新修會窯三孔,建造戲台1處。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九四年,高愛蓮、常孝娥居士初次發起供奉願行,高炳忠、六翻利及七名居士自發組成法器組,無償地定期不定期地在寺院贊唱誦經,祈求社會和諧,人民安居了業,利益一方眾生。同年縣宗教局批准為“佛教活動場所”。一九九九年間各處居士及周邊民眾布施一部分資金,修建石窟三孔。

寺院建築

石佛堂禪寺的佛寺院建築,基本上都是漢式建築,其建築形式來源於佛教濫觴時期的洛陽鴻臚寺。眾所周知,鴻臚寺是東漢專管朝祭禮儀的官署,只因西域來的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僧人,用白馬馱經書來此翻譯和傳法,中原人便效仿他們住的地方建築了後來的佛教道場一一寺廟。因此,可以這么說,石佛堂禪寺是飛檐斗拱式的佛教寺院。
石佛堂禪寺石佛堂禪寺

寺廟現狀

人心思志感大地,珠寶放光會有時。石佛堂禪寺盼來了一位大德高僧釋常照師傅,他發了宏願,要把石佛堂禪寺建成上規模的弘法利生的修煉道場。從04年四月至盡短暫的兩年內,在賈正蘭副縣長等縣級領導的關懷指導下,在市、縣宗教局的支持下,以及本寺周邊村民的全力協助下,向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及眾居士籌集布施近百萬,新修三層居士住宿樓一座,展平面積960平方米;建成自來水供應工程一處,揚程200米,可蓄水116方;請來佛菩薩銅像7尊,銅鼎二件;築起400平方米念佛堂地基一處;築起石窟前後護牆3處。使該寺的基礎實施得到了空前的改善。
自釋常照師父住本寺後,法幢高懸,佛樂不斷,經常辦法會、打佛七,為眾生消災,為亡靈超度,並多次邀請省佛學院高僧園成法師來寺講經說法,使該禪寺聲譽大振,名揚四方。尤其激動人心的是2005年7月24日,激請剛從印度歸國的堪布活佛和單珍達吉活佛進行佛教文化交流,當時正值天氣大旱民心如焚之時,兩位活佛大慈大悲,帶領幾名居士上山祈雨,不時在晴空萬裡間,烏雲密布,雷鳴電閃,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頓時緩解了一方旱象。目睹求雨的信士及方圓十里的民眾無不信服,深信佛法無量無邊,人心感頓天地。二00六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節期間,舉辦了為期七天的的香燈供奉法會。25日法會的第一天,由香港慈會法師、市縣宗教局、縣政府領導出席,西安、陝西、內蒙、延安、榆林等寺院的高僧和本縣的居士200多人參加,雲集本寺的信徒和民眾近萬人,舉行了聲勢較大的剪彩儀式。法會內容以拜梁皇阡為主,還有嚴淨、迥向、消災、超度、放焰火、供天。
石佛堂禪寺石佛堂禪寺

寺廟布局

石佛堂禪寺的布局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回響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石佛堂禪寺石佛堂禪寺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寺廟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宇”字本意為房檐,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為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天地為廬”的觀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樂記·樂論篇》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調和,那么藝術———“樂”,就應該體現這一調和。所以,中國寺廟建築群才會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間,它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體同山阿”,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這就是中國的寺廟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故。
石佛堂禪寺石佛堂禪寺

中國寺廟

寺廟--中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入寺須知

入寺須知佛教最講規矩,出家人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講究行住坐臥不離法度。那么居士與遊人香客進入道場,又該遵循一些什麼規矩呢?下面羅列幾條以供參考:1、入寺:入寺之後,不宜中間行,進退俱當順著左臂行走,入得殿堂,帽及手杖等物,不可向香案或佛桌上安放;2、禮拜: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所用,外人不可在上禮拜,宜在兩旁拜墊上禮拜。凡有人在禮拜,不可從他的前頭經過;3、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書,宜從容翻閱。須先淨手,端身正坐放案上閱讀,不可放置膝上,更不得褻瀆;4、見僧人:凡見僧人,宜合掌稱法師或師傅,向他禮拜時,他若說一拜,不必強行多拜。在殿堂見僧人,宜先禮佛,然後再說頂禮師傅,作禮時亦當面向佛像頂禮;5、法器:寺中磬、木魚、鐘鼓等法器為龍天眼目,不可擅自嬉戲敲打,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6、聽經:殿堂若有法師講經,宜隨眾禮拜入座,以恭敬心聽聞。不得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閒談嬉笑,影響他人。如有事不能聽完,但向法師合掌問訊,肅靜而退;7、用齋:如在寺院用齋,經客堂同意後,聞前椎隨眾徐徐進入齋堂,宜坐於僧眾之下坐或後排,不得語笑喧譁,不得翹腿而坐;8、會客:若需會見在寺院中熟悉的師傅或居士,宜去客堂向知客師秉白,待知客通知後方可與熟人會見交談,不可自作主張進入僧人寮房或客房。
石佛堂禪寺石佛堂禪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