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皮影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皮影戲是流傳於全國各省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並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華陰老腔)皮影戲(華縣皮影戲)皮影戲(四川皮影戲)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影戲
  • 流行地區:中國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道具:影窗、影人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社會價值,

歷史淵源

皮影戲的形成時代尚無確考,但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它至晚在宋代已經成熟和盛行,東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戲藝人已有董十項重愚五、趙七、曹保義等9人。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畫中有一幅蘭辨腿碑《影戲圖》,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當時山西皮影演出的實況。經過宋、金、元、明四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流行全國各地的皮影戲在清代呈現出繁榮局面。
皮影戲
皮影戲

文化特徵

皮影戲雖然種類繁多,但區別主要在聲腔和劇目方面,至於影人製作和表演技術則大同小異。影人一般是先將牛皮或驢皮、羊皮颳去毛血,騙永加工成半透明狀後再刻制上彩,其雕繪工藝講究刀工精緻,造型逼真。影人一般分頭、身、四肢等幾部分,均為側影,頭部附有芝陵罪盔帽,身部、四肢皆著服飾,塗油彩後用火磚烘烤壓平即成。演出時將影人的頭插於身部,身與四肢相接,漿連幾樂同時在身部和兩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危朵乃除了人物造型外,還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
道具主要為影窗,俗稱“亮子”,一般葛膠試高3尺,寬5尺,最高不過4尺,寬不過6尺,以白紙作幕,以便單人操作。其次為油燈一盞,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動作。
皮影戲
皮影戲表演

社會價值

皮影戲是我國重要的民間傳統藝術,近年來由於現代影視藝術的衝擊,觀眾和演出市場日益減少,許多皮影戲面臨消亡的危險,亟待搶救與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