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醫學院蛇毒蛇傷研究所

皖南醫學院的蛇毒蛇傷研究始於70年代中期,為當時安徽省蛇傷治療協作組成員。是國內較早開展蛇毒基礎與套用研究的機構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皖南醫學院蛇毒蛇傷研究所
  • 地點:安徽省
  • 類型:研究所
  • 對象:蛇毒蛇傷
研究所簡介,研究成果,

研究所簡介

皖南醫學院的蛇毒蛇傷研究始於70年代中期,為當時安徽省蛇傷治療協作組成員。1984年在原病生教研室主任文尚武教授的領導下成立蛇毒蛇傷研究室,是國內較早開展蛇毒基礎與套用研究的機構之一,2007年蛇毒蛇傷研究室更名為皖南醫學院蛇毒研究所,現負責人為張根葆教授。三十年來,有關皖南地區毒蛇毒素的基礎與套用研究成果為我國蛇傷防治和蛇毒資源的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皖南地區主要毒蛇有尖吻蝮蛇(五步蛇)、蝮蛇、眼鏡蛇、竹葉青蛇、鉻鐵頭和銀環蛇等,尤其以五步蛇的危害為大,嚴重影響山區民眾的健康和生命。研究表明,這些毒蛇主要產生血循毒素和神經毒素,可引起患者發生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並繼發出血、休克和多器官衰竭等嚴重後果;通過對皖南地區五步蛇(尖吻蝮蛇)蛇毒的血液毒理學系統研究,發現蛇傷患者伴有的DIC是中毒早期的固有表征之一,且不同於傳統觀點表述的DIC,因而在國內首次提出了五步蛇咬傷患者可並發“類DIC”綜合症的概念(1988),並認識到五步蛇毒內所含的類凝血酶(TLE)和纖溶酶(FE)是引起這種“類DIC”的主要原因(1992)。這對於闡明五步蛇毒患者血液變化的特徵具有重要意義,也對套用特異性抗蛇毒血清治療這種併發症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在對五步蛇毒引起出血機理的研究中也發現,這種蛇毒對機體止血系統的三大組成部分(凝血因子、血小板和血管壁)均有影響,其中出血毒素直接影響了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同時了解到五步蛇毒中毒之所以出血嚴重和傷肢腫脹不易消退與胸導管淋巴補充凝血因子入血受阻和淋巴流速不暢有一定關係。這些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成果在與祁門蛇傷研究所的長期合作中,對於有效制定毒蛇咬傷的治療方案和保障蛇傷患者的安全起到關鍵性作用,並業已取得顯著的社會效應。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成果獎和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1993)、衛生部(甲)級科學技術成果集體獎(1991);1989年與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協作開展五步蛇毒類凝血酶單克隆抗體的研製在國內首先獲得成功;1996年與濟南軍區生物製品藥物研究所聯合生產開發了凝血酶產品(豫衛藥準字1996第118004號,專利CN1141951A)。

研究成果

近些年來,研究室從皖南地區五步蛇、蝮蛇和眼鏡蛇粗毒中分離純化了抗高凝狀態酶、蛋白質C激活物(PCA)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實驗研究已證實這些活性成分可影響凝血過程、影響血小板粘附、聚集和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具有高效低毒的抗凝、溶栓效應,這對於臨床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以及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發現蛇毒PCA具有特異性殺滅K562白血病細胞和抑制癌細胞轉移的作用,其臨床套用前景十分廣闊。研究室先後承擔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衛生部及安徽省衛生廳、教育廳科研基金資助的 “尖吻蝮蛇毒引起DIC的機理”,“尖吻蝮蛇對動物引起出血機理的研究”,“用酶標法對蛇傷的診斷及其蛇科的鑑別診斷”等多項研究課題;目前正在開展的項目有:“五步蛇無出血性抗凝蛋白的研究”,“皖南蝮蛇毒PCA影響血管內皮功能的分子機制研究”,“蛇毒PCA抗腫瘤細胞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眼鏡蛇毒神經鎮痛組分的分離純化等。
皖南醫學院蛇毒研究所的基礎條件較好,研究設備完善,研究團隊結構合理,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不斷進步,有望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新成績。皖南地區的蛇毒資源十分豐富和珍貴,蛇毒製藥是國內有智慧財產權的藥物,對蛇毒毒素及其組分的基礎和套用的研究成果無論對開發皖南地區豐富的蛇毒資源以及臨床套用都有著非常顯著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