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堡文化

白金堡,位於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屬青銅時代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金堡文化
  • 隸屬青銅時代遺址
  • 地理位置: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
  • 南臨:嫩江0.5公里
地理位置,遺址概況,

地理位置

白金堡遺址青銅時代遺址,位於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南臨嫩江0.5公里,東距嫩江與第二松花江匯流處15公里。

遺址概況

多次考古發掘,清理出房址3處,窖穴(灰坑)40多處,陶窖1處,出土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房址為園角長方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建築,面積為4.4×8或4×4米。有門道,呈斜坡形,長1.3米,寬1米。地面經過夯打,厚約5厘米。室中正中有灶坑,橢園形。有柱洞,木柱當是支撐屋頂的支柱。室內西北側有土台,可能用於放置生活用品。
西側有窖穴,有園形和長方形兩種,大少不小,可能是放置糧食、果品的。灰溝(防護溝)很長,東西向呈半園形,寬深各1米,溝壁斜直,用於防護和守衛,是白金堡文化重要遺蹟之一。出土陶器1000餘件,有鬲、罐、缽、壺、盆、碗、杯、網墜等。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堅硬,色澤純正。從房址的建築看,當地先民已過著安定生活;從蚌刀、蚌鐮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農業;精緻的骨魚鏢和土層中大量魚骨的堆集,說明捕魚仍占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動物紋(羊紋、鹿紋、駱駝紋)的出現,反映了畜牧業也有了發展。白金寶遺址文化堆積分為上下兩層,鬲、缽、杯上層多於下層,陶盆、小銅飾只見於上層,反映出它們在文化內涵上的早晚差別。被發掘出來的陶器多是泥制褐陶和夾沙褐陶,上面的文飾又多以繩紋、動物紋、集合紋為主,而且製作工藝還頗為先進。白金寶文化的住房均以半地穴式。經過研究推測,其半豎穴的空間是就原生黃土下挖而構成的。白金寶文化遺址中層和上層文化遺存分別屬於白金寶文化和漢書二期文化,下層文化遺存是一種新的文化。經碳-14測定,距今分別為3260±70及2900±100年。墜等。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堅硬,色澤純正。從房址的建築看,當地先民已過著安定生活;從蚌刀、蚌鐮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農業;精緻的骨魚鏢和土層中大量魚骨的堆集,說明捕魚仍占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動物紋(羊紋、鹿紋、駱駝紋)的出現,反映了畜牧業也有了發展。白金寶遺址文化堆積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多於下層,陶盆、小銅飾只見於上層,反映出它們在文化內涵上的早晚差別。被發掘出來的陶器多是泥制褐陶和夾沙褐陶,上面的文飾又多以繩紋、動物紋、集合紋為主,而且製作工藝還頗為先進。白金寶文化的住房均以半地穴式。經過研究推測,其半豎穴的空間是就原生黃土下挖而構成的。白金寶文化遺址中層和上層文化遺存分別屬於白金寶文化和漢書二期文化,下層文化遺存是一種新的文化。經碳-14測定,距今分別為3260±70及2900±100年。白金堡遺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積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豐富1處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遣存。對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個東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學術界認為這裡的先民已進入文明時期。1981年白金堡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