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清(鼎盛時期的清朝)

盛清(鼎盛時期的清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的史學界及教科書中,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西方傳統史學界亦認同這種說法,或稱這段時期為"High Qing",[1]即清朝高峰時期。在此期間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但因制度僵化,閉關鎖國,使得這一局面無法長久。

基本介紹

  • 本名:康熙乾隆時期
  • 字號:康乾盛世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帝都
  • 主要作品:大清巔峰
  • 主要成就:為後世統一中國奠定基礎,推進歷史進程。
康乾時期,財政增加,學術文化,人口增長,閉關鎖國,工業阻礙,經濟下滑,工業倒退,農業發展,盛世疆域,盛世人口,盛世文化,盛世吏制,政治制度,對外關係,盛世原因,盛世表現,國家統一,人口增長,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盛世饑荒,

康乾時期

康雍乾時期(1662~1795),中國封建經濟高度繁榮,農業生產有較大提高,手工業、商業等也獲得長足發展;政治上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矛盾相對緩合,秩序比較穩定,國力臻於鼎盛;文化上承上啟下,繼往開來,進入了總結期;軍事上平定了叛亂,打擊了侵略,維護了統一。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發展到頂峰。史稱康乾盛世。
雍正圖冊

財政增加

康乾時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在很大程度是因為這個時期的經濟創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奇蹟:它在承受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壓力(在盛世時期,中國人口從1億增至3億)的同時,滿足了清廷日益增加的財賦需求,並使經濟發達地區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在康乾時期,政府財政收入在長時期內保持了較高增長,戶部存銀大幅度增加,像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戶部存銀達7182萬兩,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的兩倍有餘。財政收入增加,使清朝得以發動多次戰爭消滅分裂勢力,維護國家統一,抵禦外來侵略,並組織大規模的文化建設工程,推動中國學術文化的繁榮。與繁榮的社會形勢相適應

學術文化

康乾時期的學術文化表現出全盛之世特有的恢宏氣象,以考經證史為重要特色的漢學興起,推動著學術向集大成方向發展。康乾時期古籍研究、整理所涉獵的範圍異常廣泛,包括經學、史學、天文、古算、地理、農學、醫學等方方面面,從比較寬廣的範圍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當然,古籍整理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眾所周知的《四庫全書》。由紀昀等人在此基礎上撰寫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考古必衷諸是,持論務得其平”,反映了18世紀中國學術的最高水平,文化上的標誌是康熙至乾隆年間《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的編撰。同時,清朝的領土幾經擴張,大大超過了前朝。

人口增長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現在人口的增長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國人口突破一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 有人將此歸結為清朝統治者勤政的結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進的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在全國推廣的結果

閉關鎖國

在此期間,清朝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學東漸;對內大興“文字獄”。所以有人認為,正是“康乾盛世” 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西方,是不值得稱頌的。
乾隆圖冊
一種觀點認為,“康乾盛世”是騙人的,是中國部分歷史學者無視歷史、自欺欺人的說法。在康熙年間,對俄作戰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就割讓領土,如果是盛世卻割讓領土真是匪夷所思。無獨有偶,同樣處於“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間,也簽訂了割讓領土的《恰克圖條約》。而且在康雍乾三個皇帝在位期間,他們做了什麼?製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獄慘案,康乾數次下江南奢靡遊玩,自雍正起又耗盡民脂民膏修建圓明園。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發展,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侵略者已是堅船利炮,而清朝軍隊卻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這個地步,真是無恥之尤。康熙年間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潛書》里提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他親眼看到山西婦女多無褲可穿,而“吳中之民多鬻子女於北方”。而乾隆時期的英國使者馬嘎尼來華期間,記載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都是蓬頭拓面,衣杉襤褸,因此他形容滿清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中國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蠻人”時代(見馬戛爾尼的中國行記)。

工業阻礙

棉桑等經濟作物只準種在“不可以種植五穀之處”。糧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況工商。滿清皇帝認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多次表示“招商開廠……斷不可行”,“礦廠除嚴禁之外,無二議也”

經濟下滑

但是所謂的康乾盛世是個什麼情況呢:
1.古人的記載:
明末清初平民思想家唐甄在康熙四十年的盛世是這樣概括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的:
(根據日本學者研究,康熙中期是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時期,從此以後在人口壓力下,中國的人均GDP開始一路下滑)清興五十餘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賤而艱於食,布帛賤而艱於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貲,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為家,是四空也。
金錢,所以通有無也。中產之家,嘗旬月不觀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百貨皆死,豐年如凶,良賈無籌。行於都市,列肆琨耀,冠服華腆,入其家室,朝則熄無煙,寒則蜷體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於遠方,男之美為優,惡者為奴。女之美為妾,惡者為婢,遍滿海內矣。
乾隆朝詩人魏來朋的《鬻子行》寫道:
濰北邑當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煙。無麥無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懸。膝下嬌兒莫能蓄,百許銅錢即便鬻。但令得主免飢餓,寧甘下賤為人仆。交錢交兒說分明,錢交兒不隨人行。翁亦無奈強作色,驅之使去終不能。望兒揮手頻頻打,旁觀誰是解救者?頻打頻來懷中藏,兒聲長號翁如啞。
2.西人的回憶
明末西方傳教士還在讚揚中國物產極為豐富,物質生產能力遠勝歐洲,聲稱"大明人"是"衣飾華美,風度翩翩".而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乾隆時期的出使日記中卻說:
“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四章第一節。〕在馬戛爾尼眼中的康乾盛世是這樣的..."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善襤褸甚至裸體","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
3.一些有良知的歷史學家的記載
山西產好鐵,滿清就向山西的冶鐵戶征鐵,所征之數不斷增加。雍正時征2.5萬斤,乾隆時增加到5萬斤,嘉慶時又增加到20萬斤。征鐵給的鐵價、腳費不到市價的1/6,近於掠奪!潞安府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絲織業中心,潞綢精美,被滿清列為貢品,每年派造的數量,大大超過機戶的承受力。明朝盛時,潞安府有機織1.3萬多張,明朝派造3000匹。經過明末戰亂,清代僅剩織機300張,居然還是派造3000匹,致使“機戶支價賠累,蕩產破家”,逃亡的不少,但滿清朝廷並不因此放棄派造,直到機戶完全逃光,潞綢在歷史上消逝,才算停止。
松江棉紡織業的發展,使松江成為明朝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蘇松財賦半天下”,蘇州松江兩府的田賦位居全國榜首,其上繳中央的錢糧總額超過了浙江全省。當時松江的面積是蘇州的十分之三,而賦稅額卻是蘇州的一半,因此,在明代,松江的賦稅額為全國最高。然而松江的棉紡織業到清代開始退步,葉夢珠在《閱世編》中說:明朝“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計,少亦以萬計”,而到了清朝,“標客巨商罕至,近來多者所挾不過萬金,少者或二三千金,利亦微矣。”令:"聞開礦之事,甚無益於地方,嗣後有請開採者,悉不準行"。對於不能封閉的冶鐵廠,則抽十分之二的重稅。到乾隆時,全國合法的鐵礦廠只有九十三處了。
第一個對康乾盛世提出質疑的人大概是魯迅,他看了外國人的一些記載,懷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獄吹出來的.康乾盛世的工業總產量其實不及明末萬曆年間。

工業倒退

大家都知道宋朝工商業極為發達,而明朝則有進一步發展,鐵產量為北宋的兩倍半,棉布取代麻布成為紡織品的主流產品.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手工業,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工業產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農業發展

清朝前期的100多年裡,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耕地先表現在荒地的大量開墾、耕地面積的擴大。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耕地面積為526萬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統計數字,達到851萬頃;到1725年(雍正年),全國耕地面積為526萬頃;農業種植方法的進步,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廣東部分地區收穫早稻以後,又插晚稻;收穫晚稻以後,再種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江西土薄,早稻收穫以後不能續種晚稻,就種蕎麥,一年兩熟。由於南方多熟種植的推廣,每年可增產糧食60多億公斤。
清朝時候,專門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民增多了。北京郊區的菜農,利用“火室”、“地窖”等設備,在冬季栽培韭黃黃瓜等新鮮蔬菜,拿到市場上出賣。乾隆年間,原來不種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區,栽培棉花的占十之八九。清朝前其,甘蔗種植遍及東南沿海各省。廣東一些地方種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頃連成一片,遠遠望去像蘆葦一樣。
清朝時期,人口的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馬鈴薯的推廣。玉米、番薯、馬鈴薯等多種農作物從明代就自美洲經南洋輸入。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貯藏、加工法。講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種、扦插、窖藏乾藏等技術,是最早系統介紹番薯種植法的著作。此後清人陳世元撰《金薯傳習錄》,記述了冷床育苗,包世臣《齊民四術》中記述了翻蔓技術,番薯種植技術逐漸完善。但是番薯等高產作物也有其弱點:營養低且單一、味道差,可深加工的價值少。作為一時的救急尚可,長期為主食必然導致人的營養不良,“面如菜色”,身體素質大幅下降,也必然影響人的正常智力發育。經過清初到中葉100多年的興旺蓬勃,“番薯盛世”也就終於走到了盡頭。

盛世疆域

國家統一,在中國歷史上是至高無上的基本原則。然而與唐、元幾代不同,在清代,統一問題,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和中原地區中央政府的關係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像北方遊牧民族,自準格爾葛爾丹一統漠西,即在中亞一帶建立相對統一的政權組織,與中原地區相抗衡。康熙有過不徹底的短暫的大一統,但不久即被分裂,繼之而起的雍正,又對新疆出現的分裂苗頭不加重視。只是到了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一統新疆為標誌,才勉強恢復了前幾代的疆域,所謂的“康乾盛世”從此達到了繁榮的頂峰,即所謂“鼎盛”、“全盛”時期。學者王鳴盛在《平定準噶爾賦》讚揚清廷:“天祚神聖,六合雍和;中外?福,寰宇一家。文軌齊於要荒,聲教訖於幽遐”,即是對這種表面繁榮景象的歌頌。然而為了這所謂的“鼎盛”,康雍乾三代卻付出了極高的代價,甚至弄到康熙駕崩時整個國庫只剩下50萬兩白銀的尷尬境地。這就是康熙時代戰爭頻繁帶來的後果。而號稱“十全武功”的乾隆,其後期更是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財政黑洞。

盛世人口

康乾時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在很大程度是因為這個時期番薯等高產作物的推廣,養活了大量的人口,創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奇蹟:然而事實上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口爆炸(在盛世時期,中國人口從1億增至3億)這就給後來的工業化埋下了禍根,使得中國後來的工業化時期人口失去了增長的空間,從而嚴重製約了工業化進程。

盛世文化

清初的文人學者,不滿清統治者的民族壓迫和專制統治,較普遍地存在反對清廷的民族思想,有些人還有進步的民主思想。這時期的詩文作家,即以抱有這種思想的明遺民為主體。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人是這時期最傑出的思想家和學者。他們的散文,以深厚的功力,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思想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超越晚明散文的成就,顯示了嶄新的面貌;他們詩歌的風骨亦高。重要的遺民詩人,還有歸莊吳嘉紀閻爾梅錢澄之、屈大陳恭尹等。遺民詩的重要主題,是反映民族矛盾,表現愛國思想;閻爾梅錢澄之吳嘉紀又較多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和階級矛盾。在風格上,也各有特色。
康乾盛世圖冊
康熙後期,統治鞏固,文士又多是在清朝成長的,其身世與明遺民不同。這時期的詩歌,就不再以表現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為主,而是致力於藝術技巧的追求,內容以抒情弔古和模寫山水為主。著名詩人有施閏章宋琬查慎行趙執信等。王士□為神韻派領袖。查慎行詩刻劃精工,成就較大。趙執信則比較注重反映現實。長篇小說在本時期放射出特有的巨大的光彩,這就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與雪芹的《紅樓夢》兩部巨著的出現。《儒林外史》對八股取士的封建考試制度的摧殘人才,進行了全面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它雖採用誇張的手法,卻體現“諷刺的生命是真實”的深刻的現實性。它的具有幽默感而又樸素的語言藝術,也能做到“戚而能諧,惋而多諷”,富有含蓄性。它是中國古代成就最高的長篇諷刺小說。《紅樓夢》通過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和賈府由盛到衰的故事情節,反映了官僚地主生活的腐朽,表現了具有叛逆性格青年的民主思想與傳統意識形態的衝突,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趨勢。它通過對日常生活瑣事和人物內心世界的提煉描寫,塑造了一大群具有深刻典型意義而又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刻畫細膩,氣氛濃郁,語言優美多姿。它以思想和藝術的偉大成就而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短篇文言的筆記小說,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新齊諧》等,成就都不及前期的《聊齋志異》。

盛世吏制

1.悲劇之源:“盛世”表象下的危機
所謂康乾盛世其實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時代。這種悲劇色彩從兩個方面可以清楚看出:一是從18世紀末年以後,社會危機不斷爆發,昔日表面上繁榮一時的清朝社會很快陷入蕭條冷落的“中衰”之中:民眾反抗不斷,自然災害頻仍,官僚腐敗盛行,政府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國與民皆患貧,奸偽日滋,禍亂相繼,士習益漓,民心益競,其由來也甚漸,其訊息也甚微”,乾隆等人孜孜以求的“持盈保泰”隨之成為泡影;二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繁榮表象中,中國落後於西文世界發展水平成為定局,控落後挨打的悲慘命運實際上是在康乾盛世時期最終鑄定的。導致清朝盛衰之變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清朝統治者無能,也不可能處理好關係到清代社會發展前途與命運的三個關鍵問題:一是政治腐敗,二是制度落後,三是對外關係。
2.腐敗愈演愈烈
政風好壞,從來都關係到朝代興亡,盛衰隆替。清朝統治者對政風一直不大重視,很少真心想法保持官僚隊伍的廉潔與勤政。康熙時代企圖通過皇帝親作表率,宣傳理學說教提高統治階層的道德素質。雍正則一方面妄圖通過養廉銀減輕腐敗,另一方面採取嚴刑酷法,懲治貪官污吏。這些措施在當時收到了一定的抑止的效果。
康熙時代,宰相明珠,索額圖所貪污錢財遠超號稱明朝最大貪官的宰相嚴嵩數十倍,而康熙卻幾十年來對他們的行為視而不見。雍正時代,即使在表面的高壓下,由貪污導致的考場舞弊事件依然層出不窮。到乾隆中葉以後,局勢更加混亂,官僚隊伍的腐敗一發不可收拾,“大抵為官長者廉恥都喪,貨利是趨”,不但中下級官員紛紛貪污受賄,而且像大學士和申這樣位至“宰輔”,深受皇帝信重的高級官僚,也營私舞弊,貪贓枉法,且貪污之巨大可謂空前絕後。儘管乾隆有時也厲行懲處,誅殺不少貪官(其中包括不少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僚),但收效甚微,“誅殛愈眾而貪風愈甚,或且惴惴懼罹法網,惟益圖攘奪”刻剝,多行賄賂,隱為自全之計“。乾隆時期政治腐敗愈演愈烈,除了專制獨裁政體自身的局限外,還和皇帝本人縱情享樂,以及朝廷不能根據形勢需要及時調整政府與官僚利益分配關係有關。此外,清廷懲貪寬嚴脫節,法務部門不能秉公執法也大大加重了腐敗的程度。
腐敗必然導致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引發盛衰之變,導致社會動盪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政治腐敗,而不可能是一些人所鼓吹的政治異己的煽動和策劃,或嚴重的自然災害。原因很簡單,如果普通百姓能安居樂業,那么少數人的煽動不可能使他們輕率地拋棄家產,鋌而走險;如果統治者仍具有清醒的頭腦,官僚隊伍仍保持著嚴密的組織性和行政效力,那么,它更不會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消極救災,以致自然災害“趨饑民為盜賊”。因而,繁榮能維持多久,統治能否長期保持穩定,關鍵取決於政權自身的狀況。

政治制度

合理的上層建築是社會協調發展的保障。而滿清統治中原實際上是一種制度上的倒退。圈地運動”更是破壞了生產力。軍機處的設立使得帝王獨裁統治更具操作性,嚴重地加強了君權。民族歧視下的官僚制度。“攤丁入畝”的稅制改革牢牢地將農民固定在貧瘠的土地上,無疑等於扼殺了任何工業革命的苗頭。科舉本來是文明的一大產物,可是到了康乾時代,科舉卻只剩下八股文這么一個空殼。不合理的科舉制度導致了更加不合理的官僚體系。滿清的軍制更是可憐,雖然吃過高科技武器的大虧,(太祖皇帝死於大明的紅夷大炮)卻還是不開竅,盲目堅持“騎射為本”。拋棄火器而抱著冷兵器不放,以至於200年後火器水平還趕不上200年前的明軍。(太平軍破武昌後挖出200年前明朝所造大炮竟然打得清軍大敗。)由此可見,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不過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回光反照。

對外關係

康乾時期中國社會所處國際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在西方世界,產業革命爆發,啟蒙運動風行,資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湧,歐洲列強憑藉自己強大的綜合力量,力圖按自己的意志重新改造世界,相形之下,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國際地位正日漸衰落。
儘管康熙曾經以濃厚的興趣積極向傳教士學習天文數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乾隆及其皇子也對外國的科學發明產生過相當的興趣,對西洋的軍艦尤其印象深刻,而清遷“欽天監用西洋人,累進為監正、監副,相繼不絕”,但是,面對西方列強侵略的嚴重危險,沙俄對中國領土的侵略,對分裂勢力的支持,清朝統治者卻不知道採取措施加強對陸疆的防禦。而對海上殖民勢力的威脅,清朝也缺乏準備。面對海上殖民勢力的不斷進逼,卻不知道好好整軍備戰,而忙於修圓明園,安於享樂。
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清朝統治者的處理是十分簡單而又愚蠢的,那就是儘量減少和西方的往來,康熙曾說:“通海口子甚多,此時無礙,若千百年後,中國必受其害矣”。於是在厲禁天主教傳播以後,又實行嚴格的限關政策,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利之所在,瑕釁易滋”,於是更定章程,千方百計將洋船限制在廣州。隨之而來,中西交流減少了,大清帝國雖然憑藉表面繁榮的形勢,遼闊的領土,眾多的人口,在短期內保持住了作為東方大國的虛假形象,但它和已開發國家的距離已經越拉越大。雖說中國的落後不始於清朝,但說清朝統治者所推行的閉關政策加快了落後進程,加深了落後程度無論如何是不過分的。故當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時,他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清朝的衰落,將之視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預言它遲早會“不再有紀律和安全”,“英國從這一變化中將比任何其他國家得到更多的好處”。果然,“康乾盛世”結束後不到半個世紀,鴉片戰爭就爆發了,中國隨之陷於喪權辱國的苦難深淵。
“康乾盛世”的結束,在事實上告訴人們:封閉的傳統、文化形態、經濟模式雖然可以造就出虛假繁榮的景象,但卻無法克服自身固有的歷史局限,無法擺脫盛衰之變的惡性循環,更無法應付充滿競爭的世界一體化浪潮。中華民族要走向復興,必須在批判封建傳統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盛世原因

“康乾盛世”的出現與康、雍、乾三帝的勵精圖治,採用一系列民族團結政策有著密切的關係。
康熙每天早晨都要進行“御門聽政”,與大臣們商量國家大事,數十年如一日。雍正時期為了平定準格爾叛亂的事務,設立軍機處。此後軍機處成為皇帝處理朝政的樞紐機構。皇帝每天上午與軍機大臣會商要務、批閱奏報成為制度。
在民族政策上實行因俗而治。康乾六下江南、尊孔重道、拜祭孝陵、題匾刻碑,以籠絡漢族士大夫,緩和滿漢民族矛盾。康熙考慮到蒙古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習慣,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以打獵為名去那裡接見蒙古王公。1771年,乾隆時,土爾扈特部不堪沙俄壓迫,在清政府的感召下,衝破重重險阻回到祖國。在西藏問題上,清政府尊重少數民族信仰,扶持黃教,順治時冊封達賴,康熙時冊封班禪,乾隆時確立“金瓶掣籤”制,以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這些政策對我國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產生深遠影響。

盛世表現

國家統一

清朝在平定南方明朝殘餘勢力後,康熙時平定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隨後,康熙派施琅出兵台灣,迫使鄭氏割據政權歸降,統一台灣。康熙在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後,通過烏蘭布通和昭莫多戰役收復內外蒙古,乾隆時出兵伊犁,徹底平定準格爾部分裂勢力,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人口增長

明末清初,番薯、玉米和馬鈴薯等高產作物的傳入和康熙“聖世滋丁,永不加賦”的政策有力地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人口迅速從1.4億增長到3億。
人口的增長河糧食作物的引進,推動了人口遷徙,促進了西部和邊疆地區的開發,加強了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繫。但人口的過度增長,導致人多地少、過度毀林造田,自然環境的破壞,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業化的發展。

經濟繁榮

康乾盛世圖冊
農業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促進了城鄉經濟的繁榮。18時,農村市鎮數量大幅增加,大城市居世界之冠,中國經濟實力和財政儲備各達到歷史巔峰。

文化昌盛

在康乾時代,清王朝完成一系列大型文化工程:《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文學上的成就有曹雪芹的《紅樓夢》和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戲劇上有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建築上有融會中西建築藝術的圓明園河承德避暑山莊等一批皇家園林。

盛世饑荒

康熙元年,吳川大飢。二年,合肥飢。三年春,揭陽飢。秋,交河、寧晉飢。四年春,曹州、兗州、東昌大飢。夏,惠來飢。秋,懷遠飢。冬,烏城飢。六年,應山飢。七年,無極大飢。十年夏,海鹽大飢。秋,臨安、東陽大飢。十一年,永康、峽江、大冶飢。秋,遂安、湯溪大飢。十二年,樂亭大飢。十三年春,興寧、鎮平、京山大飢。十四年,東光飢。十五年春,大冶飢。夏,連平飢。十六年春,嘉應州大飢。夏,鄖縣、鄖陽、鄖西大飢。十七年秋,曲江飢。十八年春,真定府屬飢。夏,興寧、長樂、嘉應州、平遠飢。秋,無為、合肥、廬江、巢縣、博興、樂安、臨朐、高苑、昌樂、壽光大飢。冬,滿城飢。
十九年春,江夏大飢。夏,大同、天鎮飢。冬,萬泉、遵化州、滄州飢。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飢。二十一年春,桐鄉飢。冬,信宜、真定、保全州飢。二十二年春,宜興飢。秋,單縣飢。二十三年春,濟寧州、剡州、費縣飢。秋,巴縣、江安、羅田飢。二十四年春,沛縣飢。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飢。冬,★城大飢。二十六年,博興大飢。二十七年秋,蔚州飢。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飢。夏,潛江大飢。秋,龍門飢。二十九年夏,黃岡、黃安、羅田、蘄州、黃梅、廣濟飢。秋,襄垣、長子、平順飢。三十年春,昌邑飢。秋,順天府、保全州、真定飢。三十一年春,洪洞、臨汾、襄陵飢。夏,富平、盩厔、涇陽飢。秋,陝西飢。三十二年夏,慶陽飢。秋,湖州飢。三十三年,沙河飢。三十四年,畢節飢。三十五年夏,長寧、新安、★城飢。秋,大埔飢。三十六年夏,廣寧、連平、龍川、海陽、揭陽、澄海、嘉應州大飢。秋,慶元、龍南、潛江、酉陽、江陵、遠安、荊州、鄖西、江陵、監利飢。
三十七年春,平定、樂平大飢,人相食。夏,濟南、寧陽、莒州、沂水大飢。三十八年春,陵川飢。夏,婺源、費縣飢。秋,金華飢。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飢。四十年,靖遠飢。四十一年春,吳川大飢。夏,沂州、剡城、費縣大飢。冬,慶雲飢。四十二年夏,永年、東明飢。秋,沛縣、亳州、東阿、曲阜、蒲縣、滕縣大飢。冬,汶上、沂州、莒州、兗州、東昌、鄆城大飢,人相食。
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飢,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東平大飢,人相食;武定、濱州、商河、陽信、利津、霑化飢;兗州、登州大飢,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縣、高密、膠州大飢,人相食。四十四年,鳳陽府屬飢。四十五年春,漢川、锺祥、荊門、江陵、監利、京山、潛江、沔陽、鄖縣、鄖西飢。四十六年秋,東流、宿州飢。四十七年,平鄉、沙河、鉅鹿飢。四十八年春,無為、宿州飢。夏,沂城、剡城、邢台、平鄉飢。秋,武進、清河飢。四十九年,阜陽飢。五十年,通州飢。五十一年,古浪飢。
五十二年春,蒼梧飢,死者以千計。夏,長寧、連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飢。五十三年春,陽江飢。冬,漢陽、漢川、孝感飢。五十四年夏,臨榆飢;遵化州大飢,人食樹皮。五十五年春,順天、樂亭飢。五十六年春,天台飢。五十七年,廣濟飢。五十八年春,日照飢。夏,靜寧、環縣飢。五十九年春,臨潼、三原飢。夏,蒲縣飢。六十年春,平樂、富川飢。夏,邢台飢。秋,鹹陽大飢。冬,兗州府屬飢。六十一年夏,井陘、曲陽、平鄉、邢台飢。夏,蒙陰、沂水飢。秋,嘉興、金華飢。冬,懷集飢。
雍正元年夏,通州飢。秋,嘉興飢。二年春,蒲台大飢。夏,樂清、金華、嵊縣飢。冬,英山飢。三年夏,順德、膠州飢。冬,惠來飢。四年春,嘉應州飢。秋,澄陽江飢。五年冬,江陵、崇陽飢。七年,壽州飢。八年夏,肥城、武城飢。冬,銅陵大飢。九年春,肥城大飢,死者相枕藉;莒州、范縣、黃縣、招遠、文登飢。夏,章丘、鄒平大飢。冬,濟南大飢。十年,崇明、海寧飢。十一年冬,上海、嘉興飢。十二年秋,武進大飢。十三年秋,慶遠府屬大飢。冬,垣曲飢。
乾隆元年夏,海陽飢。三年秋,平陽飢。四年春,葭州飢。夏,碭山飢。五年,鞏昌、秦州、慶陽等處飢。六年,甘肅隴右諸州縣大飢。七年春,山陽飢。夏,宜都飢。秋,亳州飢。八年春,南昌、饒州、廣信、撫州、瑞州、袁州、贛州各府大飢。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縣飢。九年,高邑大飢。十年,正定、贊皇、無極、★城、元氏等縣飢。十一年春,霑化飢。夏,慶雲、寧津飢。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樂、安丘、諸城、臨朐飢。十三年春,曲阜、寧陽、濟寧、日照、沂水飢。夏,福山、棲霞、文登、榮成飢,棲霞尤甚,鬻男女。
十四年春,安丘、諸城、黃縣大飢,餓殍載道,鬻子女者無算。十五年秋,廣信飢。十六年春,福山、棲霞飢,民多餓死。夏,南昌、廣信飢。冬,建德飢。十七年春,全州飢。夏,同官、洵陽、白河飢。冬,房縣飢。十八年春,慶元飢。秋,鄖縣飢。十九年,羅田飢。二十年,溧水、通州飢。二十一年春,青浦、東流、湖州、石門、金華飢。夏,沂州、武城飢。冬,濟南府飢。二十二年夏,博白飢。秋,掖縣飢。二十三年春,翁源、蒼梧飢。夏,日照飢。二十四年秋,隴右諸州縣大飢。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長子、長治、和順、天門飢。二十六年,江夏、隨州、枝江飢。二十七年春,濟南飢。夏,棗強、慶雲飢。
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飢。二十九年秋,東光大飢。三十年春,桐廬飢。秋,吉安、廣信、袁州、撫州飢。冬,威遠飢。三十一年,濟南、新城、德州、禹城飢。三十二年冬,池州大飢。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飢。三十四年,溧水、太湖、高淳飢。三十五年,蘭州、鞏昌、秦州各屬大飢。三十六年夏,會寧、肥城大飢。秋,新城、寧陝
飢。三十八年秋,文登、榮成飢。三十九年秋,秦州、鎮番大飢。四十年,溧水、武進、高郵、南陵大飢。四十二年秋,陸川飢。
四十三年,全蜀大飢,立人市鬻子女;江夏、武昌等三十一州縣飢。四十四年春,南漳、光化、房縣、隨州、枝江飢。夏,秦州屬飢。四十五年秋,江陵、保康飢。四十七年,灤州、昌黎、臨榆飢。四十八年春,黃縣飢。秋,綏德州飢。四十九年春,葭州飢。夏,來鳳飢。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隨州、枝江大飢,人食樹皮。夏,章丘、鄒平、臨邑、東阿、肥城飢。秋,壽光、昌樂、安丘、諸城大飢,父子相食。
五十一年春,山東各府、州、縣大飢,人相食。五十二年,臨榆大飢。五十三年秋,文登、榮成飢。五十四年夏,宜都飢。五十五年秋,禹城飢。五十六年,邢台等八縣飢。五十七年,唐山、寧津、武強、平鄉飢,民多餓斃。五十八年春,常山飢。五十九年,清苑、望都、蠡縣飢。六十年春,蓬萊、黃縣、棲霞飢。夏,麻城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