唭哩岸

唭哩岸

唭哩岸為台北市北投區立農里古地名,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主政後廢除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舊地名,改為目前地名。 唭哩岸,1650年代荷治台灣時期,標示為[Kirananna[1]],為凱達格蘭聚落之一 (Killrigan?/Kil-rigan?)。1670年代,鄭氏治台時期,未見記載。1770年代,滿人治台時期,開放漢人進入台北盆地開墾農地,漢人在原住民居住地附近落腳居住,闢土開街,形成台北盆地第一個漢聚落,漢人自稱開墾台北自唭哩岸始典故的由來。也開始使用唭哩岸漢字地名。後有稱為奇里岸等地名,均指同一地區。

十九世紀末,日本人治台,鋪設淡水線鐵路連結台北市與淡水港,1910年左右,在唭哩岸山打石場旁的鐵路淡水線設定唭哩岸站,作為運送當耐高溫的工業火爐石等的唭哩岸石之用。1950年代,唭哩岸隸屬於陽明山管理局之北投鎮下,1960年代北投鎮改隸台北市,廢[唭哩岸]地名改為[立農]。1970年代因設立國立陽明醫學院,廢打石場,設東華公園,鐵路淡水線停駛,[唭哩岸]之名消失在台灣的地圖上。1997年沿著鐵路淡水線興建的捷運(捷運)淡水線開通,在原鐵路唭哩岸站設立捷運唭哩岸站,[唭哩岸]之名才又出現在台灣地圖上。

2003年國立陽明大學(國立陽明醫學院改名)興建圖資大樓,進行地質鑽探,挖出含有鹹水貝殼之唭哩岸石,證明台北盆地內曾經是鹹水湖或海域,[唭哩岸]意涵[海灣]才獲得直接證據(李榮文,2003)[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唭哩岸
  • 世紀:十九世紀
  • 時間: 2003年
  • 國家:中國
基本信息,關鍵點,

基本信息

根據[唭哩岸文化館[3]]的介紹
唭哩岸是凱達喀蘭社平埔族語kil-lrigan之譯音。凱達喀蘭語與菲律賓的塔卡羅克語許多一致之處。菲律賓島西北一海灣稱Bahialrigan,其lrigan與唭哩岸似有類似之音。此地在往昔稱為舊淡水河向北突出的彎曲地帶,形似一海灣,可能因地形而命名(淡水廳志作唭哩岸莊)。
唭哩岸
現屬北投區,北投為凱達喀蘭社平埔族語Patauw之音譯,是巫女的意思,傳說往昔有巫女住此地而名。明萬曆年間,就有漢人來北投貿易。唭哩岸在光復後因淡水線鐵路設石牌站而舊名湮沒,復因捷運興建設站而舊名得以重新為人所知。
根據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立碑資料,此地舊時因淡水河向北突出形成一彎曲地形,形似港灣,所以翻成漢語時以“岸”為名。明朝鄭成功時期,為防止清兵進攻,曾經遣將駐兵、招來佃農開闢農田;清朝雍正年間,在此開七星墩灌溉,唭哩岸成為淡水河北岸農業發祥地,居民生活殷實富裕。
淡水廳志記載:“淡水之開墾,唭哩岸始”。而淡水是漳、泉二地漢民抵台上岸之第一站。唭哩岸大致在石牌路以北,唭哩岸山(164米)和烏尖連峰以南,西以北投溪為界,服務於慈生宮多年,常為來往遊客、參觀學童解惑的七十歲老先生陳先生表示,唭哩岸當時的富庶,可從地方政府上報朝廷時描述唭哩岸“九萬廿七千”看出大概─意為家產上萬者有九戶,上千者有廿七家。而當時的萬元戶,相當今日的億萬富翁。
位於北投區立農街一段的慈生宮,出唭哩岸站後往南面望,即可見到慈生宮的雕樑畫棟飛檐翹脊,可就近取道西安路二段349巷轉進立農街。
慈生宮主奉五穀先帝,即神農大帝,是明末福建省同安、漳州兩縣先民為祈求五穀豐登所興建,民國前243年(距今333年)始建於今日吉利公園內,是北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寺廟。光緒七年遷到現址,經四次改建而有今日規模。
從捷運站往北,東華街二段300巷有倚唭哩岸山余脈而立的東華公園與奇岩公園,公園內相思樹成林,避暑遠眺皆宜。
先民渡台,從淡水河口進入,開發關渡、唭哩岸一帶;唭哩岸位於基隆河的彎道,緊鄰著大屯山腳,是北部開發最早的地區。北投在凱達格蘭語是“女巫”的意思,主要是因達格蘭人看見這個地區終年煙霧繚繞。北投位於淡北古道上的唭哩岸,在兩百年前,由福建同安及漳州兩縣民共同開發而成;當時由台北進入淡水的商旅,都要經過唭哩岸,唭哩岸成淡水河船隻裝卸貨物和休憩的地方,當時唭哩岸的商店、客棧、酒家林立十分熱鬧。
“唭哩岸”是平埔族語Ki-Lrigan的譯音,是“海灣”的意思,因為以前這裡是舊淡水河向北突出彎曲的地帶,形狀像似一個海灣。
早期平埔族人在這兒過著單純的漁獵生活。在荷蘭人侵入唭哩岸平原時,為了供應淡水、雞籠〈現基隆〉一帶荷軍的飲食用品,及增加稅收,極力鼓勵漢人移住本地或來此貿易。而後,在明永曆廿一年〈西元1667〉,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派兵遣將把淡水一帶的荷人驅離後,屯兵進駐本地區,自此,漢人在唭哩岸建廟、築屋、鋪路,對當地漸漸產生更大的影響,並加速了平埔族人的漢化。
據淡水廳志記載:‘淡水開墾,自奇里岸〈今唭哩岸〉始。’可知唭哩岸是漢人在台北地區最早開發的地點。早在清初,此地就有條“唭哩岸街”〈今立農街〉,它是淡北最早的市街,也是當時台北和淡水來往的唯一陸路,搭配八仙圳和清水圳的水運,唭哩岸成為淡水河船集貨物裝卸和商旅休息的地方,一片繁榮景象。
慈生宮就位在今立農街上,是一座規模中等,典型華麗的南方廟宇,廟的山門兩旁圍牆上有四季農耕圖,和二十四節氣圖,廟埕右側還刻有巨大的古唭哩岸市街圖。進入正殿,神農氏坐於正中,前有土地公,左為觀音,右為聖母,供桌下祀有虎爺,都是農業社會生活需求下的神格。由此地方上的信仰中心和廟宇特色,可知過去唭哩岸社區的居民大都以農維生,而且曾是台北盆地重要的農業發祥地。 唭哩岸站真的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地名呢!!

關鍵點

黃金的貝阿朵莉切(魔女)信中提到的肖像畫之下的碑文,被放置在大屋魔女肖像畫旁。其內容暗示著金藏所藏黃金之處,任何人都有解開碑文之謎的權利。全文:
貫穿那懷念的、故鄉的鮎之川啊。 (故鄉為台灣大正町)
目標黃金鄉的人們呦、順流而下尋找鑰匙。 (鮎魚是淡水魚,台灣有條鐵路是淡水線,依淡水河而建,其終點為台灣城市“淡水”)
順川而下走到盡頭、終會到達里。 (出現“里”)
在這裡尋找兩人開口之岸。 (兩個“口”一個“岸”,淡水線從起點站開始有一站曰唭哩岸站)
此處沉眠著通往黃金鄉的鑰匙。 (鑰匙為“唭哩岸”中文的拼音)
手持鑰匙的人們啊、
應遵循以下所記出發前往黃金鄉。
在第一晚、奉上鑰匙選中的六名活祭。
在第二晚、餘下來的人啊,撕碎緊靠的兩人。
在第三晚、餘下來的人啊,讚頌吾高貴之名。
在第四晚、剜頭殺之。
在第五晚、剜胸殺之。
在第六晚、剜腹殺之。
在第七晚、剜膝殺之。
在第八晚、剜足殺之。
在第九晚、魔女復甦、無人生還。
在第十晚、旅途結束、終至黃金之鄉。 (此處“鄉”為日文諧音“京”一億億,一萬兆(古代兆)為一京。英文為Quadrillion,為關鍵點)
魔女讚頌賢者、授予四件寶物。
一件是、黃金鄉里全部的黃金。
一件是、所有死者那靈魂的復甦。
一件是、連已經失去的愛都復甦。
一件是、用於使魔女永眠。
安寧的睡吧、吾最愛的魔女貝阿朵莉切。
(“儀式”過程:quadrillion→ 第一晚:u dr l o →第二晚: u d r l o →第三晚: l o r d u →第四~九晚: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