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浙贛邊游擊區

皖浙贛邊游擊區,土地革命戰爭後期紅軍南方八省游擊區之一,1934年11月,紅十軍團從閩浙贛邊區向皖浙邊挺進後,留下紅三十師及各獨立營、游擊隊共約1000餘人在根據地堅持鬥爭。到1936年底,皖浙贛邊的游擊武裝發展到3000餘人,範圍包括鄣公山、懷玉山、磨盤山、武山、黃山等地區。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後,該區游擊隊被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開赴皖南進行抗日戰爭,為華南根據地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皖浙贛邊游擊區
  • 成立時間:1934年11月
機構簡介
皖浙贛邊游擊區,土地革命戰爭後期紅軍南方八省游擊區之一,1934年11月,紅十軍團從閩浙贛邊區向皖浙邊挺進後,留下紅三十師及各獨立營、游擊隊共約1000餘人在根據地堅持鬥爭。1935年1月,由紅十軍團組成的抗日先遣隊在懷玉山失敗,整個蘇區被國民黨占領,留守蘇區堅持戰鬥的部隊遭受嚴重損失。餘部在省委組織部長關英和省軍區司令員唐玉剛率領下分兩路由葛源轉移到德興和弋陽交界的磨盤山區,繼續堅持鬥爭。與此同時,皖贛獨立師一部和地方游擊隊共400餘人,在彭澤、湖口、都昌一帶開展游擊戰爭:皖贛獨立師另一部,在同紅十軍團失散部隊會合後,在中共江邊特委領導下,轉到安徽的貴池、秋浦(今東至)、東流一帶開展游擊戰爭,紅十軍團在皖南留下的一個營,會同當地的游擊隊組成皖南獨立團:在中共皖南特委的領導下,先在九華山、黃山一帶,後又轉到皖浙贛邊的鄲公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5月,紅軍游擊隊七陽、橫峰交界的蘇源山鼓敵包圍,部隊再次受到重創。此後,省委決定關英率餘部轉向皖浙贛3省交界的鄣公山,同皖南獨立團會合,建立游擊根據地,1935年底到1936年春,除鄣公山地區的皖南獨立團外,其他地區的游擊隊都在敵人的“清剿”下遭受損失,先後轉移到鄣公山地區。1936年4月,閩浙贛省委決定改組為閩浙贛省委,書記關英。將皖浙贛邊30餘縣游擊區劃分為贛東北、皖贛兩個區委和上浙皖、下漸皖、浙皖3個特委,各領導一個獨立營堅持游擊戰爭。省委還決定以皖南獨立團為基礎成立一個皖浙贛獨立團,鞏固和擴大鄣公山游擊區。到1936年底,皖浙贛邊的游擊武裝發展到3000餘人,範圍包括鄣公山、懷玉山、磨盤山、武山、黃山等地區。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後,該區游擊隊被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開赴皖南進行抗日戰爭,為華南根據地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