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山奇花

百花山奇花在惠來縣城東部,是惠來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能一株開紅、紫兩樣顏色的,故為惠來縣古八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花山奇花
  • 地點:惠來縣城東部
  • 歷史:惠來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 奇景:一株開紅、紫兩樣顏色
歷史記載,故事傳說,

歷史記載

在惠來縣城東部,周田鎮施家崬的北面,有座百花山,其山中又有一峰突起,稱為“百花尖”,山上野花爛漫,四時不凋,且有一種奇花,能一株開紅、紫兩樣顏色的,故為惠來縣古八景之一。據惠來縣舊縣誌(清康熙廿六年編)“山川篇”介紹“百花山,在縣東三十里,高約十五丈,四時多奇花。有同株而紅、紫異色者。舊志還錄有明代惠來明經(貢生)鉅野令張世光題百花山詩一首。云:百花山上四時花,堪羨幽居隱士家;獨步峰頭向北望,椎郎無處引皇華。到了清代,又有本縣進士張經,讀張世光詩後,步其韻而和,云:山中浪說四時花,隱士雲深自作家;惟有寒香開數點,笑將白雪比皇華。這一唱一和,從不同角度,對百花山的讚美。”
據解放後編的《惠來縣誌》載:百花山,位於縣城東15公里處,在周圍5公里的群山中,有峰突起,高冠眾山,故名為“百花山”。山高海拔388米,其最高峰處尖如筍,稱“百花尖”,又稱“百花領袖”。這百花山地勢雖高,但並不寒冷,四季如春,故而百花盛開,四時不謝。更奇特的是有些山花同一株卻能開出紅紫二種顏色,純屬自然,並無人工嫁接。因此被視為奇觀。故也成為惠來縣的一處旅遊景點。
據傳,宋朝時,百花山頂有座石堆砌而成的古庵,奉祀七聖娘。至明朝時,才把古庵遷至半山。到了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庵寺大修、擴建,根據山勢,把寺院分為三級,一級為寺前坪地,二級為前廳,三級為正殿,一列三座並排。若要進入寺院,先由前坪地登上13級台階才能進入正門,大門內為前廳,門左壁上嵌有“開山風雨碑”一道,記述建寺經過。天井比較短促,再上13級台階,便至大殿,大殿三座並連。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竣工,稱為“百花岩寺”,殿內祀佛。全寺共有殿堂、僧舍48間,是一座由五廳組成的四合院建築物。寺東有“玉石水門”,是一處深幽石洞,裡面陰森,冷風習習。寺西有“百花靈泉”,泉水汩汩而流,終年不竭,其質清,味甘甜,是遠近聞名的優質礦泉水。還有“飛爐顯聖”、“試劍石”等古蹟。百花岩寺占地面積10.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常住僧人20多人,平時香火旺盛。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釋迦佛聖誕”,鄰近的潮陽、普寧、汕頭以及本縣的善男信女,都來此趕廟會,並作旅遊觀光,熱鬧非常。
1952年,百花岩寺住持覺監和尚,把百花岩寺改名為“莊嚴禪寺”。1983年,惠來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故事傳說

百花山還有一美麗動人的傳說。
北宋年間,廣西儂智高自立為王,勢力發展至閩南粵東一帶,把各地據點稱之為“洞”,在潮州地區,便有十八洞,普寧洪山洞,惠來百花洞,都是其據點,鎮守百花洞者為在百花公主,年輕美貌,且有些法術。當時,北宋仁宗皇帝命狄青為平南大元帥,楊文廣為副帥先行官,狄青一路主攻廣西要塞崑崙關,直指儂智高的老巢,楊文廣攻至百花山時,恰遇百花公主,雙方勢均力敵,楊文廣無法進軍。後因百花公主羨慕楊文廣才貌,在戰陣中產生了情愫,再經楊文廣的勸說,終於歸順了宋朝,幫助楊文廣平定了其它洞府。
這固然是民間一種傳說,但卻能增加百花山的美麗色彩,把山上的七聖娘移花接木,變為百花公主,更吸引人們前來尋蹤,憑弔,給百花山提高了知名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