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體

矛盾體

“保護性拆除”、“維修性拆除”、“自傷性自殺”,這些“前後矛盾式”結構的詞組頻頻見諸於網路,和過去的網路熱詞不同,它們並非由網民們創造,而是出自政府部門或相關官員之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矛盾體
  • 性質:現象
  • 特徵:詞組頻頻見諸於網路
  • 優點:出自政府部門或相關官員之口
  • 過程:從伏地挺身到躲貓貓
產生背景,現象解剖,歷史原因,

產生背景

相關部門或官員在解釋某些熱門事件時的官方用語,比如“保護性拆除”和“維修性拆除”,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北京故居、蔣介石重慶行營被拆掉後,當地文管部門給公眾作出的解釋。
從伏地挺身到躲貓貓,再到如今的這些矛盾詞組,其實都反映了網民對所謂“官方解釋”的不認可,“這些詞被大家單獨拎出來,特別放大,非常具有戲劇性,聽上去有黑色幽默的味道。每次當網民們把‘保護性拆除’此類辭彙拿出來說時,就是一種“無聲”的抗議,就像聽到他們在說‘我不同意’!”

現象解剖

有媒體評論,明知道這些說法出爐後,網民們一定不會輕易接受,為什麼“當事者”還會頻頻挑戰大家的幽默底線,這當然不是因為出面解釋的一方太低估網民們的智商,從他們的角度來說,絕對不是不夠聰明,也不是純心要挑戰網民們的智商,而是他們需要想出一個解決辦法,給出一個交代,想要通過文字遊戲來矇混過關,結果反而使事態更加惡化,可以說是弄巧成拙。這是一個怪圈。

歷史原因

這些矛盾式詞組並非真是網路時代的產物,其實中國的語言辭彙自古就流淌著這樣“曖昧和隱晦”的基因,像以前皇帝逃難,不能叫逃難,而要叫西狩,向西狩獵去了。還有軍隊打了敗仗,也不能叫撤退,而是要說轉進,其實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兒,大家心知肚明,但人家就是不明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