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元愷

盧元愷先生,譜名衍鑣,1920年農曆正月初七生於樂清市清江鎮坎頭下村一個貧苦農家。

盧元愷先生生於動亂的民國初期,年少便痛失怙恃,兄弟姐妹5人皆成孤兒,全家生活陷入困頓之中。幸蒙小芙蓉包宅姑父母憐愛,悉心栽培,將他送至芙蓉橋頭堂國小讀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元愷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樂清市清江鎮坎頭下村
  • 出生日期:1920年
人物生平,求學時期,軍旅生涯,新中國成立後,高尚品德,

人物生平

求學時期

高小畢業後,他年僅15歲,即跟隨朴頭叔公鄭之初先生外出學醫。民國初年醫科卒業的鄭之初先生,曾於1917年回鄉在大荊創辦性善醫院,是樂清歷史上最早的西醫私人醫院。盧元愷先生隨叔公輾轉金華寧波等地,鄭之初先生不僅教他包紮、配藥等醫學知識,還每日定時教他學習拉丁文。在叔公的呵護下,盧元愷先生悟性很高,醫技進步很快。

軍旅生涯

抗戰事發,盧元愷先生從戎成為一名抗日軍醫。一次,在與日寇戰鬥中,由於他救護傷員表現突出,還立過功。因家境貧寒,姐妹弟弟生活無著,作為兄長的盧元愷先生於1943年離開部隊回鄉務農。為謀一家溫飽,他在家種地、斫柴、落塗,還擔過私鹽,什麼活都乾,勉強維持全家生計。一年後,他被聘為虹橋同春醫院醫師,全家生活才稍有轉機。
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合作破裂,又陷入內戰的深淵。芙蓉是個革命老區,是浙南遊擊隊活動頻繁的地方。在這裡,一個偶發事件,成為盧元愷先生人生道路的一次轉折。該鎮後垟村的小鐵匠林啟河,經常為浙南游擊隊修理槍枝,一次修槍不慎,彈傷腦部,生命垂危。受聘在同春醫院的盧元愷先生,聞訊從虹橋趕來搶救,以其高超的醫術,不僅保住了他的性命,並治至痊癒。此事在當地引起轟動,也引起了地下黨組織的關注。後垟村1938年入黨的林宏生同志,受地下黨組織委派到虹橋同春醫院動員盧元愷先生參加地下革命工作。
1946年2月13日晚上,黨組織指派林宏生同志引送盧元愷先生到良園村西首小地名“祖師坦”林余豐(即林立榮)同志家,會見鄭倫、陳式友兩位地區領導人。鄭倫同志,朴頭人,是盧元愷先生的母舅。他笑著說,你來真好,與我們共同參加革命。並決定盧元愷先生在後垟溪邊祠堂開一個診所作為掩護,實際的任務是去雁芙、嶺底等地交通站為隱蔽的同志醫病治傷,以及報告敵情等等。於是,盧元愷先生隨即從虹橋同春醫院辭職,按黨組織的意圖,在芙蓉後垟溪邊祠堂開設了“元愷診所”,為地下游擊隊看病、送信、購藥等等,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當時地下黨所需的藥品,盧元愷先生總是積極支援,每次提藥大都是交通員陳寶林同志。1948年,一次傷病員經過崗根嶺腳,蔡康娒同志派人員去請盧元愷先生,他隨叫隨到,為傷病員換藥治療。據梁德釵等老同志回憶,邱清華、蔡熙等同志經過這個地區工作時有病,盧元愷先生得到通知都及時前去醫治。老前輩陳式友同志生前回憶:“盧工作比較好,我們的傷病員都是他治療,他不但為金強同志治病,次年晚秋時間,傷員經永樂黃邊區轉運到崗根嶺腳,他連夜趕來包紮,治療”。陳式友同志還說:“他利用治療機會,了解到華嶼山(芙蓉後垟)敵人的軍事設施,及時告訴我們。”
盧元愷先生曾在一個回憶材料中寫道:在國民黨清剿的歲月里,母舅鄭倫同志壯烈犧牲,他隨身攜帶的地下黨組織花名冊遺失,這事牽涉到人頭落地。在這時,蔡康娒、林宏生兩同志為大局動員我不要離開後垟。他們說,還有好多傷病員要你關注,其次,芙蓉一帶貧苦人民需要你為他們看病治療,如果一旦發生其他事故,還要搶救。因此,我不為白色恐怖所懼,繼續開設診所為我黨積極服務。
盧元愷先生生前還講敘了一段驚險的經歷:1948年秋,駐紮在良園的浙保四團一位敵兵來我診所買藥途中失蹤,敵人重兵包圍後垟,被捕去民眾四五十人,我也是其中之一,並受到匪部審查。在危急之中,黨組織通過名望紳士蔡履平先生出面保釋,我才得以脫險。……

新中國成立後

陰霾散去,終於盼來了樂清解放。土地改革時,盧元愷先生一家被定為貧農,還在芙蓉後垟村分到了田地。1951年,盧元愷先生應黨組織的安排,到樂清縣人民政府醫務所工作。1952年1月,由組織指派到虹橋接收汪朝宗醫師私辦的珠山醫院,成立虹橋區衛生所,並出任首任所長。此後,盧元愷先生又先後調任柳市、白象、仙溪、清江、芙蓉等區衛生所(院)所(院)長等職,為醫療衛生事業辛勞了一輩子。
1980年,盧元愷先生在芙蓉衛生院光榮退休。他定居芙蓉後垟,仍然熱心為當地民眾治病施藥,熱心老年協會工作,熱心當地的公益事業,深受廣大民眾的敬重和愛戴,被推選為芙蓉鎮老年協會副會長。

高尚品德

忠於職守,默默奉獻,這是盧元愷先生的高尚品德。他身為非黨民主人士,擔任區級衛生所(院)行政職務,總是與黨組織派來的書記配合默契,出色地做好組織交給的各項工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盡職盡責。在開展“除四害”愛國衛生運動,組織醫療隊赴白石、鐘前水庫為民工服務等等,都受到上級的表彰。據《樂清市人民代表大會志》記載,盧元愷先生在1954年首屆樂清縣人民代表大會時,當選為縣人民代表,以後還連連當選多屆縣人民代表。
不計名利,隨遇而安,這是盧元愷先生處世襟懷。他幾乎調過全市各個區級衛生院工作,每次調動,全家租房搬遷。夫人看到人家都有象樣的住房,提出能否買點房子,他總是說:“現在是社會主義,我們還要實現共產主義,今天艱苦一些,把工作做好,將來什麼都會有的。”大約在1960年,盧元愷先生臨時抽調到貿易農場工作,他舉家搬到虹橋瑤岙,除了給農場人員看病外,還種菜種瓜,悠然自得地過起農家生活。他服從組織安排,每到一地,忘我工作,都留下很好的口碑。即使在“文化革命”中戴上“走資派”帽子受到批鬥,他一回到家,倒床便呼呼大睡,毫無牢騷怨言。
醫德高尚,醫術高明,這在當地是有口皆碑。解放前,盧元愷先生曾成功救治林啟河、林忠年等危重病人,病家沿路敲鑼打鼓,送來纏著紅布的“功同再造”和“術起沉疴”的匾額致謝,名噪一時。在各區衛生所(院)工作時,身為所(院)長,每遇危重病人,總是親自救治施藥,化險為夷,深得病家感激。退休後,仍熱心為當地民眾醫治傷病,為病家釋疑解惑。有的看起來患有大病,而在盧元愷先生手上只需花幾角幾分錢就能治好,解除了病痛。特別是醫治少兒疾病,名聲更大,連永嘉、溫嶺、玉環的病人都送過來求治。
丹心濟世名揚杏林,妙手回春譽滿桑梓。這位盧元愷先生就是我的爺爺。在我兒時的記憶里,他總是默默無語,每天為忙於前來看病的人而顧不得吃飯。他對每個人都是那樣慈愛,2010年中秋前夕,他走過91年人生之路,畫上了完滿的句號。盧元愷先生安息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