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格古民居群

白頭格古民居群是位於安溪縣的古民居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頭格古民居群
  • 地區:安溪縣
  • 類型:古民居群
  • 國家:中國
白頭格簡介,和安樓,德安樓,娛山樓,玉安宅,聯安樓,新安宅,泰安樓,古民居群,

白頭格簡介

———安溪縣白頭格古民居群探秘?
白頭格古民居群
有白頭格富
無白頭格厝
在僑鄉安溪,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有白頭格富,無白頭格厝。”從字面上解釋,似乎有這樣的意思:有比白頭格人家富有的,卻沒有白頭格的豪華住宅。但如果這樣理解,安溪龍涓有名聞遐邇的聯芳土樓,湖頭有李光地故居新衙舊衙,縣城有金碧輝煌的福源居,都是規模宏大、富麗堂皇,不比白頭格遜色。問題在於白頭格古民居群的主人胡典成是白手起家的菲律賓華僑,而且依山構築的古民居群又是那么的密切相連,站在每一座古宅的窗前,你都能一覽古民居的每一座建築。而且配套又是那么合理、科學。在一百多年前,各座古民居居然有自來水,每一座樓屋前都掛有氣燈,還有碾米房,食堂、書齋以及電影機(當然是無聲的)、縫紉機。
當我來到白頭格古民居群,採訪了白頭格胡氏的親友,他們是這樣理解文章開頭那句話的,我覺得這種見解非常有道理。
白頭格
原名白泥格,因山嶺出產一種當地稱為“白鱔土”而得名。位於安溪縣蓬萊鎮上智村。翠竹綠杉中,你如果僅站在公路上,是難以一睹古民居群的風采的。讓我們拾級而下,沿著馬蹄形的彎彎山道,去了解一下古民居群的奧秘吧!古民居群現存在7座,從北往南有:

和安樓

二進,下落雙層,依山構築,上落平屋,左護屋,磚石構築,石砌至樓板,上鐫西歐瓷磚,護屋與正厝構成曲角,建築面積約490平方米,坐北向南,與德安樓欄桿相通。

德安樓

二進,下落雙層依山構築,上落平屋,右護屋,有雙大門,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磚石構築,石雕、彩畫精美,坐北向南。

娛山樓

二進回樓式,五開間,大門石拱,上“娛山”二字、石雕精美,計24間,外磚牆上鐫西歐瓷磚,院中有古井,是防禦性土樓。坐西向東。相傳原樓中有醫生,因風水好,病人得病前往就診,未及坐下病就好了。

玉安宅

二進平屋,花崗岩石裙,上砌紅磚,輝綠岩台階,方形石磚,石雕、木雕、彩畫精美。建築面積約240平方米,坐西向東。

聯安樓

一進,後有院子,雙層樓,雙護屋,呈長方形,院中水槽、欄桿、石椅配套完整。前為匡力廊,五開間,坐西向東,建築面積約340平方米。

新安宅

二進平屋雙護厝,磚石構築,硬山頂,建築面積約440平方米。坐東向西。此宅建築時間最早,面對一小山包,形似玉印,風水先生說此宅後裔必出大官。坐西向東。

泰安樓

二進,下落為樓,磚石構築,坐西南向東北,建築面積約320平方米。
此外,還有美安宅、祖祠、食堂和梅村書室,因已傾塌,故不一一描述。

古民居群

錯落在一個大山?里,厝前厝後,是余甘、荔枝、古杉、毛竹。聯安樓前,更有夜合、含笑、山茶等,四時蜂蝶穿梭,香氣襲人,人們徘徊其間,樂而忘返。?
有白頭格厝無白頭格兒媳婦?
有僑鄉安溪,還有這么一句俗語:“有白頭格厝,無白頭格兒媳婦。”從字面上看,似乎有這樣的意思:有比白頭格的厝華麗的,卻沒有比白泥格人家的子孫聰明賢惠的。
100多年前,蓬萊鎮偏僻山村上智村有兄弟三人:胡典成、胡典章和胡典成。三人均以務農為生。胡典成於20多歲時前往菲律賓做工,出門時雙手兩片姜,只帶著一雙草鞋上路。在菲律賓打拚20多年,開始是做夥計給別人幫工,後來慢慢地經營起家鄉土特產,創辦了合金勝商號,在菲律賓開有多家店鋪,還在廈門設有分店,商號可以自己開銀票到錢莊兌錢。
辛亥革命前,典成之子胡諸清(舉人)曾在國外支持孫中山革命,清政府被推翻後,被任命為國民黨政府安溪第一任縣長。
擔任縣長一職後,胡諸清還要兼顧家庭生意,這讓胡諸清感到老漢拉車———心有餘而力不足。一年後,這位正直的清末舉人便辭了官職,又回到菲律賓接管生意。胡諸清在異鄉團結同鄉,共謀福利,曾任菲律賓教育會副會長。他的名字開始傳遍南洋群島。
和當時許多華僑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胡氏家族生意開始受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生意就漸漸衰敗了。白頭格的建築始於1908年,建築時間持續了幾十年,建造房屋時,從江西請來的風水先生在家裡一住就是八年之久,請來造屋的惠安石匠、永春木匠,來時還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建完屋卻是長著鬍子的幾個孩子的父親。其中,建得最早的是新安宅,建得最晚的是娛山樓,前後用了30年之久。用的工匠大都是外地請來的,而抬石、挖土的雜工大都是本村人,也就是說,在這三十年間,白頭格成了上智村農民最可靠的“飯碗”。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為白頭格幹活的本村人,大都非常賣力氣,卻也有少數懶漢,三頓到白頭格吃飯,跑回家睡覺,晚上又來領工錢。胡典成的兄弟笑著說:“鄉里鄉親,算了,這些懶漢只能害苦了自己,房屋蓋好了,他們吃什麼呢?”
因為出身貧苦,白頭格人家秉承了一種賑災救難的傳統。災荒年間,路旁的樹下總要排上幾桶飯菜,讓饑荒的村民填飽肚子。一天供應兩頓,第三餐便得靠自己去掙了餬口。這種情形持續了幾十年,拯救了過路災民們和本村村民一條條的生命。
“這是一種白頭格精神。”說到這裡,蓬萊鎮黨委書記謝輝煌激動地說:“寫白頭格,就要寫出這種精神。”是的,白頭格鍛造的這種精神,深深地影響著自己的後裔,無論是年近古稀仍貢獻著餘熱的縣老年大學副校長鬍長矩,還是募資200多萬元資助貧困學子的退休幹部、縣關工委秘書胡云豹,都在弘揚著這種白頭格精神。
先是白手起家的華僑,後來又是詩禮傳家的讀書人。他們同一口鍋吃飯,即使家族人最多時達到100多人也沒有分家,還蓋了公共食堂,實行敲鐘吃大鍋飯的辦法。在食堂敲鐘,每個樓房都聽得見。
而今,白頭格胡氏家族大多數生活在外地,只剩下不到家族人口10%的後裔還住在和安樓和聯安樓,作為僑鄉安溪的一個古民居群,相信不久將告別沉寂。古民居群被發現後,已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他們對這顆引人注目的山鄉明珠有了諸多構想,擬將其建設為民俗村,文物部門將對古建築進行“修舊如舊”的保護性修繕。蓬萊鎮政府也計畫將其列為旅遊開發的項目之一,與清水岩、九峰岩等眾多景點構成旅遊網路,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黃炯然文/王緒強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