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頰黑雁

白頰黑雁

白頰黑雁(學名:Branta leucopsis)為鴨科黑雁屬的鳥類。中等體型,為典型的冷水性海洋鳥,耐嚴寒,喜棲于海灣、海港及河口等地。飛行時有時呈斜線飛行,有時呈“V”字形,很不規則。主要以青草或水生植物的嫩芽、葉、莖等為食,也吃根和植物種子,冬季有時還吃麥苗等農作物的幼苗。遷徙時常集成大群,白天飛翔,傍晚降落到湖泊等水域休息和覓食,常常發出高叫聲,極為嘈雜。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白頰黑雁身長58- 70厘米,翼展132- 145厘米,體重1400-2400克,壽命19年。羽色為漂亮的灰、白、黑色,背部色灰,面有白斑,是一種很容易識別的黑雁,頸部和胸部黑色,小腦袋純白色,有灰色條紋環繞並與非常蒼白的下體形成對比。腿和臀部是黑白雙色相雜,嘴黑色並在眼睛前形成一塊明顯的小三角。
羽毛緻密;嘴多扁平,先端具嘴甲;前趾間具蹼,後趾形小而不踏地;雌雄外形不同,雄性具交接器;尾脂腺發達;氣管基部有膨大的骨質囊。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灣、海港及河口等地,繁殖期的生境主要是由苔蘚和地衣復蓋的凍原或灌木凍原地帶,特別是在苔原上地勢較高而又比較乾燥的地方,或水域附近有稀疏灌木生長的苔原地帶。冬季大多出現在有耐鹼植物生長的湖泊和水庫周圍地區,也出現在周圍地勢低洼的鹹水湖和沿海地區,偶爾還出現在農田地里。

生活習性

善於游泳和潛水,飛翔的速度也很快,飛行速度:每小時60至80公里。從水面上飛起時,也總是在不停地鳴叫。晚上一般棲息在水面上、水邊淺水處或者沙灘上。每天黎明就成群結隊地飛到草原上去覓食,中午又回到水邊去休息、飲水和吞食沙粒,晚上有時也在覓食地棲息。當氣候較為惡劣,特別是有暴風雨侵襲的天氣下,也常到蘆葦叢中躲避。在水面上匯集成密集的群體。
主要以青草或水生植物的嫩芽、葉、莖等為食,也吃根和植物種子,冬季有時還吃麥苗等農作物的幼苗,常成群覓食,群體。該雁的聲音尤如高調的hogoog hogoog聲和呼籲混合在一起,聽起來像狗的吠聲。

分布範圍

白頰黑雁分布圖白頰黑雁分布圖
分布於比利時、丹麥、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德國、格陵蘭島、冰島、愛爾蘭、拉脫維亞、荷蘭、挪威、波蘭、俄羅斯聯邦、斯瓦爾巴特和揚馬延島、瑞典、英國。
流浪:阿爾及利亞、奧地利、白俄羅斯、保加利亞、加拿大、捷克共和國、埃及、匈牙利、義大利、黑山、摩洛哥、葡萄牙、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瑞士、突尼西亞、土耳其、美國。

繁殖方式

在北極苔原繁殖,常營巢於人跡罕至的懸崖上。巢由乾草等構成,裡面鋪墊有一些絨羽。每窩產卵4-7枚,卵的顏色為橄欖綠色和淡黃白色,由雌雁單獨承擔孵卵,雄雁在雌雁產卵和孵卵期間均在巢的附近擔任警戒任務。當雌雁離巢覓食時,便用巢邊的絨羽和草將巢掩蓋起來。如果遇到入侵者來臨,親雁便高聲鳴叫,聲音顯得焦慮不安,同時裝出一副威嚇的姿式,有時甚至做出準備攻擊入侵者的姿勢而絕不棄巢逃走。孵化期為24-25天。雛雁孵出後就已經被有羽毛,屬於早成雁。當雛雁孵出以後,雄雁也加入到撫育和保衛雛雁的行列之中,與雌雁一起共同帶領雛雁到植物茂密的地方覓食,40至45天后幼雁就可以和成雁一起飛行。幼雁2-3年才能達到性成熟。母雁生產後會完全換毛,三至四周無法飛行。法國聖米歇爾山上空飛行的白頰黑雁。它們每小時能飛行80公里,並且一直不停地從歐洲跨越大西洋飛到北美洲。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