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鵯指名亞種

白頭鵯指名亞種

白頭鵯指名亞種(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 (Gmelin, 1789))。分布於中國大陸四川雲南貴州安徽江蘇浙江陝西河南山東江西廣東湖北湖南福建廣西海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頭鵯指名亞種
  • 拉丁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鵯科
  • :鵯屬
  • 白頭鵯
  • 亞種:白頭鵯指名亞種
  • 定名人及年代:Gmelin,1789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外形特徵

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頭頂兩側自眼後開始各有一條白紋,向後延伸至枕部相連,形成一條寬闊的枕環,有的標本枕羽具黑端,有的頭頂後和枕全白色。頰、耳羽、顴紋黑褐色,耳羽後部轉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體褐灰或橄欖灰色、具黃綠色羽緣,使上體形成不明顯的暗色縱紋。尾和兩翅暗褐色具黃綠色羽緣。頦、喉白色,胸淡灰褐色,形成一道不明顯的淡灰褐色橫帶。其餘下體白色或灰白色,羽緣黃綠色,形成稀疏而不明顯的黃綠色縱紋。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亦為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26-43g,♀26-419;體長♂166-220mm,♀160-201mm;嘴峰♂13-16mm,♀13-15mm;翅♂82-94mm,♀79-92mm;尾♂77-90mm,♀74-88mm;跗蹠♂20-24mm,♀19-22mm。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的灌叢、草地、有零星樹木的疏林荒坡、果園、村落、農田地邊灌叢、次生林和竹林,也見於山腳和低山地區的闊葉林、混交林和針葉林及其林緣地帶。

生活習性

常呈3-5隻至10多隻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亦集成20-30多隻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樹上活動,性活潑,不甚怕人,常在樹枝間跳躍,或飛翔於相鄰樹木間,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善鳴叫,鳴聲婉轉多變。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西自四川(寶興、天全、雅安、峨眉山、峨邊、屏山)、雲南(永善)、貴州(赤水、習水、貴陽)、湖北、湖南(常德、平江、長沙、瀏陽、邵東、衡山、澧陵、武崗、東安、耒陽、永興、資興、道縣、宜章、江華、孔縣),東抵安徽(琅琊山、九華山、黃山)、江蘇、浙江,北達陝西(西鄉、漢陰、安康)、河南(南部)、山東(郯城) 江西(泰和湛口),南至廣東、福建、天津(塘沽)、廣西(柳州、瑤山)、海南

繁殖方式

繁殖期4-8月。營巢於灌木或闊葉樹上、竹林和針葉樹上。巢距地高1.5-7m,呈深杯狀或碗狀,由枯草莖、草葉、細樹、蘆葦、茅草、樹葉、花序、竹葉等材料構成。巢的大小外徑為9-12cm×11-13cm,內徑6-7cm×7-8cm,高5.5-15cm,深4-9cm。每窩產卵3-5枚,通常4枚。卵粉紅色、被有紫色斑點,也見有呈白色而布以赭色、深灰色斑點或白色而布以赭紫色斑點的。卵的大小為21.5-24mm ×16-16.6mm,卵重2.6-3.3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