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瀨鄉

白瀨鄉

白瀨鄉位於安溪縣西北部,北緯25°16′,東經118°01′,距離縣城39公里,東與湖頭鎮半山村接壤,西靠劍斗鎮東陽村,南與湖上鄉飛亞村隔溪相望,北與永春縣玉斗鎮毗鄰,轄5個行政村。全鄉總人口10007人,總面積43.1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瀨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安溪縣
  • 下轄地區:白瀨、下鎮、長基村等
  • 地理位置:安溪縣西北部
  • 面積:43.1平方公里
  • 人口:10007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概況,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經濟發展,特色物產,基礎設施,交通概況,旅遊資源,人文歷史,重點項目,特色產業,地圖信息,

概況

安溪縣轄鄉。位於縣境東北部,晉江西溪上游,北緯25°16′、東經118°01′。東與湖頭鎮接壤,西靠劍斗鎮,南與湖上鄉隔溪相望,北與永春縣毗鄰。面積4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301人(2010年六普)。轄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白瀨村,距縣城46千米。漳泉肖鐵路和307省道過境。
白瀨鄉白瀨鄉

沿革

宋屬金田鄉常樂里,明清屬常樂里。民國屬長坑區、第三區、第二區、八社鄉。1949年後,先後分屬清溪區、第四區、第十二區、劍斗區和湖頭區。1958年10月屬湖頭公社,1961年8月屬湖頭區。1965年12月析劍斗公社的長基、寨坂大隊和湖頭公社的下鎮、白瀨大隊歸白瀨林場領導。1984年8月以林場轄區域設立白瀨鄉,大隊改為行政村。
1991年5月,白瀨村析出上格村。1992年,白瀨鄉面積31.84平方千米,1645戶8260人,鄉政府駐白瀨,轄白瀨、下鎮、長基、寨坂、上格5個行政村和鄉辦橫坑坂茶果場;白瀨林場面積13.32平方千米,有中路、寨坂、下鎮、白瀨、佛仔格、土地壇6個工區,在場175人。2000年常住人口8229人(五普)。2003年末,人口9743人。
白瀨自古隸屬湖頭。宋、元、明、清均屬常樂里; 民國屬長坑區、第二區、第三區、第二區、八社鄉。
解放後,先後分屬清溪區、第四區、第十二區、劍斗區和湖頭區。
1958年屬湖頭公社,
1959年建立國營林場,
1961年改屬湖頭區;
1965年12月析劍斗公社的長基、寨坂和湖頭公社的下鎮、白瀨,歸白瀨林場,以場帶隊。
1984年8月,以場轄區域建立鄉政府。

行政區劃

至2005年,轄白瀨、下鎮、長基、寨坂、上格5個村和白瀨林場。

地理環境

白瀨鄉位於安溪縣西北部,北緯25°16′,東經118°01′,距離縣城39公里,東與湖頭鎮半山村接壤,西靠劍斗鎮東陽村,南與湖上鄉、長坑鄉飛亞村隔溪相望,北與永春縣玉斗鎮毗鄰
白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19度,年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7.5%。

人口

至2010年底,總人口為8301人。

經濟發展

白瀨鄉白瀨鄉
2001~2002年,白瀨鄉立足鄉情,理清思路,集中力量打好基礎設施、招商引資、扶貧攻堅、小康建設等事關白瀨發展大局的攻堅戰,白瀨鄉思想觀念、經濟環境、教育質量、生活水平等方面都發生較大變化,基本實現溫飽型小康。2002年,白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4143萬元,比2000年增長55.2%,其中農業產值2349萬元,工業產值1794萬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55.4%和54.8%;鄉鎮企業總產值4000萬元,實現財政總收入34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52元,分別比增44.5%、39.5%和9.5%。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成效,先後有8個單位(村)被評為文明單位、文明村、五好家庭等。黨建工作全面加強,兩年共發展黨員12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87名,培養村級後備幹部33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階段性成果,給予黨紀處分30人,其中開除黨籍5人。2002年度,白瀨鄉被縣委、縣政府評為2001~2002年度文明鄉鎮,宣傳思想工作、機關效能建設、教育工作、“信訪三無”、食用菌生產、森林防火等工作被評為先進單位。 改革開放以來,白瀨鄉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很大發展。白瀨鄉黨委、政府深入實施“工業強鄉、茶業富民”戰略,依託白瀨水力資源和礦產資源,積極構建電力、礦產、林茶三大產業,有效地推動了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快速發展。2006年,白瀨鄉工農業總產值856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5710萬元,農業產值285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740萬元;財政總收入1001萬元,其中地方級3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90元。被縣委、縣政府授予2001—2002年度文明鄉鎮,2003—2006年度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
立足白瀨,依託湖頭工業區,對接劍斗、感德衛星集鎮,充分利用省道307線交通便捷優勢,將白瀨建設成青山綠水,以資源型經濟為導向的生態式經濟繁榮帶。

特色物產

糧食作物以水稻、甘薯為主,水果主要有柑桔、龍眼、桃、香蕉等。土特產有野生紅菇、茶油。
白瀨鄉白瀨鄉
全鄉茶園面積5000多畝,新樅多、品質純。大力實施“茶業富民”發展戰略。大打白瀨生態茶葉品牌,突顯白瀨茶的特色——和諧健康,和諧是指茶園與環境的和諧,全鄉森林面積29平方公里,而茶園面積5000畝。這裡的茶園幾乎沒有病蟲害,茶農種茶管茶很少施藥、施肥,制出茶葉粒粒清香,讓人品之不忘。茶葉產值占全鄉農業總產值的63.1%。
主要礦產有石灰石、葉臘石。

基礎設施

全鄉水力資源豐富,建有8家水電站,已投產的水電裝機容量3.84萬千瓦。屬省網供應區,電力供應保障穩定。郵電通訊設施完善,移動、聯通、泉靈通信號覆蓋全鄉,村村通程控電話,村村通有線電視、村村通電台廣播。
白瀨鄉共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811萬元。完成鄉通村水泥路總里程16.5公里建設;
完成通往境外及境內公路主幹線拓寬改造;完成鄉政府到省道307線800米路段的硬化,並架設路燈;擴建鄉政府辦公大樓,建造水泥籃球場,美化綠化政府周邊環境,改善辦公條件。
建設中學食堂、學生宿舍樓,寨坂、長基國小教學樓及各村國小配套設施。完成寨坂圓潭仔、長基五龍山角落、上格洋上崗角落等3處人飲工程。
實現村村通程控電話,2001年開通白瀨境內3個移動電話通訊基站,使行動電話通訊網路覆蓋全鄉90%以上的村落。配合縣電力公司對白瀨鄉各村實行電網改造,實現城鄉同網同價。

交通概況

全鄉交通便捷,省道307線貫通境內,南往安溪縣城通泉州、廈門,北經漳平達龍巖、三明,通往5個行政村的鄉村公路全部實現水泥硬化。漳泉肖鐵路途經該鄉,並在長基村設有貨運小站。

旅遊資源

白瀨是取名於湖頭十景之一的“白瀨溪聲”。晉江西溪上游湖頭溪從劍斗古鎮奔瀉而下,穿過白瀨全境,流到白瀨大橋上方,但見兩岸夾峙,巒岩對壘,溪中突現數以千計的巨石,猶如中流砥柱,溪水順河道直瀉而下,懸瀑數十丈,撞在巨石上,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礴,濤聲震天,魚游到此無力上灘,跳入窟中,故稱“跳魚潭”瀑布,這就是千古聞名的“白瀨溪聲”景觀
白瀨溪聲白瀨溪聲
保存有古代山寨遺址及明清的祖厝、寺廟等。自然景觀豐富,有“白瀨溪聲”、“蝙蝠洞”、“石蓮開花”、“王帽山”等景點,白瀨沿溪分布大小不一的溪底“石臼”,巧奪天工。

人文歷史

1965年12月拆劍斗公社的長基、寨坂大隊和湖頭公社的下鎮、白瀨大隊成立白瀨林場,以場帶隊;1984年8月以場轄區域建立白瀨鄉人民政府。 在長基村的五龍山自然村和寨坂村的園潭仔自然村居住著畲族的蘭、鐘兩姓,人口610多人。
畲族畲族

重點項目

現正在進行“大白瀨”水庫電站規劃論證前期準備工作,“大白瀨”水庫電站為混合式開發,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035平方公里,電站正常蓄水位220米,水庫總庫容5810萬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6萬千瓦,年利用3867小時,年發電量2.32億度,年產值6500萬元。

特色產業

茶葉是白瀨鄉的支柱產業,該鄉現有茶園面積2000多畝,全部按生態茶園高標準建設。白瀨鄉嚴禁燒山濫墾茶園等短期行為,按照生態有機方式種植的茶葉,令茶商十分看好,各地茶商紛涌而來,該鄉春、秋兩季茶葉每公斤單價在300元以上。
茶園茶園
白瀨鄉茶園面積5000畝,由於生態保護良好,這裡的茶園病蟲害少,品質純正,白瀨生態茶正逐漸為人們所熟知。下一步,白瀨鄉將大打“生態、有機”牌,提升白瀨茶葉的知名度,促進全鄉茶葉經濟的發展。
2005年,白瀨鄉開始籌劃建設白瀨茶葉市場。該鄉通過採取向幹部借一點,政府墊一點的融資方法,先挖山整地,然後向社會公開招標建設茶葉市場。一個占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交易區1200平方米的市場已初具規模。在這裡進行茶青交易的茶農、茶商,不但有白瀨鄉的,還有湖上鄉沙堤、長林、黃武、盛富的,劍斗鎮舉溪、舉口、潮碧等村的茶農。
茶葉市場的建成使用,為白瀨鄉壯大茶產業和發展第三產業提供載體平台,必將促進該鄉茶葉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
林茶是白瀨鄉的一大產業。白瀨鄉黨委、政府之所以把林茶作為一個產業,既體現白瀨作為一個林區和茶葉生產區的特色,又可以喚起人們的生態意識。白瀨鄉作為西溪上游的一個鄉鎮,有責任為保護好晉江源頭的水源質量作出貢獻。安溪縣委、縣政府提出把湖頭建設成為安溪縣第二中心城市,白瀨鄉將以此為契機,發展休閒、生態旅遊,讓白瀨鄉成為湖頭市民休閒、旅遊、放鬆身心的好去處,屆時白瀨生態資源的經濟、社會效益將會更加顯現出來。

地圖信息

地址:泉州市安溪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