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梁橋

百梁橋

百梁橋建於北宋年間,距今已有925年的歷史,橫跨鄞江之上,是浙江省僅有的最長石礅木樑古廊橋,氣勢宏偉,結構完整,歷史悠久,是研究古代橋樑的難得實例。被稱為“浙東第一廊橋”。該橋全長77.4米,寬6.18米,六墩七孔,橋上建有瓦屋橋廊。因橋樑有124根大杉木架設而成,故曰“百梁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百梁橋
  • 別名:浙東第一廊橋
  • 行政區類別:浙江省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修建時間:北宋年間
  • 全長:77.4米
  • :6.18米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唐代,宋代,近代,歷史價值,

地理位置

乍見百梁廊橋,無不為這座保護完好氣勢磅礴的古橋而激動,廊橋似一條黑色巨龍,橫亘在寬達百米的鄞江中游,即鄞縣洞橋鄉百梁村和蕙江村
百梁橋(攝影:陳益)百梁橋(攝影:陳益)
百梁橋
鄞江,古稱小溪江或蘭江,起自“四明鎖鑰”的鄞江鎮,經過百梁廊橋與奉化江會合後流向三江口。鄞江鎮曾是古明州?縣的縣治,管轄慈谿、鄞縣、奉化象山、翁山(定海)5縣。

歷史沿革

鄞江,古稱小溪江或蘭江,起自“四明鎖鑰”的鄞江鎮,經過百梁廊橋與奉化江會合後流向三江口。從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至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在長達421年的歷史中,鄞江鎮曾是古明州縣的縣治,管轄慈谿鄞縣奉化象山翁山(定海)5縣。

唐代

唐代神龍元年(705年)在小溪江畔的蕙江村,建造了一座用十多隻船連線在一起的“浮梁”,這座活動的浮橋成為古代縣與浙南聯結的重要通道,船橋北堍的聖壽寺則成為往來行旅的歇宿場所,至今聖壽寺內的唐代會昌四年(公元833年)刻的尊勝陀羅尼經幢,還保存在寧波市天一閣,一節經幢頂部的石刻佛像保存在村內。

宋代

但這座“浮梁”在250年之中經常被洪水沖毀。熙寧中期(1063年前後),朱文偉(朱家太公)獨家出資動工興建,但橋未建成,朱家太公去世,接著由其子朱用謐歷數年,於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建造了一座長達百米,寬7米,高達10米的6墩7孔木樑橋,由於其中6個橋洞中每洞鋪架直徑50厘米大木14根為梁,中間橋洞用16根木樑,合成百梁,故橋名稱“百梁橋”。橋面用厚栗木板鋪成,橋上建瓦頂廊屋27間,廊屋之頂用132根廊柱承托,左右二廂數十條長凳可供旅人歇息,橋廊中間是行人和人力車的通道,在橋上可西眺四明群峰,東望江河阡陌。百梁廊橋由於廓屋保護了木樑,巨大的石砌橋墩兩頭製成了尖頭船形,因而有效地抗禦了上百次的洪水江潮襲擊。南宋建炎初(1127年),金兵入侵,橋北毀於兵火,時隔十八年,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仍由朱文偉之孫朱世則重建,從此朱氏祖孫三代建橋和重建了兩次。後又在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5年)和明代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兩次重建。清代嘉慶、鹹豐和光緒年間多次修護,百梁廊橋始終肩負著接送南北往來旅人的使命。

近代

進入本世紀以後,由於鄞江下游元貞橋架通,百梁廊橋昔年的“鄞奉通途”,顯然失去重要地位,她幾近無人問津,除了橋邊的村民外,幾乎被人們忘卻了。
在20世紀八十年代,這座浙東最大的廊橋被列為文物保護,成為研究古代橋樑科技和開發旅遊的熱點,經過多次修護的百梁廊橋又重新煥發了新的活力。現長77米,寬8米,橋下木樑為124根,但仍名“百梁”,有人與市區的七塔寺編了一副趣聯:“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橋,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

歷史價值

百梁橋(攝影:陳益)百梁橋(攝影:陳益)
由於鄞江水流湍急,奔騰不息,這座浮橋經常被洪水沖毀。公元1078年,在當地人朱文偉父子的主持下,建造了一座長達百米,明代詩人沈明臣在此寫下了“青天回首歸何處,落日千峰興不孤”的詩句。
建造百梁橋有兩大難題,一是跨度大,二是水流急。百梁橋下的水,一方來自于海,另一方來自於湖,兩水交會,常年澎湃激盪。因此百梁橋巨大的石砌橋墩兩頭都製成了尖頭船形,即為分水尖,有效抵禦了上百次的洪水江潮襲擊。70年後的南宋紹興十四年,百梁廊橋被金兵毀壞。一年後,村民們重建家園,朱氏後裔朱世彌兄弟和村民按原樣重建了百梁廊橋。後在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5年)和明代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百梁橋又兩次重建。清代嘉慶、鹹豐和光緒年間再經多次修護,百梁廊橋始終肩負著接送南北往來旅人的使命。這座建在有潮汛的大江之上的古橋樑,能歷經千年而不毀,同百梁村和蕙江村村民世代守護有很大關係。百梁橋的多次重修,都有眾多百梁村和蕙江村人踴躍集資,橋南立著的石碑忠實記錄了這一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