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穗魚尾葵

短穗魚尾葵

短穗魚尾葵(學名:Caryota mitis Lour),花卉苗木市場也稱魚尾葵,又稱叢生魚尾葵、叢生孔雀椰子、酒椰子。為叢生、小喬木狀植物,常綠,高5-8米,盆栽的株高多為1-3米。莖綠色。葉長3-4米,下部羽片小於上部羽片;羽片呈楔形或斜楔形,外緣筆直,內緣1/2以上弧曲成不規則的齒缺。佛焰苞與花序被糠秕狀鱗秕,花序短,花瓣狹長圓形,淡綠色。果球形,成熟時紫紅色,具1顆種子。花期4-6月,果期8-11月。產海南、廣西等省區。生於山谷林中或植於庭園。越南、緬甸、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亦有分布。莖的髓心含澱粉,可供食用,花序液汁含糖分,供製糖或釀酒。樹形美觀,適於庭園栽培,供觀賞。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習性,主要價值,觀賞價值,醫藥價值,栽培技術,繁殖方法,栽培管理,病蟲防治,

形態特徵

叢生,小喬木狀,高5-8米,直徑8-15厘米;莖綠色,表面被微白色的氈狀絨毛。葉長3-4米,下部羽片小於上部羽片;羽片呈楔形或斜楔形,外緣筆直,內緣1/2以上弧曲成不規則的齒缺,且延伸成尾尖或短尖,淡綠色,幼葉較薄,老葉近革質;葉柄被褐黑色的氈狀絨毛;葉鞘邊緣具網狀的棕黑色纖維。佛焰苞與花序被糠秕狀鱗秕,花序短,長25-40厘米,具密集穗狀的分枝花序;雄花萼片寬倒卵形,長約2.5毫米,寬4毫米,頂端全緣,具睫毛,花瓣狹長圓形,長約11毫米,寬2.5毫米,淡綠色,雄蕊15-20(-25)枚,幾無花絲;雌花萼片寬倒卵形,長約為花瓣的1/3倍,頂端鈍圓,花瓣卵狀三角形,長3-4毫米;退化雄蕊3枚,長約為花瓣的1/2(-1/3)倍。果球形,直徑1.2-1.5厘米,成熟時紫紅色,具1顆種子。花期4-6月,果期8-11月。
(形態特徵下圖冊參考資料:)

分布範圍

短穗魚尾葵產福建、海南、廣西等省區。生於山谷林中或植於庭園。越南、緬甸、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爪哇)亦有分布。

生長習性

短穗魚尾葵喜溫暖,但具有較強的耐寒力,其抗寒力較散尾葵強,為較耐寒的棕櫚科熱帶植物之一 。生長適宜溫度為18-30℃,越冬溫度為3℃。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短穗魚尾葵植株叢生狀生長,樹形豐滿且富層次感,短穗魚尾葵葉片翠綠,花色鮮黃,果實如圓珠成串。適宜栽培於公園,庭院中觀賞,也可盆栽作室內裝飾用。

醫藥價值

佤藥
阿萊皮:髓治小兒消化不良,腹痛瀉下,赤白痢疾《滇藥錄》。
獨龍藥
阿萊皮:髓治小兒消化不良,腹痛瀉下,赤白痢疾《滇省志》。阿萊皮:莖髓的粗製澱粉主治小兒腹瀉,消化不良,腹痛,赤白痢《民族藥志一》。
髓部泡製澱粉:用於痢疾,泄瀉,小兒泄瀉尤宜。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短穗魚尾葵可用播種和分株繁殖。一般於春季將種子播於透水通氣的砂質壤土為基質的淺盆上,覆蓋5厘米左右基質,置於遮陰度30% 左右及溫度25℃左右的環境中,保持土壤濕潤衣較高的空氣濕度。
短穗魚尾葵短穗魚尾葵
一般2-3個月可以出苗,第二年春季可分盆種植。多年生的植株分櫱較多,當植株生長茂密時可分切種植,但分切的植株往往生長較慢,並且不宜產生多數的櫱芽,所以一般少用分株繁殖方法繁殖。

栽培管理

短穗魚尾葵生長勢較強,根系發達,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盆栽可用園土和腐葉土等量混合作為基質。一般每1-2年換盆一次,換盆時去掉部分舊土,剪去部分老根,用新培土重新種植,並且填加少量腐熟有機肥。3-10月為其主要生長期,一般每月施液肥或複合肥1-2次,以促進植株旺盛生長;民時保持盆土濕潤,乾燥氣候條件下還要向時面噴水,以保證葉面濃綠且有光澤。
短穗魚尾葵短穗魚尾葵
短穗魚尾葵的根為肉質,其有較強的抗寒能力,其它季節澆水時要掌握間乾間濕原則,切忌盆土積水,以免引起爛根或影響植株生長或影響植株生長。短穗魚尾葵為喜陽植物,生長期要給予充足的陽光,但短穗魚尾葵對光線適應能力較強,適於室內較明亮明亮光線處栽培觀賞。
短穗魚尾葵在高溫高濕及通風不良條件下極易感染霜霉病,使葉片變成黑褐色而影響觀賞價值,所以須在發病前噴灑800-1000倍液托津等殺菌劑預防;另外,在高溫乾燥氣候下也易發生介殼蟲,應噴800倍氧化樂果等防治。 

病蟲防治

灰斑病
短穗魚尾葵短穗魚尾葵
該病主要危害短穗魚尾葵的葉片和葉柄。葉片上病斑多發生在葉尖和葉緣,發病初期在葉片上出現水漬狀褪綠色的小點,病斑逐漸擴展成淺褐色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小斑,病斑大小為1-3 mm,病斑周圍有黃色的暈圈或無;隨病斑的進一步擴大,多個病斑癒合成不規則形的大斑,病斑中央呈灰白色,邊緣顏色呈深褐色,在病斑中央散生許多小黑點,發病嚴重時整葉乾枯。葉柄的症狀與葉片相似,但是無黃色的暈圈,病斑不凹陷,嚴重時枝條回枯,甚至整株枯萎。
通過對病原菌的致病性和生物學特徵的研究表明,該病原菌的侵入途徑主要是傷口,菌絲最適的生長溫度是25e,5e和35e時菌絲停止生長,完全光照將促進菌絲生長和促進產孢,在pH=5時菌絲生長最快。
葉枯病
葉片發病初期出現黃褐色小斑點,病斑多開始於葉尖或葉緣,圓形、半圓形或不規則形,漸擴展為條斑,並可匯合成不規則的壞死塊,病斑黃褐色至黑褐色,邊緣色較深,外具水漬狀黃綠色或黃色暈環。葉尖、葉緣最易受害,嚴重發病時,多數葉片有一半以上乾枯捲縮,如被火燒;病斑中心暗色或灰白色,邊緣有深色線條圍繞,後期病部散生橢圓形小黑點,嚴重時葉片枯焦死亡,呈現灰白狀乾枯。嚴重受害,可導致整叢死亡。
1、病原
短穗魚尾葵葉枯病的病原菌為擬盤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almarum(Cke.) Stey.],異名[Pestalotia palmarumCke.]。屬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擬盤多毛孢屬。分生孢子盤球形至橢圓形,黑色或暗褐色。分生孢子梗細短,無色。分生孢子橢圓形至紡錘形,直或彎曲,有4個隔膜,中間3個褐色,兩端小而無色。
2、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盤在病葉、病落葉殘體上越冬,次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噴淋澆水傳播,多從植株傷口侵入,有再次侵染;高溫、高濕及密不通風環境易患此病,偏施氮肥加重發病。
3、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加強苗圃管理,育苗期間要適當蔭蔽、避免暴曬,不要栽種在風口處。合理施肥,施足腐熟的有機肥,提倡酵素菌漚制堆肥,勿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注意通風透光,發病期避免雨淋和噴淋;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發現病葉及早剪除,阻止繼續侵染。
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灑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或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50倍液,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30%氧氯化銅膠懸劑600倍液。每周1次,交替噴灑,連續噴3~4次,可有效控制病情。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