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清朝拴板腔皮影藝人)

王慶(清朝拴板腔皮影藝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慶,是中國傳統技藝皮影的繼承人。

早在順治年間,就有關王慶皮影在民間的流傳,自唱自演,廣受人民的好評。

基本介紹

  • 本名:王慶
  • 別稱:皮影人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陝西岐山
  • 主要作品:拴板腔皮影
  • 主要成就:組織創辦王慶皮影班
王慶皮影,歷史,表演形式,藝術流派,社會評價,

王慶皮影

王慶,陝西岐山縣馬江鄉人。拴板腔皮影藝人(疑即弦板腔)。約在順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元年(1662)間,組織創辦王慶皮影班,約50年左右,系“拴板腔”劇種,能自演、自唱、主抱本。

歷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興於唐宋,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表演形式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有時用方言),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幕布,觀看一種平面人偶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場面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

藝術流派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陝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隴東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眾多流派。有沔陽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等。
河北、北京、東北、山東一帶的各路皮影唱腔,雖同源於冀東灤州的樂亭影調,但各自的唱腔分別在京劇、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間歌調的滋潤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暢的平調、華麗的花調、淒哀的悲調不一而足。而其中唐灤地區的掐嗓唱法十分獨特。

社會評價

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中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這種源於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國影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