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螟

白螟

又名荸薺白禾螟,屬鱗翅目螟蛾科。為害荸薺的主要害蟲,以幼蟲蛀食莖桿,造成荸薺腐爛、品質降低、產量減少。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形態特徵,發病特點,種群分布,發生與環境的關係,(一)農業因素,(二)環境因素,防治方法,(一)農業防治,(二)藥劑防治,(三)生物防治,

形態特徵

卵:卵集合成卵塊,上披橙黃色絨毛。卵扁平短橢圓形,長短約1.3-1.1毫米。初產時呈淡黃色,以後變為橙黃色。
幼蟲:成長幼蟲體長20-30毫米。體乳黃白色,前胸背板淡橙黃色。蟲體肥大而柔軟,多橫皺,胸足短小,腹足退化。
蛹:體長雌蛹16-18毫米,雄蛹13-14毫米。體色乳黃至乳白色,腹末寬而帶圓形.雌蛹後足達第六腹節基部,雄蛹後足達第七腹節的一半。
成蟲:翅長雌蛾15-17毫米;雄娥12-18毫米。體色純白有光澤。前翅長而頂角尖。腹部帶黃色,雌蛾腹部末節末端有橙黃色絨毛。下唇須約為頭部的2倍。

生活習性

白螟一年發生4-5代:
白螟成蟲晚上活動,有趨光性飛翔力較弱。成蟲喜歡產卵在甘蔗幼苗上,卵塊密度一般以田邊最大。卵產於蔗葉內側,每一卵塊2-66粒,平均14—15粒,卵面披有橙黃色絨毛。每雌產卵200—300粒,卵塊一般產於下面2—5片葉的中部。初孵幼蟲很活潑,分散時能是絲下垂,一般每株蔗只有一條幼蟲蛀入,幼蟲最初由心葉蛀入,向下食成一條直道,初期不表現枯心,被蛀食的心葉伸長展開後,是帶狀橫列的蛀食孔,食痕周圍呈褐色,被害重的葉片多數不能充分伸展,食痕周圍逐漸枯死。幼蟲成長後,侵入生長點為害,便成枯心苗。當成長甘蔗被害成枯心時,抽出側芽,被害株成掃帚狀。老熟幼蟲化蛹前,自蛀道至蔗莖外造成一羽化孔,孔內有一塊薄膜遮蓋,幼蟲即在孔口附近化蛹。

形態特徵

紅尾白螟成蟲 體純白有光澤,雌蛾體長13一15毫米,雄蛾u~12毫米。雌蛾腹部肥大,尾毛橙紅色,雄蛾腹部較細長,尾部和腹背為橙黃色。雌雄蛾頭部及前胸均覆蓋較長的茸毛。卵 成塊狀,表面覆蓋雌蛾的尾毛。卵粒扁平短橢圓形,約1.3X1.1毫米。初產卵淡黃色,後變橙黃色,孵化前變為灰黑色。卵塊粒數l0一40粒,平均28粒左右。幼蟲 蟻螟灰黑色,體上生有許多剛毛。初孵幼蟲體細長,約2~2.5厘米,乳白色,老熟幼蟲體粗短,乳黃色。幼蟲腹足及尾足退化。各具單一大形的鉤爪。頭小,黃褐色,胸足短小。蛹 體長17~19毫米,乳黃色漸變成黃褐色,羽化前變銀白色'雄蛹尾部較尖,蛹尾部肥大而寬。複眼黑色,氣門橢圓形突出,呈褐色。
白螟白螟

發病特點

成蟲有趨光性,晚間羽化,後1~2天的下半夜交配。雌蛾性引誘力強,性信息素為反-11-十六碳烯醛和順-11-十六碳烯醛以70:30比例混合,可用於測報指導防治。雌蛾卵多產於葉背,成塊狀。初孵蟻螟會吐絲分散,選擇心葉基部葉中脈背面處侵入後直向下蛀食至生長點以下,被蛀食的心葉伸展後呈現排列成帶狀的小孔。老熟幼蟲在梢頭部外側營造羽化孔後化蛹。蔗苗幼小時,幼蟲常食至蔗莖部地面以下,老熟後再返回向上至地面基部營造羽化孔化蛹。

種群分布

白螟在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蔗區-年發生4~5代。以第四代老熟幼蟲在蔗莖梢頭內越冬,約120天,以第五代越冬期為100天左右。越冬幼蟲於1月下旬開始化蛹,2月中旬化蛹盛期。成蟲於2月下旬開始出現,3月中旬為成蟲盛發期。其它各代成蟲發生期分別是第一代5月上、中旬;第二代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三代8月上旬至9月中旬。第二、三代之間有重疊現象。全年發蛾量以第二、三代最多,為害最嚴重。幼蟲為害造成枯梢的時間,第一代4月份;第二代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三代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四代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第五代11月中、下旬。
一般水田甘蔗比旱地發生輕;生勢旺盛比生長勢差的輕。田間自然天敵對白螟的發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黑卵蜂、腹黑卵蜂、扁股小蜂、黑尾扁股小蜂、姬蜂以及捕食性蜘蛛、螞蟻等,尤其在8月份,第三、四代哿生天敵的自然寄生率可達43.3%。
白螟幼蟲白螟幼蟲

發生與環境的關係

凡冬季溫暖乾燥,越冬蔗螟死亡率低,可以增加翌年的蟲源基數。大風、暴雨和早春低溫,常影響白螟的發生。當成蟲盛發期,如遇颱風暴雨,則自然種群數量會急劇下降。如廣東遂溪縣1968年第3代白螟成蟲盛發期正遇上8月中旬的一場大颱風,因而發蛾量比上一代的減少了70%,田間蟲口密度減少了60%左右。此外,早春第1代發蛾期若受寒潮的影響,可使幼蟲的發生期推遲。
風力可以幫助蔗螟的分布,凡是處於秋植蔗下風位的春植蔗,螟蟲枯心常發生較早且嚴重,原因是初春時秋植蔗的螟蛾易被風帶到春植蔗上產卵。

(一)農業因素

1.栽培制度
甘蔗連作和宿根的蔗地,由於連年種植甘蔗,越冬螟蟲基數較多,所以其螟害率較新植蔗和前作非甘蔗田的要高。不同類型的前作,受蔗螟的侵害程度也不相同。一般來說,前作是小麥或水稻的,前作是蔬菜、甘薯、煙地的螟害要重,甘蔗與水稻混栽,或甘蔗套種在小麥田裡,枯心較高。這是由於大螟從稻田或小麥田中,遷移到蔗田為害所造成。因此,合理的輪作可減輕蔗螟的為害。凡耕作制度複雜的地區,在一小範圍內種有春植、秋植和冬植甘蔗,螟害率常特別高,這與有利於蟲源轉移和擴散有密切的關係。
2.農業技術
一般蔗螟幼蟲喜在葉鞘包住的蔗節上為害,因此配合螟蟲的發生期,進行剝除葉鞘可以減少螟害節。此外,加強蔗苗田間管理,施足基肥,使蔗苗早生快發,受害後及時追肥或進行補。畝,可以減輕螟害。
3.甘蔗品種
甘蔗植株的形態,組織成分和生態特性與螟蟲為害有一定的關係。一般來說,葉闊而下垂的品種,適宜於成蟲潛伏和產卵,受害較重;蔗莖較軟,纖維量少,適於幼蟲蛀入。葉狹而直立,蔗莖堅硬和纖維量多的品種,不適於成蟲潛伏、產卵和幼蟲侵入,因此受害較輕。在目前發現的甘蔗品種中,以印度品系的品種一般受螟害較輕,台糖108、台糖134次之,東爪哇3016、2883和華南56/12等品種最易感受螟害。
有關甘蔗抗螟害的機制,根據國外研究結果,綜述如下:
(1)具有不引誘螟蛾產卵的特性:如在印度,二點螟喜歡產卵在彎曲而下垂的葉片上,葉狹而直的產卵較少,而45天的蔗苗對二點螟最敏感。
(2)具有不適宜於蔗螟幼蟲蛀人的生物學特性:由於自螟幼蟲鑽入蔗莖之前必須先經過葉脈,因此葉脈和硬的蔗種具有抗白螟的特點。同時,葉的肥厚帶的於物質含量與肥厚帶的長度也影響白螟幼蟲的蛀入能否成功。 蔗皮堅硬,蠟質厚的品種,一般折螟力較強。蔗莖纖維成分高的品種,抗螟能力強,蟻螟蛀入較困難。
(3)具有抑制蔗螟在寄主內發育的特性:一般認為甘蔗含糖量與蔗螟為害程度有一定關係。不同種蔗螟對糖分反應不同。
(4)對蔗螟的為害具有較強的忍受能力:具有強生活能力的蔗種,抗螟害能力較強。例如分港能力強的品種,受害後有較強的補償能力,因而可以減少損失。

(二)環境因素

二點螟對較乾燥的氣候環境的適應性較強,而黃螟則喜在較濕潤有蔭蔽的環境生活。據廣西甘蔗製糖科學研究所調查,較乾燥的坡地甘蔗以二點螟發生為主,其發生數量在高坡旱地占總蟲數的81.6%,低洼旱地占80.8%,其次為條螟和黃螟,而低洼地或水田獲地則以黃螟最多,黃螟在高坡水澆地占總蟲數的98.0%,在低洼水田的占50.1%,其次為二點螟及條螟。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減少越冬蔗螟數量 冬季,蔗螟除了在秋植蔗和未收穫的蔗田留有一定數量外,很大數量潛伏在地下蔗莖,田間葉鞘,殘株和秋筍內。收穫後如能及時處理這些部分,可以減少越冬蔗螟,因而可以降低明春的發生數量。一般可以採用下列方法:
(1)在不影響甘蔗發株的原則下,在蔗螟成蟲羽化前,將秋筍斬去。有白螟發生的地區,當榨季開始後,發動民眾把發生枯鞘的蔗莖斬下先交糖廠製糖,對於防治越冬的白螟是一個好辦法。
(2)低斬收穫蔗株:不留宿根的蔗田,可以開壟倒蔗收穫;留宿根的蔗田,可以用小鋤低斬,既可消除在蔗莖地下部越冬的螟蟲,又可增加產量。
(3)及時處理蔗頭及枯葉殘莖,製成堆肥;如作燃料應在翌年第一代螟蛾羽化前燒完。水源方便的地方,可將掘出的蔗頭浸水3天,浸死越冬螟蟲。

(二)藥劑防治

使用藥劑防治蔗螟,要求掌握在螟卵盛孵期施藥,並要注意全面提高和發揮天敵的作用,不要濫施農藥。
可用3%g百威粒劑,每60~75kg/hm2的3%甲基異柳磷粒劑,每60~75~90kg/hm2的3%映甲粒劑(即克百威加甲基異柳磷各半),每60~75kg/hm2;5%殺蟲雙粒劑,75kg/hm2,分別在下種後施足基肥再均勻地施用農藥。也可以在螟卵孵化盛期前一星期至十天與追肥除草等農事活動結合施用。
在蟻螟孵化盛期,用90%敵百蟲原藥500~1000倍;50%殺螟丹(巴丹)可濕性粉劑1000倍;50%殺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25%殺蟲雙水劑150~200倍;50%易衛殺可溶性粉劑100~120g對水40-50kg噴霧於甘蔗基部

(三)生物防治

1.適當釋放赤眼蜂 應掌握在早春越冬代蔗螟剛羽化開始產卵時放寄生障。如廣東的宿根蔗、冬植蔗一般在2月中、下旬,春植蔗在4月上旬開始放蜂。每1/15hm2每次放蜂1萬頭從上,設5~8個釋放點,全年放蜂8~9次。擬澳洲赤眼蟑的防治對象主要是二點螟和黃螟,對白螟和大螟無效。
2.紅螞蟻的利用 福建經驗於每年春夏間的雨天前,到蟻群集居的地方收集蟻群。可用蘆葦管或蔗葉鞘造成筒狀,插入蟻巢內6~7厘米,過後檢查筒內有蟻即可兩端塞以濕土。再運回蔗田,插於行間,每1/15hm2放蟻400~500管(以每管職蟻200頭計)。每放蟻一次,治螟效果可達數年,但由於紅螞蟻適於生活在潮濕環境,因此只適宜於水田和低濕蔗田套用。並且於放以後,農事操作注意勿傷害蟻群。甘蔗收穫後,要在蔗畦上覆蓋蕉葉7~10厘米,以保護蟻群過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