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幣

皮幣

以獸皮製成的貨幣。漢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皮幣,用宮苑中的白鹿皮製成。皮幣每張一方尺,飾以彩畫,值四十萬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幣
  • 拼音:pí bì
  • 注音:ㄆㄧˊ ㄅㄧˋ
  • 釋義:毛皮和繒帛
詞語釋義,引證解釋,產生背景,歷史記載,

詞語釋義

1.毛皮和繒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貴重禮物。2.漢代用白鹿皮製成的貨幣。

引證解釋

  1. 毛皮和繒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貴重禮物。
    《管子·五行》:“出皮幣,命行人修春秋之禮於天下諸侯。”
    《國語·吳語》:“春秋皮幣玉帛子女,以賓服焉。”
  2. 漢代用白鹿皮製成的貨幣。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為幣,以發瑞應,造白金焉。”
    《史記·平準書》:“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為皮幣,直四十萬。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幣薦璧,然後得行。”按,此幣發行於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是一種信用貨幣。

產生背景

自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出現後,獸皮即為畜牧、狩獵部落與農業部落進行交換之重要商品,在交換中逐漸取得交易媒介的地位。我國商周時期曾用獸皮充當實物貨幣。1975年,陝西省岐山縣出土裘衛,器銘:三年"炬伯庶人取革(覲)章(璋)於裘衛,才(財)八十朋,厥賈貝舍田十田。矩或取赤虎(赤色虎皮)、(牝鹿皮飾)二,(有紋飾蔽膝)一,才朋貝舍田三田"。反映了西周共王年時一樁交易。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實行了一次幣制改革,發行白金三品及白鹿皮幣。

歷史記載

史記·平準書》:"白金為中,赤金為下,今半兩錢法重四銖,而奸或盜摩錢里取鎔,錢益輕薄而物貴,則遠方用幣煩費不省。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一作紫)繢,為皮幣,直四十萬。王侯宗室朝覲聘,必以皮幣薦璧,然後得行。"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為幣,以發瑞應,造白金焉。"
索隱》案:"《食貨志》皮幣以白鹿皮方尺,緣以饋以薦璧,得以黃金一斤代之。"
又《漢律·皮幣律》:"鹿皮方尺,直黃金一斤。"亦見《史記·封禪書》。
西漢會要》卷五十三:"元鼎二年(前115年)罷白金幣。"白金與露皮均為御史大夫張湯所提倡,殆皮幣亦罷於張湯死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