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感

知道感

知道感在現實生活中是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如考試時遇見一道題覺得自己知道答案,但一時又寫不出來,這就是一種知道感現象。知道感作為元記憶監測中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判斷形式,是元認知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道感
  • 外文名:feeling of knowing
  • 簡稱:FOK
  • 概念領域:元認知
定義,產生機制,痕跡接通說和推論說,線索熟悉性啟發式假設和可接近性啟發式假設,靶項目提取可能性假說,知道感判斷的雙過程假設,來自行為研究的證據,

定義

知道感是指人們對於那些當時不能被成功地提取出來的記憶內容,在主觀上仍然有一種我知道之感。研究證明:知道感越強,人們在其後回憶起或者再認出目標信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產生機制

痕跡接通說和推論說

前者假設元認知監控機制與所搜尋的目標信息之間有某種直接的相互聯繫,而後者則假設元認知的監控機制只能通過其它的相關信息間接地推測目標信息的存儲情況。

線索熟悉性啟發式假設和可接近性啟發式假設

前者認為人們是基於對記憶提取線索的整體的熟悉感來做知道感判斷的。後者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了一步,它認為知道感的啟發式判斷不僅僅依賴於線索熟悉性,而且依賴於對所有的可獲得的相關信息的整體把握。這些信息可能包括目標信息的零散片段、與目標信息相關聯的情景等等。以可接近性啟發式假設為核心的知道感的可接近性模型(accessibilitymodel)認為:可獲得的相關信息的總量決定知道感的高低,信息的總量越多,則知道感的判斷就越高。

靶項目提取可能性假說

目標提取假說是痕跡接通類假說中研究得最多的一種。該假說認為FOK判斷等級的高低是由所識記靶項目的記憶強度所決定的,也就是說FOK判斷和標準測驗中的再認和回憶一樣都是由靶子信息本身決定的。
Yaniv 和Meyer(1987)發現,在困難任務中,雖然被試有時不能成功的提取信息,但提取活動本身會激活該項目的記憶痕跡。進而啟動隨後的情景記憶語義記憶
韓凱和郝學芹(1997)以幼稚園的兒童為被試,採用寫有漢字字詞的卡片為實驗材料,通過學習-回憶-判斷-再認的典型程式發現,FOK判斷等級隨識記詞對記憶的強化而變化;線索熟悉程度對他們的FOK判斷無顯著影響。

知道感判斷的雙過程假設

知道感的理論已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發展和演變,但是所有的理論假說都基於個體的知道感是一種由弱到強的主觀感受的連續體。然而,新近有認知神經科學的證據顯示:知道感與不知道感實際上是由兩種不同的認知與腦機制所決定的,這一構想質疑了以往知道感研究中對二者不加區分的處理方法。
羅 勁 等 ( 2 0 0 0 ) 採用神經成像技術發現:傳統研究中準確的元認知判斷並不是單一的心理過程。他們將準確的FOK判斷區分為知道感和不知道感,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知道感和不知道感可能是依賴於不同的大腦機制實現的,前者可以導致大量的腦(特別是額葉區域)活動,後者只伴隨少量的腦活動。羅勁等( 2002, 2003,2004)先後對不知道感和知道感的神經聯繫,腦區進行了腦成像研究,發現雖然兩者都出現了島葉與右腹側額葉的激活,但這個區域在準確的不知道感預測中更加活躍。通過一系列的研究,羅勁等人提出兩者可能是通過不同的認知過程來實現的。他們認為,FOK的部分信息提取假說與線索熟悉性假說並不矛盾,準確的不知道感可能基於一個線索熟悉性加工過程,而準確的知道感則基於一個部分靶子信息成功提取的過程。

來自行為研究的證據

鑒於腦成像研究本質上是一種相關研究,新近的行為研究為“雙過程假設”提供了一些直接證據:劉岩等(2005)研究中發現,正確的FOK判斷受靶項目學習程度的影響,靶項目學習程度越高FOK越強,但FOK不受線索熟悉性程度的影響,正確的FOnK判斷則正好相反。另外,羅勁等也研究了加工深度對FOK和FOnK的預測準確性的影響。結果發現,加工深度只能明顯促進FOK的預測準確性,但卻不能使FOnK的預測準確性增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