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之曾國藩家訓

百家講壇之曾國藩家訓

百家講壇曾國藩家訓2011年4月20日在CCTV10科教頻道開始播出,共14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家講壇之曾國藩家訓
  • 外文名:Lecture room of the Zeng guo fan family 
  • 包括:修身、養性、 自立
  • 成就:“中興第一名臣”
  • 主講人:酈波
節目介紹,節目目錄,節目導讀,

節目介紹

曾國藩家訓曾國藩家訓
百家講壇曾國藩家訓》通過故事化的講述方式傳播曾國藩的思想精華,包括修身、養性、 自立、自達; 識人、用人、立人、達人等道理。另一方面新書又與現代社會中的教育、勵志、成功、用人識人等現實問題相結合,有著很強的借鑑意義和參考價值。行文清新有趣、可讀性強,讓人有一口氣讀完的衝動。非常適合青少年、父母、職場人士等普通大眾群體的普及教育型閱讀。
擔綱主講《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的是有“學術小生”之稱的酈波,這位以講課風格清新、生動、幽默見長的年輕的博士後,已在百家講壇主講過大明名臣張居正戚繼光海瑞于謙,擁有大批鐵桿“荔枝”冬粉。經過長期的精心打磨,曾國藩這一人物將成為他在《百家講壇》主講的第五位歷史風雲人物。
該書還有眾多名家聯袂推薦,其中包括寫曾國藩歷史小說的第一人唐浩明先生,還有王立群閻崇年鮑鵬山等名家為本書撰寫推薦語。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為新書題寫書名“曾國藩家訓”。

節目目錄

01 誰來拯救笨小孩
02 無一日不讀書
03 撐起兩根窮骨頭
04 養得胸中一種恬靜
05 最敗人的兩個字
06 小家裡的大智慧
07 養活一團春意思
08 人但有恆事無不成
09 居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
10 用人必先知人
11 用人四部曲
12 作育人才以圖自強
13 無愧於兄弟
14 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節目導讀

誰來拯救笨小孩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近百年來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但是無論是欣賞他的人還是鄙視他的人,都對他所撰寫的《曾國藩家書》推崇備至。時至今日,民間還流傳著“為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的說法,可見《曾國藩家書》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平淡家常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在當今社會,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擾天下父母的最大難題,很多孩子因為成績不好就會被貼上“笨小孩”的標籤。就連一百多年前的曾國藩,小時候也被看作是不會讀書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個臘月裡頭數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鄉的一戶人家的一個屋子裡,有一個14歲的小男孩正在點燈苦讀。此時這戶人家的房樑上趴著一個賊,他就打算等這戶人家的燈都熄了,趁著黑燈瞎火他好下來偷東西。這主意是沒錯,這想法也沒錯,可問題是底下讀書這孩子他特別的笨。他在底下背這篇《岳陽樓記》,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來,半天才吭哧一句下來。倒騰來一遍倒騰去一遍,弄了十幾遍下來小偷都基本上會背了。這個小偷到後來是孰可忍孰不可忍,眼看著天就要亮了必須得有所行動。所以他極其惱火,最後實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從房樑上就跳下去了,滿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裡的書奪過來,往那個桌上啪的一扔:“瞧你個笨樣,你說這文章有什麼難背的?”說著小偷一張口,就把《岳陽樓記》背了一遍。說完了袖子一甩滿臉激憤地揚長而去,東西也不偷了。很遺憾,我們不知道這個聰明的賊叫什麼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們知道這個笨小孩他叫什麼名字,他當時名字叫曾子城,這個名字大概我們都不熟,但他後來改了個我們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國藩
那么,是誰成就了這個笨小孩的非凡人生?曾國藩和他的《曾國藩家書》會給我們現代的親職教育帶來什麼樣的啟示?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一集《誰來拯救笨小孩》。
無一日不讀書
我們說曾國藩之所以能成為曾國藩,是和他以儒學作為畢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開的。所以一個人只有精神世界強大,才能在現實世界強大。
事實上曾國藩原來也只是一個資質很普通的孩子,當然後來有很多人傳說他少年時怎么聰穎、聰慧。事實上人出了名都這樣,名人出名之後,大家就會傳說他怎么天資聰穎,怎么小時候就是個天才。可哪兒有那么多天才啊,一般孩子資質差別不大,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出自己堅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來呢?這就要從曾國藩的科舉說起了。我們知道明、清兩朝的科舉非常難考,所以最有名的范進中舉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50多歲,都考瘋了才考上了一個舉人,最低級的鄉試才算過關。
但是有一個人比范進中舉還不容易呢,誰呢?就是曾國藩他爹,叫曾麟書。別看這名字起得很雅,麟書看上去很有學問,但是這個科舉考試可要了他的命。考秀才這一級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沒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運數字,總算考上了。這時候他已經40多歲了,曾國藩都20多歲了。所以實在是考不動了,路漫漫其修遠兮,他不考了,然後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兒子身上,就回家了。
曾國藩比他爹強,為什麼他爹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為他明顯比他爹強。23歲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然後考這個鄉試,也不知道他運氣怎么那么好,第一次就過關了,一考就考了個舉人。這時候以前學習不好我們說過的笨小孩,以前老被人罵,結果平常考試不咋的,一大考考得特別好。曾國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參加第二年的會試考試。可是沒有料到的是,勢在必得的會試考試給了他當頭一棒,他沒考上。沒考上就該回家,因為輪好幾年才有一次。要說曾國藩運氣好,第二年皇太后60大壽,為了慶賀照例增加恩科一次,那不得了,多了一次機會了,是不是?曾國藩一看,不回家了,我在北京努力一年、溫習一年,我還不相信第二年我還考不上。所以本來只帶了半年的錢住北京,這一下節衣縮食又住了一年半。要不是勤儉節約的孩子,那真做不到。曾國藩在北京人生地不熟地又住了一年,第二年的恩科覺得勢在必得了,想想自己苦也吃過了,難也受過了,是不是?會試再一開,好事自然來。要不然老天爺幹嘛又把我留在北京一年呢?他覺得這次肯定沒問題。結果這次又跟上次一樣落榜了。那么再次落榜的曾國藩該怎么辦呢?又是什麼事情讓曾國藩下定決心從此堅持無一日不讀書的呢?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二集《無一日不讀書》。
撐起兩根窮骨頭
前些年流行一句話,叫什麼呢?叫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那么我們就想問了,做官到底要學曾國藩的什麼呢?一般人都以為曾國藩在晚清政壇始終屹立不到,要學應該學他那個左右逢源的做官技巧。但是,曾國藩的做官技巧到底是什麼?說起來有一大堆。但曾國藩他自己認為,他做官的根本以及做官最大的技巧就一個字,什麼字呢?窮。
清朝官員的薪俸是不低的,特別是曾國藩最後已經升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收入應該是很可觀的。因此曾國藩雖然不至於過多么奢侈的生活,應該也不會過得很清苦,可是曾國藩和他的家人卻一直過得異常清苦,而且曾國藩也在給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的家書中告誡他們說“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可見在曾國藩看來勤儉節約才是興旺的根本,而驕奢懶惰就是失敗的溫床,守得住貧苦才能成就一番事業,那么曾國藩為什麼會這么說呢?為什麼一個“窮”字會讓他堅持了一輩子?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三集《撐起兩根窮骨頭》。
養得胸中一種恬靜
說到?>曾國藩家訓,不得不提的就是《曾國藩日記》。根據史料記載,曾國藩從公元1839年開始寫日記,一直堅持不懈長達三十餘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所以《曾國藩日記》不僅包括了修身養性、待人處事和為官之道等各個方面,更是曾國藩內心世界最真實的記錄。今天當我們翻開《曾國藩日記》,會發現兩百多年前剛剛步入仕途的曾國藩其實是一個滿身缺點、舉止輕浮,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蕩公子。但是後來有一個人送給曾國藩一個字,不但幫助他徹底改掉了身上的毛病,從此更省身也密、見理也明。而曾國藩在日記和家書中也反反覆覆多次提到這個字,告誡子孫只要做到這個字就“便有幾分真學問”。那么究竟是什麼人送給曾國藩哪個字?為什麼單憑著一個字就可以改變曾國藩的人生呢?
曾國藩的父親告誡兒子要節慾,確實是有理由的,但是他竟然還在信里要求曾國藩節勞和節飲食,這是為什麼呢?根據記載,當時曾國藩是翰林院的學士,那是一個非常清閒的閒職,根本就不勞苦。而且曾國藩天生就比較瘦,從來沒胖過,那么曾國藩的父親對兒子的忠告到底從何而來呢?
曾國藩下定決心改掉毛病,但是很多事情說著容易,做起來難。雖然曾國藩痛下決心改正缺點,也給自己列了很多戒條,但是他還是常常犯老毛病,身上的輕浮和浮誇一點也沒改。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曾國藩根本不可能成為晚清一代儒、理學大家,那么在一百多年前究竟是什麼人、什麼事改變了曾國藩的人生呢?
靜坐可以幫助人內心寧靜,但是曾國藩之所以在修身養性、待人處事各個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最終寫出備受後人稱讚的《曾國藩日記》和《曾國藩家書》,難道僅僅是因為他有靜坐的習慣嗎? 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四集《養得胸中一種恬靜》。
最敗人的兩個字
曾國藩雖然年輕的時候也是滿身的毛病,做了不少荒唐事,但是可貴的是他勇於面對自己的缺點,並努力改正。然而就在曾國藩修身養性的過程中,他認識到有兩個字是最重要的,因為無論是天下古今之庸人,還是天下古今之才人,之所以最後人生一事無成都是因為這兩個字。這也就是在曾國藩的家訓中反覆強調的“最敗人的兩個字”。那么這究竟是哪兩個字呢?為什麼曾國藩認為這簡單的兩個字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人生呢?為什麼簡單的兩個字會有這么大的力量呢?
曾國藩不但治軍嚴謹,而且生平最看不得懶惰之人。李鴻章雖然是他的愛徒,可是有次實在是做得太過分了,再加上他以往的不良表現,大家都以為曾國藩肯定會狠狠地痛罵李鴻章一頓,但是沒想到曾國藩不僅沒有責罵他,反而平靜得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曾國藩成功地糾正了李鴻章睡懶覺的毛病,但是根據記載,曾國藩小時候也是一個愛睡懶覺的孩子,那么究竟是什麼改變了他?雖然曾國藩一再強調傲和惰是最敗人的兩個字,我們也知道如果一個人太驕傲或者太懶惰都不好,但是在生活中偶爾懶惰一下,難道就真的會毀掉我們的人生嗎?
曾國藩為了超越自己身上的惰性,專門以一個“勤”字時時嚴格要求自己。所以他特別重視早起,無論熬夜多晚,第二天也一定早早起來。那么只要早起就是“勤”了嗎?為什麼在曾國藩家訓中,還說“勤”不但能養生養品,還能興家業呢?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五集《最敗人的兩個字》。
小家裡的大智慧
誰都渴望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但是再溫馨的家也會有俗務瑣事、閒言碎語,甚至是小吵小鬧。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家庭中,夫妻之間、兄弟之間、婆媳之間,如何才能和睦相處?為人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子女?為人子女,又應該怎樣孝順父母?一個家族如何才能綿延興旺地傳承下去?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國藩,就通過與家人的書信中,慢慢體悟出很多治家的智慧。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但是曾氏後裔卻能歷經百餘年而不衰,這與其嚴謹的家訓、家教都是緊密相聯的。曾國藩如此重視家訓,第一是因為他是一代大儒、理學傳人。第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他也是一個非常愛家、非常重家的好男人,可以算是“我愛我家”的典型男人。
有一個證明,他說過一句名言,說什麼呢?說“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曾國藩認為家庭是人生的根據地,所以給他們曾家的老屋起了個名字,叫什麼呢?叫八本堂。他們曾家,翻修老屋新建的屋子蓋完之後要題個門匾,現在你去湖南,已經改名叫富厚堂了,後來他兒子曾紀澤改的這名字,原來曾國藩起的叫什麼?八本堂。為什麼呢?他說人生有八件根本,“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這是從齊家、治國、平天下各方面說過去的,說了人生的八條根本。
但是,這個房子為什麼叫八本堂呢?就是這八條根本的根本了,都在這個牌匾上。也就是說,人生有八件根本,但家才是所有根本的根本,失去了這個根本,其他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一生難得成就。所以,曾國藩認為家是人生的根據地,是一個安身立命的最終歸宿。只有一家人相親相愛、和和睦睦,這個家才能長久,才能家和萬事興。
那么除此之外,曾國藩在他的治家理論中,還提到了一個“八寶飯”的家訓,那么這個“八寶飯”是指哪八寶?對於我們現代人又有什麼樣的啟示?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六集《小家裡的大智慧》。
養活一團春意思
我們講曾國藩家訓,講到這一講,想必一個自律勤勉的曾國藩的形象大概已經在很多人心中有了個大概的輪廓。但是,講到這個份上反倒有一種擔心了,為什麼呢?我們講了有信仰的能堅持信仰的曾國藩,講了無一日不讀書的曾國藩,講了青年時代的曾國藩,講了克勤克儉的曾國藩,講了能夠忍以成事、靜以修身的曾國藩。但是,講了這么多曾國藩之後,我怕在很多人心目中,這時候的曾國藩已經是一個“苦行僧”的形象了,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人怎么過得這么苦啊?怎么這么每天都受罪啊?就算是他有成就,那人生像這種過法那我不過,這活著多沒意思啊?是不是?也確實,你看《古詩十九首》里就說,名句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什麼意思?人生不過百年,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啊。白天逛逛街,打打牌,玩一玩,可惜白天時間太短了,晚上睡覺的時間太長,算了,少睡會兒覺,乾什麼呢?過點夜生活,是不是?你看,不是我們現在人才提倡過夜生活,古人就提倡過夜生活。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燈紅酒綠的過夜生活,這樣過著人生才有點意思,是不是?整首詩講的就是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
事實上,這就是我說的那個誤解,我擔心的那個誤解,很多人誤解很多有成就的人生只有辛苦,沒有愉悅。只有含辛茹苦,沒有趣味。事實上不是這樣,我們遠看的時候覺得是這樣,如果我們真的了解這些有成就的人的人生,我們會發現真實的事情不是這樣,他們和我們普通人完全一模一樣。就曾國藩而言,如果說他一生的最重要的關鍵字是自律和自省的話,除了這個之外,一定還有一個關鍵字,叫什麼呢?趣味。用一個字說,就是趣,有趣。其實這個人特有趣,你要是真的能了解他的一生,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生活的點滴,你就會發現,所謂的理學大師,所謂的儒學傳人,所謂的中興名臣,所謂的湘軍統帥曾國藩,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在曾國藩家訓里有一句名言,叫“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所謂“撐起兩根窮骨頭”是講人要有骨氣,而“養活一團春意思”是說人的心中要有一種生機,要有一種情趣。那么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趣”字,為什麼在曾國藩的眼裡會如此重要呢?他所說這種“春意思”在人生中、在家庭和事業中又都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七集《養活一團春意思》。
人但有恆事無不成
有個詞叫蓋棺定論,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意思很簡單,就是等一個人生命結束之後,給他一個總的評價。那么這樣一個總的評價既然是定論,所以具有高度的歸納性和概括性。
但是要說到曾國藩,我覺得對曾國藩要是蓋棺定論的話,只要一個詞就夠了,哪一個呢?自省。對於曾國藩來講,這個詞確實是他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一個詞,可以作他一生的蓋棺定論。
提出這個自省的是誰呢?儒家文化提出自省論的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曾子很有名,我們說的四書五經里的《大學》,據說就是他寫的。曾子有句名言,很多人都以為是孔子說的,因為在《論語》裡頭。其實是曾子說的,說的什麼呢?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都要反覆的自省,自律自省。這個三不是就說三次,這個三是指多次的意思,每天多次的自省。所以儒家最有名的自省論,就是曾國藩兩千多年前的老祖宗他們曾家的老祖宗曾參說的。而反過來在這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儒家文化里儒生去實踐這種自省論最最典型、最最突出的可以說就是曾子的這位後代,曾國藩。這是一個原因,從遺傳上講,我們看自省非他莫屬。另外,後代的學者也普遍認為,曾國藩是兩千多年儒家文化中、儒家知識分子中最具自省精神的一個典範。你不要說別的,你就看他那個寫日記你就知道,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一直到死基本上沒斷過。就是這個毅力那就不得了。
我們知道在曾國藩的家書和日記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對於自己的缺點,曾國藩向來都是毫不隱諱直接記錄。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就有幸看到了曾國藩從一個有著很多缺點的普通人最終成長為一代大儒的心路歷程。
曾國藩曾在他的家書中說“人旦有恆,事無不成”,就是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雖然這句話的道理我們都懂,但是要做到卻也並非易事。在曾國藩青年時期有一件事情可以說是折磨了他長達十多年的時間,曾國藩費盡心思和它苦苦鬥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那么曾國藩最終是怎樣戰勝自我的呢?為什麼看似無關緊要的戒菸行動最終會成為曾國藩人生的轉折點?敬請關注《曾國藩家訓》第八集《人但有恆事無不成》。
居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
現代社會,職場生存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那么怎樣才能處理好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呢?假如曾國藩生活在當下,那他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職場達人。時至今日,民間還流傳著“為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的說法,可見曾國藩深諳為官之道,很會處理君臣關係。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家書中,就曾經告誡他們,官場上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居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 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官場上,你要講究人事關係,尤其面對領導、面對上級,你要學會堅忍,不要那么張狂,不要那么孤傲。否則的話,你就處處寡合,處處不如意。曾國藩一直是一個臣子,他有一個終極領導就是皇帝,這種君臣關係,也就是上下級關係,也可以說是打工仔和老闆的關係,永遠不會變。
曾國藩一生主要面對兩個領導,就是從他起兵組建湘軍之後,一個是鹹豐皇帝,後來一個是慈禧太后。這個鹹豐皇帝說老實話一點都不喜歡曾國藩,當時官居禮部右侍郎的曾國藩寫了幾個建議的摺子,結果遞上去之後石沉大海,沒有什麼訊息,他就火了。這一火不得了,他以前是提建議,這會兒是提意見,寫了一篇《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的折。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提意見的摺子,這簡直就是在痛批鹹豐皇帝。那么曾國藩為什麼要跟皇帝叫板呢?一向主張為官要堅忍的曾國藩,不僅敢跟鹹豐皇帝叫板,而且還敢跟鹹豐皇帝撂挑子,曾國藩認為他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人臣的本分。
那么,什麼是為人臣的本分?曾國藩又是因為什麼跟鹹豐皇帝發生了衝突?曾國藩的為官之道,對於我們現代人會有什麼啟示?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九集《居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
用人必先知人
曾國藩曾經說過一句話,“至用人一節,實為萬事根本。”意思就是你但凡想成就一番事業,沒有什麼比識人、用人更重要的了。所以他說“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總須多見幾次,親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這是他在《家書》裡面說的原話。你看,平常我們在民間傳得很神,說曾國藩看人看一遍、掃一眼就能把一個人琢磨得八九不離十,明顯這是民間誇張了。曾國藩自己說了嘛,見一個人識一個人怎么樣,總需多鑒幾次,親加察看。說明他在實踐中去了解一個人或鑑別一個人的時候,是往往是親自察看的。另外,還經常反覆地琢磨、揣摩,總需多鑒幾次。
那么我們就想問了,有哪些人是曾國藩多鑒幾次、親加察看挑選出來的人才呢?這裡頭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人,這個人是誰呢?就是曾國藩曾經三顧茅廬才請出來的一個重要的人物——彭玉麟。通過曾國藩請出彭玉麟,我們就可以看出曾國藩的人才觀和識人觀。
這個彭玉麟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他的歷史地位,以便讓大家對這個人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我們都知道曾國藩號稱是晚清中興名臣之首,那么當時的中興名臣有哪些呢?當時較為流行的說法有兩個版本,分別有兩個四大中興名臣。一個就是曾、胡、左、李,就是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還有一個版本就是曾、胡、左、彭,就是把李鴻章換成彭玉麟。而且當時的人還特別喜歡拿李鴻章和彭玉麟比較。當時流行一句話,叫什麼呢?叫李鴻章拚命想做官,彭玉麟拚命想辭官。當然大家這么說倒不是說要貶李鴻章,事實上在官場絕大多數人都是拚命想做官的,大家這么說,是想突出這個彭玉麟太奇特了,奇特在哪兒呢?就是他拚命想辭官。彭玉麟拚命辭官,可以說在清代政壇甚至在中國古代的政壇都是絕無僅有的。那么曾國藩和彭玉麟之間究竟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從中又體現出了曾國藩怎樣的用人理念呢?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十集《用人必先知人》。
用人四部曲
我們都知道,曹操有一句名言,很簡單四個字,唯才是舉。意思也很明了,現在都成成語了,只要但凡是個人才,我就用他。但問題是,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人才呢?我們平常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你要說全才,那誰也不能像諸葛亮那樣,諸葛亮這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易卜陰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500年才出一個。就算是諸葛亮,那也有短腿的地方啊,是不是?武不能上馬征戰,謀略雖好但是他沒聽魏延兵出子午谷啊,而且還揮淚斬了馬謖,這說明他用人也有責任。
所以就算《三國演義》中的“狀諸葛之智而近妖”,把諸葛亮說得跟神一樣的,那也不能是完人,是不是?那么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呢?什麼樣的唯才是舉才是合理的、科學的唯才是舉呢?當然,曹操說這句話的同時他自己也做得很好,他在唯才是舉上做得非常好。但是個人覺得在唯才是舉上做得更科學、更有現代社會學意義和人才學意義的,這是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那曾國藩不僅自己做得非常獨特,做得非常有歷史意義和歷史價值,而且他還特別把這一點當做心得體會,在他的家書、家訓裡頭傳授給他的弟弟和他的孩子。那么曾國藩的唯才是舉到底獨特在哪兒呢?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十一集《用人四部曲》。
作育人才以圖自強
曾國藩家訓之所以不同於以前的那些很有名的一些家訓,有一個特別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內容特別豐富。從親職教育到社會教育各個層面,無所不包,不僅特別豐富,他的家訓內容裡頭還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前瞻性,也就是超前性。
比如說他教育他最心愛的兩個兒子,對這兩個兒子的教育他是花費了無窮的心血,但是當兩個兒子提出來不願意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這個通過科舉考試熬出頭的老爹,居然對兩個兒子的表態,大兒子、二兒子,大兒子曾紀澤考了一次科舉,二兒子索性沒考過,兩個兒子的要求在當時知識分子看來絕對是非理性要求,大多數人很難接受,可曾國藩呢,沒二話,居然同意了,不僅同意了,而且還在這個家書裡頭,包括在家訓裡頭,給兒子家訓的交談裡頭,你不參加科舉考試,你想學什麼呢?老大說,我想學西方社會學,沒問題給你找老師,老二說我想學習方自然科學,沒問題,給你找老師。曾國藩自己這方面不擅長,請人給兩個孩子當老師。都請了哪些人呢?很有名的一些人,李善蘭華衡芳徐壽容閎,這些人,在中國近代史上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那曾國藩怎么能請到這些人呢?
那么曾國藩這個一向以儒家傳人自命的知識分子,怎么會有如此超前的意識,能夠接受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並不遺餘力大力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呢?他又是如何實現他的強國目標的呢?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十二集《作育人才以圖自強》。
無愧於兄弟
曾國藩一直非常重視對弟弟們的教育,因為在他看來“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於是在曾國藩的一千多封家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寫給他的四個弟弟的。在這些家信中,曾國藩或是正言厲色,或是苦口婆心,或是淳淳教導,都無不是費盡心思地在教導弟弟們,希望他們能早日成才,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所以在曾國藩的家訓中,他對幾個弟弟們的苦心教導,一直被後人所稱讚。曾國藩也自認為一生“無愧於兄弟”。但是根據史料記載,這幾個弟弟和曾國藩相處並不融洽,甚至他們曾經寫信指責過曾國藩。又據史料記載,曾國藩官場得勢之後,卻曾經一度堅決棄弟不用,這是為什麼呢?那么曾國藩究竟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大哥?在家訓中,他又是如何教導弟弟們的呢?曾氏兄弟的相處之道,到底能給我們現代人哪些有用的啟示呢?
雖然曾國藩說自己“無愧於兄弟”,但是他對弟弟們的態度實在是讓人不解:先是棄弟不用,不給弟弟們成就事業的機會;後來是刻意重用自己的弟弟們。最後等到曾氏兄弟雙雙封爵功成名就之後,竟然又讓弟弟曾國荃自棄兵權。那么曾國藩究竟為什麼這么做呢?在他這種看似反覆無常的態度之下,又蘊含了什麼用人的智慧呢?
翻開《曾國藩家書》和《曾國藩日記》,我們會發現此時的曾國藩確實是為了成大事所以一直堅持任人避親。但是後來曾國藩突然180度大轉變,一改以前棄弟不用的態度,迅速地讓自己的幾個弟弟手握重兵,成為核心人物。那么究竟是什麼讓曾國藩發生了如此巨大的改變呢?在曾國藩留下的千餘封家書中,我們是否能找到真實的原因呢?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十三集《無愧於兄弟》。
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曾國藩家訓中,一直特彆強調識人用人。而曾國藩本人一生愛才,特別喜歡發現人才,也特別愛培養人才。尤其是對自己的得意弟子李鴻章,曾國藩更是費盡心血,不遺餘力地培養支持,甚至後來直接讓他接替了自己直隸總督的位置。於是後人就用“自立立人 自達達人”來形容他對李鴻章的培養,那么這八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歷史上真實的曾國藩到底是怎么培養磨礪李鴻章的?為什麼曾國藩在家訓中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講述識人用人呢?在曾國藩的人才觀中,又有哪些智慧是我們可以借鑑的呢?
如果說上一次李鴻章反出師門,是為了自立門戶,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那李鴻章這次又是因為什麼呢?為什麼與曾國藩一言不和,他就斷然離開呢?而曾國藩一直都很看重李鴻章,視他為自己最得意的門生,但是當李鴻章又要走時,曾國藩又為什麼竟然一點都不挽留他呢?
李鴻章頻頻反出師門,足見他是很精明的一個人。但是面對這樣一個懷有私心,精明得有些過頭的學生,曾國藩不僅不厭惡,反而是青睞有加,甚至大力扶持,一手成就了李鴻章。那么曾國藩為什麼這樣對待李鴻章呢?這又體現了曾國藩家訓中怎樣的人才觀呢?
酈波老師認為,曾國藩確實看到了李鴻章的長處,所以才盡心盡力地培養他,而容忍李鴻章屢次反出師門,其實也是對他的考驗與磨礪。那么曾國藩之所以特別器重李鴻章,難道僅僅是因為想把李鴻章培養成為事業的接班人嗎?為什麼說曾國藩對李鴻章的特殊態度,其實和“自立立人,自達達人”這句話有關呢?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十四集《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