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毛細血管瘤

眼部毛細血管瘤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又名嬰兒型血管瘤,嚴重時病變累及整個眼瞼,造成眼瞼腫脹,上瞼下垂,遮蓋瞳孔,影響視覺發育,發生弱視、斜視。如果眼瞼腫瘤較小、發展較慢或靜止、不影響視力或外觀,可觀察;如果腫瘤較大,或者腫瘤不能自行消退者,根據具體病情,應給予治療。

基本介紹

  • 別稱:嬰兒型血管瘤
  • 就診科室:眼科,腫瘤科
  • 多發群體:嬰幼兒
  • 常見症狀:眼瞼腫脹,上瞼下垂,弱視、斜視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眼部毛細血管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

臨床表現

眼部毛細血管瘤多發生於出生後的3個月以內,隨後的3個月增長較快,尤其是原發於眼瞼皮膚者,有時1~2個月內可波及大部分眼瞼及面頰部,多數患者於1歲之後病變靜止,且有自發消退傾向。本病的症狀和體徵與發生部位和範圍有關,主要分為表層、深層2種類型。
1.表層毛細血管瘤
僅限於真皮內,多發生於出生1個月內,隨後的1個月發展甚快,可單發於眼瞼皮膚,也可多發見於身體其他部位,腫瘤形狀不規則,邊界清楚,稍隆起,呈鮮艷的深紅色,表面有許多小凹陷,如同草莓樣,故名草莓痣或草莓狀血管瘤,病變較小者僅呈點狀,大者可波及全眼瞼及顏面部,以手指壓迫可褪色,手指離去後又恢復紅色,輕度擦傷和搔抓可引起出血,病變自行消退過程中首先血管瘤變薄,中央部出現正常皮膚或放射狀褪色斑,自發消退後一般不影響外觀。
2.深層毛細血管瘤
常侵犯眼瞼深層及眶隔之後,也有少數病例病變限於眶內周圍及中央間隙,多發生於上瞼內側,局部肥厚或扁平隆起,皮膚或結膜透見紫藍色腫物,哭鬧時腫物增大,腫瘤侵犯全眼瞼,肥厚腫大的上瞼下垂遮蓋瞳孔,影響視覺發育,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弱視和斜視,捫診腫瘤表面光滑,邊界不清楚。如果腫瘤累及眶內組織,可以引起眼球突出、眼球移位,嚴重者引起眼球運動障礙。

檢查

1.超聲探查
超聲圖像與組織學改變相對應,毛細血管瘤為一種浸潤性病變,間質少,B型超聲顯示病變形狀不規則,邊界不清楚;間隔和管壁可作為回聲界面,一般表現為多少不等,強弱不一的內回聲,並具有可壓縮性,超聲還顯示腫瘤侵犯範圍和深度,都卜勒超聲顯示瀰漫的彩色血流及快速流動的動脈頻譜圖。
2.CT掃描
皮下毛細血管瘤顯示眼瞼腫脹和密度增高,位於眼球和骨壁之間的病變,輪廓較清,形狀不規則,與眼球分界不清,增強掃描可強化。
3.MRI
T1WI病變顯示為中信號,T2WI為高信號,中高信號區內偶有無信號條紋,有時表現為混雜或斑駁狀信號。

診斷

典型的眼部毛細血管瘤臨床診斷並不困難,但當腫瘤侵及眶內尤其是眼瞼顏色無改變時,診斷比較困難,此時需要藉助超聲、CT和MRI等檢查。

治療

1.自行消退
眼瞼腫瘤較小,發展較慢或靜止,不影響視力或外觀,可以觀察,有時腫瘤會自行消退。
2.局部藥物治療
對於體積不是很大的眼瞼毛細血管瘤,根據具體病情,可以嘗試性採用局部藥物注射治療,常用的藥物主要包括皮質類固醇、硬化劑、某些抗癌藥等。藥物治療,應該關注其可能併發症的發生。
3.冷凍和雷射照射
對於發生在眼瞼表層體積較小的毛細血管瘤,可以採用冷凍或雷射治療。
4.手術切除
手術切除是治療眼部毛細血管瘤主要方法之一。由於毛細血管瘤無明顯包膜,與正常結構界限不清,,徹底切除腫瘤較為困難。根據具體病情,在保留眼部相關組織功能情況下,儘可能對腫瘤組織進行切除,以改善病情,降低其復發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