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流(漢語辭彙)

盲流(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盲流

拼音:mángliú

釋義:

1、為逃荒、避難或謀生,從農村常住地遷徙到城市、無穩定職業和常住居所的人們,稱為盲流入人口,簡稱“盲流”。有歧視色彩和歷史遺痕。

2、在我國特指1953年到1989年30多年間,農業剩餘勞動力或其他擺脫當時戶籍管理自發遷徙到城市謀生的人們。和戶籍管理雙元制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盲流
  • 拼音:mángliú
  • 釋義:沒有目的盲目入流的人
  • :對事物不能辨認
讀音,釋義,詞語分開解釋,相關,

讀音

拼音:mángliú

釋義

1、為逃荒、避難或謀生,從農村常住地遷徙到城市、無穩定職業和常住居所的人們,稱為盲流入人口,簡稱“盲流”。有歧視色彩和歷史遺痕。
2、在我國特指1953年到1989年30多年間,農業剩餘勞動力或其他擺脫當時戶籍管理自發遷徙到城市謀生的人們。和戶籍管理雙元制有關。

詞語分開解釋

: 盲 máng 瞎,看不見東西,對事物不能辨認,如:盲從、盲動、盲目、盲人、盲區。
: 流 liú 液體移動,如:流水、流汗、流血、流淚。

相關

在中國現行戶籍制度中,長期居民可分為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盲流一般為農村戶口持有者。在傳統體制下,農村人口轉入城市是在統一計畫條件下進行的 , 盲流在進入城市後一般無長期正式工作,亦非城市企事業單位雇用之契約工,其生活無可靠來源。5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大量農村人口因貧困流入城市,1953年4月,國務院發出了 《勸止農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首次提出了“盲流”的概念。1956年秋後,農村人口外流到大城市和工業建設重點區域的現象發展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國務院於年底再次發出《防止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並於1957年初對該指示作了補充再次下發。
1959年3月,由於極左路線盛行,餓死人的情況已經大規模發生時,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了一個《關於制止農村勞動力盲目外流的緊急通知》。所有未經許可即離開鄉土、“盲目流入”城市的農民都是“盲流”。這份檔案口氣強硬,不僅要制止農民外逃,而且指示各省、市將“盲目流入”城市和工業礦山地區的農民收容、遣返。產生問題較多地區的外逃飢餓農民被地方政府以“盲流”名義堵截、收容,部分人員餓死在收容站。
改革開放以後,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成為普遍的現象,1989年達到高潮。
產生盲流的主要原因是城鄉差別的存在。中國廣大農村人多地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為加速積累而確定的工農業產品剪刀差制度安排,以及農業政策的不穩與波動常常侵害農民利益,客觀上形成了工業剝削農業、城市剝削鄉村的現實,從而影響和挫傷農民從事農業勞動的積極性;農業生產仍停留在相對簡單的個體化生產階段,抗拒風險能力差,現有生產力水平對自然災害的抗拒能力十分脆弱。這些都是產生盲流的具體原因。盲流影響農業生產和社會治安,增加了鐵路和其他運輸壓力。解決辦法主要是確立三農政策的根本地位,不斷改進農業政策,促進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的現代化建設;大力興辦鄉鎮企業,就地安排農業富餘勞動力,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
盲流是在我國相當長一段時間記憶體在的一種農村人口從城市流入流出的社會歷史現象。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發展,盲流現象出現了新的特點。一方面二元戶籍制度及政策在現代社會擴大了城鄉二元制的差距,給廣大農民及農民工帶來了身份歧視,另一方面也違反了公民的人身權益(如遷徙自由權,公民子女受教育權利、社會保障權居住權等等),應當予以調整乃至廢止。
隨著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及政策的改善及農村生態經濟的興起,盲流現象和盲流待遇也會隨之改善乃至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