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正興(為新中國鈞瓷奮鬥終生的老藝人)

盧正興(為新中國鈞瓷奮鬥終生的老藝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盧正興(1923年5月9日-1987年7月8日):鈞瓷老藝人,漢族,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人,系清末恢復鈞瓷奠基人盧振太曾孫,盧鈞創始人盧天福之孫,仿燒宋鈞高手盧廣文之子,盧鈞第四代唯一傳承人。一生致力於鈞瓷事業,默默無聞,甘於奉獻,新中國成立後為中國鈞瓷研究出10#、20#、21#、39#,40#、47#等鈞釉;1951年,任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新建瓷廠技術顧問;1955年,任洛陽市宜陽縣縣辦瓷廠工會主席;1959年,擔任北京人民大會堂鈞瓷禮品主要燒造者;1977年,任禹州市科技工作者代表大會代表;1979年,從地方國營禹縣神垕瓷廠退休後,被返聘至神垕鎮南大瓷廠擔任廠長;1981年,帶領恢復開封北宋官瓷,且於1984年成功恢復;1982年,出任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第二次理事會代表;1982年,成為中國科協自然科學專門學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正興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鎮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
  • 出生日期:1923年5月9日
  • 逝世日期:1987年7月8日
  • 職業:鈞瓷藝人
  • 主要成就:新中國成立後為中國鈞瓷研究出多種釉方
系清末恢復鈞瓷奠基人盧振太曾孫,盧鈞創始人盧天福之孫,盧鈞燒制高手盧廣文之子,為盧鈞第四代鈞藝傳承人。他為鈞瓷的恢復和發展嘔心瀝血,艱苦奮鬥了一生。不但全面繼承了盧鈞技藝,而且在新中國鈞瓷事業的恢復和發展中不斷創新,為新中國鈞瓷的恢復與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勳。盧正興系盧氏鈞瓷世家第四代傳承人,自幼隨大伯父盧廣同、六伯父盧廣東、其父盧廣文學藝。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下,很快學會了拉坯、配釉、燒成、制匣缽等技術。十幾歲已成為盧氏家族中伯父盧廣東、盧廣華和父親盧廣文的得力助手。
為了提高“盧鈞”技藝,他經常攀懸崖,翻峻岭,風餐露宿,深入山區。曾多次帶領、陪同鈞窯遺址考察先驅的陳萬里、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馮先銘、山東矽酸鹽研究所總工程師劉凱民到魯山、臨汝、磨街、鳩山找原料,挖標本,改進鈞釉、胎配方和燒成方法。同父親盧廣文一起燒制出不少傳世作品,有的可與宋鈞媲美,曾銷往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有的被外商高價收購珍藏。
新中國成立後,盧正興應邀去湖北省鄖西縣新建瓷廠、河南省宜陽縣瓷廠、新安縣瓷廠做技術指導工作。所到之處,其研究陶瓷拚命三郎的精神深受領導和工人們的美贊。多次被評為省、地、縣勞動模範,並被選為工會主席。
盧正興
1955年,周總理指示恢復鈞瓷生產。這年9月,輕工業部舉行全國陶瓷工作會議,會上提出要恢復古代名窯——鈞窯問題,這一訊息讓神垕鎮參與制瓷工作的人看到了新希望。神垕鎮陶瓷合作一社劉保平主任在北京參加完會議後,把盧正興遠在陝西觀音堂的六伯父盧廣東和父親盧廣文請回至神垕鎮陶瓷合作一社主持鈞瓷燒制工作,在盧廣東、盧廣文等老藝人帶領下於1956年3月,燒制出建國後第一窯仿宋鈞瓷。同年,盧正興從河南省宜陽縣被請回到公私合營豫西瓷廠燒制鈞瓷。
盧正興
1958年4月,神垕鎮陶瓷合作一社、神垕鎮陶瓷合作二社、公私合營豫西瓷廠合併為地方國營禹縣神垕鈞瓷廠,由國家投資燒制鈞瓷。根據省工業廳部署,在任堅、劉保平和李志伊的帶領下,集中全省古陶瓷匠師:盧廣東、盧廣文、盧正興、王鳳喜、郗傑、楊書信、丁慶祥等藝人成立“鈞瓷窯變試驗組”,由此拉開了新中國鈞瓷發展的總序幕。
1958年4月14日,國家投資建立地方國營禹縣神垕鈞瓷廠,為配合河南省工業廳集中攻下鈞瓷難關的部署,盧家將燒制鈞瓷的祖傳鈞釉秘方獻出。盧正興和“鈞瓷窯變實驗組”老藝人以盧鈞技術為基礎,苦攻鈞瓷窯變技術難關,用“盧鈞鼓風小窯”和“倒焰窯”連續奮戰55天,共燒221窯次。在盧家所獻秘方和盧鈞燒制方法的基礎上,邊試燒、邊分析、邊改進,對窯爐構造、燒窯操作、釉料配製、匣缽內裝坯密度、墊餅乾濕、甚至炭塊之大小虛實等具體細節都做了周密細緻的研究,這次鈞瓷藝術窯變攻關,為國家燒制出了一批批精美的盧鈞珍品,更重要的是完善了盧鈞工藝,使鈞瓷窯變藝術有了新的突破。
為慶祝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他是鈞瓷禮品的主要燒造者;
1962年,盧廣文去世後,盧正興成了廠里燒窯的頂樑柱。“要使鈞瓷得到更好的發展,咱們就得不斷研究新釉,一定要讓鈞瓷在我們手中燒得更好。”這是盧正興經常說的一句話。他不僅僅是說,更重要的是親身投入到實踐中去。
盧正興為了找原料、挖標本、試驗新釉方,翻山嶺、攀懸崖、風餐露宿是常事。1963年,盧正興在神垕鎮東山靈(龍)泉寺找到兩種“石頭”,分別被命名為“龍紅”、“龍白”;同年,又與技術人員跋山涉水,在禹州市下官寺蘭花山找到銅礦石,配成10、20、21、47鈞釉,燒成的鈞瓷紫里透紅,紅中帶藍,藍中泛青,意境深邃。銅礦石的發現,是鈞釉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為之後的共和國官鈞綻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65年7月,盧正興在方崗鄉石坑大隊栗子溝村角子山下發現一種“石頭”,當地人稱“馬牙石”,於是他冒著驕陽似火的天氣扛起四十多斤重的“石頭”走了二十多里山路回家,當時親戚知道他為搞鈞瓷實驗,家窮四壁,生活緊張,讓正興帶些糧食回家,他笑著說:“拿吃的不如背石頭。”石頭背回家,經過深入研究,他配成39#鈞釉,這種石頭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方解石”。鈞釉研究成功後,正興告訴村里人:“只要肯下力挖石頭,都不愁吃喝了。”如今整個村子伴隨著開採石頭慢慢富裕起來。1974年底,51歲的盧正興繼續翻山越嶺,野外考察,終在禹州市方崗鄉石坑大隊栗子溝村北山上找到一種“紅石頭”,配成40鈞釉,燒成的鈞瓷五光十色、玉潤典雅,後來用於彩瓷釉,效果良好,成為出口瓷中必不可少的釉料,神垕陶瓷廠家至今仍普遍套用,後被命名為“紅長石”。
1975年11月底,廠里研究鈞釉需要一種礦石,年過半百的盧正興自告奮勇去往河南省臨汝縣蟒川公社羅圈大隊桃木溝村的大山里尋找,同當地大隊黨支部書記李錐子一起冒著嚴寒,走遍深山終於找到用於配鈞釉的礦石。他們用凍僵的雙手,從雪堆里把礦石一點點扒出來。由於處在深山中,不通車,雪深路滑,他便毅然用肩膀扛起20多公斤重的石頭徒步走了近30公里才背到臨汝縣城坐上客車到郟縣,之後轉車至神垕家中。回到家,盧正興像個“憨子”似的,渾身是泥,滿臉是灰,換衣服時方知道肩膀上早已磨爛,衣服裡邊的血已經浸透肩膀處的棉襖。
盧正興視鈞如命。廠里老輩人每當提起盧正興背“石頭”的故事,仍是讚不絕口,直翹大拇指。在他們眼裡,盧正興是個實實在在的“憨子”。於是從那時起,盧正興的人生字典中又多了個綽號:“憨子”。
盧正興(為新中國鈞瓷奮鬥終生的老藝人)
1979年,為鈞瓷事業奮鬥了四十多個春秋的盧正興從地方國營瓷廠光榮退休;1980年,他被返聘至南大瓷廠任廠長,領導廠里各項工作;接著是1981年,開封工藝美術試驗廠北宋官瓷研究所多次來信聘請他去主持恢復北宋官瓷這一工作,在此期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富安、《鈞瓷志》主編苗錫錦多次與盧正興研究討論盧鈞未來的發展情況。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盧正興在恢復北宋官瓷研究上躬身實踐,終於在1984年,成功恢復出仿北宋官瓷產品,使失傳八百餘年的北宋官瓷重放光彩,成品經國家古陶瓷專家鑑定,達到北宋水平;
1984年,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仁和機械磚瓦廠多次邀請盧正興前往該地搞為機瓦上釉的實驗;同年6月,上釉成功,10月14日,《河南日報》頭版報導陶瓷專家盧正興(曾用名:盧振興)《潢川縣研製出彩色釉質平瓦》,文中說道:這種彩色釉質平瓦用於古典建築及遊覽區建築層面,散水快,隔熱防潮,為我國建材業填補了一項空白。
盧正興(為新中國鈞瓷奮鬥終生的老藝人)
1985年3月23日,山西省新絳縣澤掌中學綜合廠邀請盧正興前去山西傳授魚肚白釉色。同年7月20日,河南省民眾藝術館邀請62歲的盧正興前往深圳大學藝術中心工作,神垕鎮政府及南大街辦事處領導竭力挽留,正興放棄優厚條件,繼續留在家鄉搞鈞瓷實驗。1986年底至1987年4月,清華大學化學系楊根教授介紹其研究生任向東到神垕,向盧正興學習鈞瓷各種技藝,時值盧正興重病,但他堅持帶領任向東做實驗,傳授鈞瓷配釉、手拉坯、燒制等技藝。
1987年5月,盧正興重病住在河南省腫瘤醫院;1987年7月7日夜晚,他要筆和紙後畫下一隻公雞,一個太陽,一個似像非像的窯爐,寫上一個“6”之後便鬆開了握著筆的顫抖的手。眾人都不解是何意?半夜時分,他忽然坐起來說:“放心吧!明天早上六點我準時去廠里接班。另外釉方是屬於國家的,不準你們私自拿走。”之後就再次少氣無力地叫扶著他躺下。7月8日早晨,鐘錶即將到達六點時,盧正興的雙手緊緊握著身邊妻子和孩子的手,眼角里淌著淚,之後便依依不捨地鬆開了親人的手。
盧正興(為新中國鈞瓷奮鬥終生的老藝人)
盧正興離開了,在他生命結束前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不知如何去解釋,我想不需要解釋,更不用去解釋。這位老藝人的一生,為人忠厚、正直,吃苦奉獻在身前、名譽金錢置腦後;他這一生,搞研究探索有他,評先進優秀很少有他;他這一生,為鈞瓷研究付出了一生,為鈞瓷事業奮鬥了一生,為鈞瓷發展奉獻了一生;他這一生,從不爭權奪利,沒有評大師,沒有戴官銜,從來不擺譜,更不耍名頭。他只是一個老藝人,一個為中國鈞瓷事業鞠躬盡瘁的老藝人,因為在他臨終前一刻還不忘“準時接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