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河(黃河支流汾河的支流)

白石河,汾河水系。白石河為清徐縣城西邊山地帶較大的河流,發源於廟前山老爺嶺,幹流長20.08公里,流域面積62.9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石河
  • 所屬水系:汾河水系
  •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
  • 流經地區:清徐縣
  • 發源地:廟前山老爺嶺
  • 河長:約20km
  • 河流面積:62.9km2
水文特徵,流域概況,治理開發,

水文特徵

白石河屬季節性河流,汛期最大流量200立方米/秒。白石河洪水多由大雨或暴雨形成,流域內山高、坡陡、多溝、流急,洪水匯流速度快、來勢猛、流速大,暴漲暴落,年際年內變化大。由於流域上游支溝、河道縱坡大,汛期洪水往往挾帶大量卵石、塊石等推移質和泥沙。

流域概況

白石河為汾河一級支流,發源於清徐縣與古交市、晉源區交界處的廟前山老爺嶺,海拔高程1865m,流經碾底、李家樓、仁義、西關、迎憲等村,經白石河與西乾渠交叉閘注入汾河。
白石河流域面積62.9 km,河道長度20.08km,平均寬3.13km,流域形狀呈狹條形。河道縱坡為21‰。
河流從仁義村出山後,經清徐縣城區北東兩側,橫跨京昆高速公路、307國道、309省道等,穿汾河二壩西乾渠注入汾河。出山後,由於此段河流受地形變緩和汾河的頂托影響,河道縱坡趨緩。
流域範圍內屬土石山區,岩石為沙頁岩,多風化,每遇暴雨,沙石俱下,給清徐縣城造成嚴重威脅。

治理開發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主簿楊克儉申準築東西長1公里、闊8.3米、高5米的堰。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復修堰長93.3米。後堰頹壞。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春,山水改道而南,由西南流7.5公里東行入汾河。
新中國建立前,該河無固定河床,由仁義村出山口後任其自流,汛期經常泛濫成災。
1969年7月28日,河道決口,縣城內進水,大街上可划船。白石河已成懸河,在仁義橋處高出清徐縣城地面38米,河床高出附近地面4米~5米,對下游村莊和清徐縣城威脅很大。
1958年始建北營緩洪水庫(現清泉湖),水庫採用半填半挖的形式,當時水庫的主要功能以緩洪為主,灌溉為輔,受益面積僅266.67 hm2,年灌溉引用水量約100萬m3。經1977年改造擴建,北營水庫已成為一座以灌溉、供水為主的小(一)型水利樞紐工程。
1964年建設白石河交叉閘工程,水閘位於白石河入汾口與汾河二壩下游的西乾渠交匯處,白石河交叉閘過流量僅為的113立方米/秒。2011年5月,太原市清徐縣白石河交叉閘除險加固初步設計報告已通過省水利廳審批。出險加固工程主要內容為舊閘拆除、新建兩處鋼壩閘60米,涵洞2孔。項目實施後,白石河交叉閘過流量由目前的113立方米/秒提高到187立方米/秒,顯著提升了泄洪能力。目前,項目初步設計已通過省水利廳初審,正報省發改委審批。全部工程2015年汛前完工。
2008年,實施白石河高速橋上下遊河道治理工程,工程地址為清徐縣李家樓攔沙壩至仁義村東攔沙壩,長1637m,兩邊複式河床寬15-20米,主河槽寬35米,漿砌石堤防,隔兩百米建攔砂壩(或空心壩)一座(共6座),漫水橋樑1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