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胃化瘀湯

益胃化瘀湯

慢性萎縮性胃炎或伴異型增生者,症見胃脘痞滿、隱痛、灼熱、嘈雜,納呆食少,噯氣、吐酸,口乾,睏倦乏力,心煩少寐,大便秘結,消瘦,舌質紫暗,舌苔黃少津,脈沉細。證屬脾胃氣陰虧虛、氣滯絡瘀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益胃化瘀湯
  • 組成:太子參20克,麥冬10克
  • 功能:養陰益氣,理氣化瘀。
  • 用法:每日1劑,水煎500毫升
組成,功能,用法,方解,加減,臨床運用,

組成

太子參20克,麥冬10克,石斛12克,半夏10克,黃連6克,枳實15克,刺蝟皮15克,沒藥10克,徐長卿12克,佛手10克,砂仁5克(後下)。

功能

養陰益氣,理氣化瘀。

用法

每日1劑,水煎500毫升,分早、晚2次空腹溫服

方解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屬於中醫“胃痛”、“痞證”範疇,現代研究表明CAG發生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有密切關係,HP臨床表現類似濕熱毒邪,許多患者隱性感染後經較長時間才發病。濕熱毒邪蘊結於胃,灼傷胃陰,滯脾礙胃,損傷脾氣,胃絡枯澀不暢,故致氣陰兩虛,氣滯絡瘀,甚至瘀而為積,出現異型增生。《類證治裁》指出:“胃脘痛,初痛邪在經,久痛必入絡”,“經主氣,絡主血也”,說明痛久入絡,胃腑絡脈受阻,胃黏膜長期失於氣血濡養,加之病理產物毒素作用而致相應的病理變化,病情遷延難愈。久病必虛,久痛入絡與CAG的發病機制具有密切的相關性,氣陰兩虛,氣滯絡瘀型是CAG最多見的證型,滋陰益氣,理氣化瘀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本治法,也是防治胃癌前病變的重要環節。益胃化瘀湯中君藥太子參甘、微苦,性微寒,歸脾、肺經。主要功效為補益脾胃,益氣生津。臣藥麥冬養陰益胃,清心除煩;石斛甘涼滋潤,生津養胃,這樣通過滋養潤澤的藥物以滋養胃陰潤燥土,恢復胃喜潤降生理特性。佐使藥半夏、砂仁和胃降逆,氣降則津自布;佛手、沒藥疏肝行氣,活血止痛;黃連清熱化濕,可殺滅HP。黃連配半夏、枳實,寒熱並用、辛開苦降、消痞散結。又加刺蝟皮化瘀止痛,收澀制酸,徐長卿加強止痛效果。全方合用具有滋陰養胃,健脾益氣,行氣散瘀止痛之效,且可殺滅HP,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加減

脘腹脹滿,呃逆明顯者加蘇梗10克,檳榔10克,枳殼20克,炒萊菔子15克;氣滯噯氣頻作者加旋覆花10克(包煎),蘇梗10克,沉香3克,柿蒂15克;噁心嘔吐者加小半夏湯,蘇梗10克,藿香10克;熱者配竹茹10克,寒者配乾薑10克;咽乾、口唇燥者,為肺胃陰虛,加沙參10克,玉竹10克;大便乾結難解者加增液湯;腹脹排便不暢者配厚朴8克,檳榔10克;燥結者加芒硝9克(兌化)。

臨床運用

本方臨床套用已近20年,經臨床觀察,慢性萎縮性胃炎服用3個月,伴異型增生者服用6個月,療效顯著,未見不良反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